第186章 決戰前的部署

字數:8510   加入書籤

A+A-


    自從進入了元月,戰線也隨著天氣及防禦等因素,徹底穩定在了寶坻至盧龍一線。
    隨著戰線穩定之後,張書緣、李邦華、孫承宗三人便就回京述職了,同時也打算布置一番最後的決戰計劃了。
    紫禁城,養心殿內。
    一眾在京的二品大臣是齊聚一堂,而此時殿內不單是有六部的人在,還有都察院、五軍都督府以山西、河南及山東的勤王大臣在。
    “諸位愛卿,此番是帶了多少兵馬勤王啊?”
    坐在皇位上,朱由檢掃視著來援的三支勤王大軍首腦,不但他在看,就連其他人也在看。
    這三支大軍的首腦分別是,山東右參議兼整飭寧前兵備的孫元化,山東巡撫王建義、河南巡撫耿如杞、河南兵備道鄭崇儉,山西都司指揮使顧繼紳等足足十三位地方重臣。
    在這裏插一句,雖然耿如杞是被張書緣所看好,但一直也未曾舉薦他,而他自元年複起擔任升任太仆寺卿至右僉都禦史後,就被朱由檢調到了河南巡撫當地了。
    而朱由檢之所以如此發問,主要是讓小哥他們知道具體的情況,好擬定接下來的作戰計劃。
    “啟稟陛下,由於事出緊急,臣隻帶了七萬餘眾兵馬,目前正在我京師以東的漷縣駐守。”
    聽到皇帝發問,身為山東右參議兼整飭寧前兵備的孫元化便起身躬身開口。
    “回陛下,臣與孫大人相差無幾,所領山西都司之卒約八萬餘人,已於四天前由參將虎大威率領,奔赴至了灤州一域。”
    隨著孫元化開口,顧繼紳便就緊隨而至了。
    “啟稟陛下,臣巡撫河南半年光陰,由於天災肆虐臣恐多生變故,故此不敢多調兵卒,指領六萬五千餘人赴京。目前大軍正由我都指揮楊嗣昌帶領駐紮在梁城所一域。”
    隨著孫元化二人話音落下,身為河南巡撫耿如杞也開了口。
    沒錯,此時的大明人事變動早已是脫離了軌跡,不但耿如杞與楊嗣昌的職位有變,就連賀逢聖這個翰林院編修也出任到了河南都司裏,擔任了都司經曆司的都事。
    “好,如此兵眾將廣實乃是愛卿等治理有方啊。”
    聽到眾人的回稟,朱由檢高興的是開懷大笑。
    如此相加,有這二十一萬大軍在此,諒那皇太極再猛也衝不出包圍圈了。
    “臣等恭賀陛下,有如此治國有常,利民為本之員。我大明各域必然晏然,百姓安居樂業!而此皆是吾皇聖明,治理有度之功也。臣等願陛下永保洪業,福澤萬民!”
    瞧見拍馬屁的機會了,一眾文臣便開始了吹朱由檢的彩虹屁了。
    “哈哈哈,好好好,諸位愛卿請起。”
    被眾人吹捧了,朱由檢臉上笑的更燦爛了,似乎是把眼下的危局都拋諸了腦後。
    瞧見朱由檢是這麽高興,張書緣也出奇的沒潑冷水,心裏隻覺的是沒白費功夫影響朱由檢。
    高興了一會兒,朱由檢便恢複了正常。
    “既然我大軍一至,那接下來就由三位總督師說一說我軍的情況吧。”
    雖然眼下正處新春佳節,但朱由檢卻還是得抓緊時間部署,以防年後有變。
    “啟稟陛下,我西部戰局平穩,目前將敵人阻隔在了薊縣以東的井兒峪一線,而我西部大軍去年二月共折損九千三百餘人。”
    見朱由檢問起了正事,孫承宗便第一個說話了。
    “稟陛下,臣與孫尚書的情況相差不大,二月總折損一萬三千九十二人。目的敵軍正駐守在我玉田一線。”
    “回陛下,臣所率領的東部大軍,目前駐守在榛子鎮至建昌營一線。兩月傷亡共計一萬五千四百七十三人。”
    李邦華與張書緣是有些蛋疼的開口,因為他們的戰損是三人中最大那個。
    沒辦法,誰讓他和李邦華負責的地區是真正的平原地帶呢?
    不說人心因素,單論地理特點和糟糕的兵備這兩點,眼下的關內就根本扛不住建奴騎兵的衝鋒。要不是提前在關內修築了大量工事,別說是折損這點人了,恐怕建奴早就是打到了京師城下。
    “也就是說,眼下我京師城外的三處大軍共計隻有四萬人不到了?”
    聽到如此駭人的戰損,朱由檢就繃起了身子,隱藏在袖中的右手是捏的通紅,心中極為憤恨皇太極。
    要知道,他已經是在順天府到永平府一域下了血本了,而花了那麽多錢,到頭來卻是得到個如此戰損,這如何不讓他憤怒?
