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了解院內人員3
字數:4670 加入書籤
在易傳宗看來,要是自己處在何雨柱的位置,肯定會忍不住質問何雨水:“自從爸爸走後,咱倆一直相依為命。這麽多年,就算我對你談不上無微不至的關愛,可在供你上學、保障生活費用這些方麵,我從沒虧待過你吧?
你想要什麽,我就盡量滿足你,是不是?可你呢,竟然這麽對我,你憑什麽呀?
我不記恨你因為出生導致媽媽去世,這已經算是夠寬容的了。爸爸走後,為了讓你能安心上學,我付出了多少。你看看周圍別的女孩子,能像你這樣安心上學,不用幹活的,能有幾個?
你居然還做出這種事!要是我給你找個帶著三個孩子的二婚男人,讓你嫁過去,你會同意嗎?你憑什麽就覺得我就隻配得上一個帶著三個孩子的寡婦呢?”
在易傳宗看來,何雨水就是嫌棄何雨柱邋遢。何雨柱十六七歲時父親離世,從此便獨自拉扯著妹妹生活。一開始他沒有工作,隻能去外麵撿垃圾,甚至還向別人乞討,這才欠下易中海那麽大的人情。
父親走後,易中海一直對他有所幫扶,院裏的老太太也時常施舍他幾頓飯,對他加以照顧。何雨柱本就是個重情重義之人,加上當時年紀小,又沒人給予正確引導,十六七歲的小男孩,正是所謂叛逆的年紀。
而且這院子裏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他又占據著中院整個四合院最主要的正房和耳房。他要是不表現得渾身是刺、莽撞一些,恐怕早就被別人欺負得骨頭都不剩了。要是何大清沒有離開,能在人情往來方麵給他一些指點,他也不至於如此。
何雨水心裏其實很清楚這些情況,腦子也明白事理,但她卻從不跟何雨柱提及院裏的這些事。
放學後,她要是能給何雨柱講講院裏其他人的情況,何雨柱肯定會聽的,畢竟兄妹倆相依為命這麽多年,何雨柱怎麽會不聽親妹妹的話呢?
然而,何雨水從未跟何雨柱談過四合院中的人情世故,也不給他出主意,以至於何雨柱很容易被易中海和院裏其他人帶偏。
何雨柱這人,確實善良重情,但在人情世故方麵著實欠缺。再加上許大茂整天刺激他,你看他倆,整天鬥來鬥去。
不過許大茂的父親許富貴卻從不參與其中。許富貴這人黑白兩道都吃得開,要是他真想整治何雨柱,那簡直輕而易舉。
但許富貴從不會這麽做,因為他知道何雨柱和許大茂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打打鬧鬧實屬正常。隻不過四合院其他人一摻和,矛盾才不斷升級。
後來許大茂做生意賠了,何雨柱又把他招了回來。到最後,何雨柱失去了利用價值,被棒梗和秦淮茹趕走了。
沒有地方去走到大橋下,當時天降大雪,何雨柱就這麽凍死在了那裏,還是許大茂將他拉走並安葬的。
何雨柱和許大茂兩人在院裏鬥了這麽多年。實際上,何雨柱被易中海培養成了他的“打手”。
隻要有人不聽易中海的話,易中海就指使何雨柱去收拾誰。而且每次和別人發生衝突打架時,易中海總是偏袒何雨柱。要是有人據理力爭,易中海就會把老太太搬出來,將老太太塑造成類似烈士家屬的形象。
畢竟在那個年代,對烈士家屬極為照顧,而老太太又是五保戶,這樣一來別人往往就不好再說什麽了。
何雨柱和許大茂之間的事,以及院裏的種種紛爭,說起來簡單,卻也複雜。哪個院子裏沒有這樣勾心鬥角的情況呢?電視劇隻不過呈現了這95號院的故事罷了,實際上別的院子同樣存在,而且有的爭鬥比這還激烈。
就拿易中海來說,從1966年以後,他就開始為自己的養老問題做打算。以他的情況,要是收養烈士子女,或者找個農村孩子收養,都不是難事。
畢竟當時沒有計劃生育,孩子多的是,想要男孩或女孩都能實現。一般像他這種沒有子女的人,大多會收養男孩或女孩,既為傳宗接代,也為給自己養老,就算花費些精力和錢財也在所不惜。
可易中海卻從不這麽做。易傳宗心裏其實挺欣賞易中海這一點,隻不過覺得他年紀大了,做事有些急躁,可能也是受文化水平的限製。
再看易中海和老伴的關係,從劇中表現來看,很難說他喜歡老伴。他老伴那麽渴望收養孩子,一直想有個自己的孩子,可易中海卻始終不答應。
要說他不喜歡老伴吧,他既不離婚,也不再找其他人。在那個年代,找個帶著孩子的寡婦再婚,對身為高級工的他來說,並非難事,分分鍾就能辦到,但他同樣沒有這麽做。
最讓易傳宗想不通的是,易中海仿佛一直遊離在人群之外。他可是廠裏的八級鉗工,也收了不少徒弟。然而奇怪的是,逢年過節竟沒有徒弟前來拜訪他。
反觀後院的劉海中,卻有不少徒弟去看望他。在那個年代,師徒關係如同父子,徒弟為師傅養老送終也是常有的事。
可易中海這邊,從沒有徒弟來,他也是一副不在乎、不嫉妒的態度,在廠裏甚至不願與徒弟深交。這著實讓易傳宗十分納悶,究竟是易中海自身的原因,還是其中另有隱情呢?
易傳宗心想,每次易中海看向自己的目光,都透著心疼、喜愛與惻隱,仿佛看到了故人一般。
易傳宗暗自揣測,易中海應該是對原主的母親有著特殊的情感,所以看自己就像是在看故人之子。
他不禁思索,易中海為何不與自己相認呢?按照常理,若是一家親兄弟,自己沒兒子,有侄兒在,在農村或城裏就不怕欺負,所謂“侄兒門前站,不算絕戶漢”,他也該和自己認下,可沒有。
易傳宗猜測,易中海和大哥易中江應該有些淵源,大哥在新學堂教書,或許教過易中海不少東西,但又覺得易中江可能沒教他太多。
畢竟長子和幼子之間,相處未必融洽,父母對長子往往會更考慮自己養老等實際問題。
而且從母親信中的描述來看,易中江很會說話,情商智商都很高,相比之下,易中海在老人麵前的受寵程度可能稍遜一籌。
可易中海卻一直沒有相認自己,不知究竟是何原因。但從平時來看,易中海目光中總是飽含著關切,對自己也是照顧有加,出錢出力。
易傳宗實在不想再琢磨易中海的事了,便一邊想著一邊收拾東西。
李秀芝見易傳宗沒說話,便開口道:“傳宗,你說前院的閻埠貴夫婦,尤其是他家楊瑞華楊大姐,他們兩口子可一直捧