    “陛下,我軍戰損正是如此,若非我朝於去年先行布置,恐怕眼下的戰損就不止這些了。”
    沒轍,張書緣三人隻好是老實回答。
    “那關寧軍所部的折損如何?”
    見小哥三人是無奈異常,朱由檢就隻好看向了袁崇煥。
    “回陛下,臣所率領的關寧大軍,除去被張閣提前部署到建昌營的四千餘眾外,剩餘的兩萬八千人。計折損約兩千三百餘眾……”
    聽到這裏,韓爌與浙黨黨魁的周道登就是一哼,眼神中帶著濃濃的蔑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要知道是這個結果的話,那這作戰總督的職位他們也要爭上一爭了。
    說實在的,兵備的差距絕不是一年的光陰努力所能扭轉的,這其中涉及了士兵們的士氣、日常訓練及裝備質量,還有士兵們的體魄健康等因素。
    而我們可試想一下,一支骨瘦如柴且又軍心混雜的部隊,雖然是有大量火器加持,但這樣的部隊,如何能與善於野戰的部隊作戰?
    可能有人會說,我們可以依靠人多優勢和火器優勢啊。
    雖然人多的優勢可以彌補一些劣勢,但在城外的野戰之上,這個因素並不能彌補兵卒們的身體孱弱、訓練不足及軍心混雜等問題。
    至於火器,在據城防守時還能算作優勢,可一旦出了城,那龐大且笨重的火炮根本就不能快速機動。而且眼下的火器也不能連發,基本上每人射擊個三次就得拋下火器,采用冷兵器作戰了。
    這再加上眼下的騎兵多集中於關寧軍,而此軍又駐守在了建昌營與馬蘭關一線,準備隨時出擊收網。
    所以,這正麵戰場的這些戰損,並不算是巨大,還是在正常範圍以內的。
    畢竟七萬步軍對七萬騎兵為主的野戰部隊,能打出這個結果已經是很不錯了。
    ……
    “六萬九千餘人……”
    聽著眾人報上來的數字,朱由檢想了想也就鬆了口氣。
    這要是關寧軍再折損厲害了,那這場仗也就不用想著圍殺皇太極了。
    因為,關寧軍是此次收網的重中之重!
    “張卿、孫卿,你們三地可有關於建奴折損情報?”
    壓抑住憤恨後,朱由檢就問起了最關心的問題,畢竟他這邊都損失三四萬的人了,那建奴方麵損失了多少?
    “啟稟陛下,據我軍各方斥候探查,敵軍折損估有五萬餘眾,其中大部為我朝叛民……”
    互相看了一眼,孫承宗就代表張書緣與李邦華回應了。
    “什麽?!皇太極安敢如此!!”
    一聽這話,朱由檢便再也不能自已了,站起來就開始罵皇太極不當人子。
    “陛下,敵占區內的確如此。那些叛逃過去的貳臣紛紛蠱惑遺民,使民眾加入敵軍。而皇太極不但大肆接受,還揚言腐化遺民稱:若想活命需得取發留首……”
    見朱由檢是徹底怒了,張書緣等人是趕忙起身跪下開口。
    沒錯,自從建奴打下了玉田、遷安之後,皇太極便讓一眾叛徒出言蠱惑了,不但在兩個月內拉攏起了一支六萬人的仆從軍,還從其中挑選了些善戰之輩補充到了漢八旗之中……
    罵了好一陣,朱由檢才緩緩的坐下。
    “都說說吧,接下來該如何行事?”
    發完了脾氣,朱由檢便回過了神來。
    聽到這話,殿內的眾人便看向了張書緣、李邦華、孫承宗三人。
    “啟奏布下,為今之計,臣建議我軍需快速奪回玉田、遷安等城,然後再行包抄切斷石門鎮與遵化方麵的敵軍聯係!”
    在場的一些知兵大臣紛紛出言。
    總得來說就是,除了以韓爌為首的內閣之人外,其餘大臣皆是主張先奪回境內的重要城池,然後再將建奴給驅出關。
    “啟奏陛下,諸位臣工的建議,臣不慎讚同。原因有二。一乃此戰我內閣與兵部早有商定,二乃,若此戰以正麵決戰之法易使敵軍回轉關外。”
    見眾人是勸朱由檢跟建奴正麵決戰,張書緣下意識的就站了出來。
    “張閣部,你之所言是為有理,但不如此作戰,那我朝身在薊州一域的百姓改如何安身?陛下,那些臣民可是日夜在盼著我天兵降臨拯救啊。”
    聽到張書緣的話,那些守舊老臣又開始了言語了。
    “啟奏陛下,張閣所言雖是有延誤之嫌,但臣以為,為確保能將敵首圍殺於我大明境內。臣建議還是依照先前商定處事即可。”
    見一大票人在勸解朱由檢罷黜先前的戰略計劃,李邦華就走到了殿中跪了下來。
    “夠了!吵吵鬧鬧成何體統?!”
    見群臣又要吵起來了,朱由檢便就一摔杯子。
    “朕意已決,就按先前內閣與兵部擬好的策略行事。”
    “臣等遵旨。”
    “張卿你為此次防戰的提出者,你來給大夥說說接下來的作戰構思吧。”
    “臣遵旨。”
    見朱由檢依舊是堅定先前的主張,張書緣便就在心底一笑“小樣,還想忽悠朱由檢?你們的皇帝早就不是原來的皇帝咯。”
    說實在的,這場戰事的代價是十分巨大的,在最開始時他也不願意交出如此代價來換取滅殺皇太極。
    但很無奈,若是不引誘他入關,那後金在扛過這次糧荒之後,就隻會是越來越強!
    不為別的,正是因為他後金有皇太極這個雄主!
    “諸位請看輿圖。”
    拍了拍手,張書緣就命殿外的公公,抬著一幅巨大的輿圖放在了大殿中央的地上。
    “諸位請看,目前我軍與建奴主要對峙在井兒峪、楊家板橋、豐潤城、榛子鎮、永平府盧龍及建昌營一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若我軍想要將敵首滅殺在關內,隻能用那迂回之計,命三省之勤王大軍,將半數兵力布置於井兒峪和建昌營二城。”
    “再配合上這二城的關寧鐵騎,由此便可將酋首鎖在關內了!”
    張書緣拿著棍子是不斷指指點點的開口,宛如一講課的教師一般。
    “嘶…張閣,這是什麽戰法?下官怎麽沒在兵書上見過?”
    一眾知兵大臣瞬間就感覺眼前一亮,隻覺的這戰法甚是恐怖。
    “嗬嗬,諸位覺的這形狀像個什麽?”
    張書緣並未直接回答,反而是看向了眾人。
    “像什麽?”
    “誒,這好像是個鉗子啊!”
    張書緣不說還好,一說眾人便就發現,這戰場態勢很像是被一隻巨大的螃蟹鉗子所擒拿。
    “對!正是鉗子!而此法是張某結合兵法所揣摩出來的,我願稱其為鉗形攻勢!”
    見眾人驚奇的看著自己,張書緣就不要臉的給自己貼金了。
    其實,這戰法並不稀奇,隻是眼下這群人沒回想起來,滿腦子想著該如何與建奴正麵決戰。
    在曆史中,第一個使用此戰法的並不是西方國家的人,而是我華夏的第一帝國所使用的。
    據史書記載,在秦滅趙時,就用了這招。始皇帝命王翦與楊端從東、南兩側發動攻擊攻打趙國,在經過連番大戰之後,最終迫使趙軍退守至了都城邯鄲……
    “好!此法神妙!如此一來這建奴就插翅難逃了!”
    耳中聽著張書緣裝唄,但眾人眼前卻是越看越激動了。
    在想明白了關鍵後,他們已經是能想到該如何與建奴決戰了。
    “張卿之法甚好!既然如此,那就照此視為吧!”
    大手一揮,朱由檢就笑著讓小哥退到了一旁。
    “既然大計已定,袁崇煥聽旨!”
    “臣在!”
    “朕命你即刻回轉井兒峪整軍備戰,於下月初三執行此計,朕要你務必於下月中旬前,奪回我石門鎮、遵化及羅文峪、洪山口等長城關隘,將建奴徹底鎖死在我大明境內!”
    “臣遵旨!”
    “孫卿、李卿、張卿聽旨。”
    “臣在!”
    “朕命你三人即刻攜帶勤王大軍半數返回轄區,傾全力配合袁督師作戰!另外,朕再賜爾三人尚方寶劍,如遇貪生怕死、怯戰、臨戰脫逃之輩,無論官職一律先斬後奏!!”
    “臣等遵旨!”
    “孫元化,王建義、耿如杞、鄭崇儉,顧繼紳聽旨!”
    “臣等在。”
    “朕命爾等,即刻分兵助力孫卿三人正麵作戰,如有畏首不前者殺無赦!”
    “臣遵旨!”
    “錢愛卿何在。”
    “臣在。”
    “卿之重擔事關此次大戰勝敗,朕於你便依之權,即刻調撥糧草軍需與前線,若有貪墨者,不論官職大小一律當斬!”
    “臣遵旨!”
    說完這句話後,朱由檢便就站了起來。
    “此次一役,事關我大明興衰,望卿等上下勠力同心,與朕一道再造大明!”
    “臣等謹遵聖命!”
    見皇帝起身了,在場的一概大臣也同時站起彎腰領命了。
    喜歡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請大家收藏:()明末:我為大明延壽七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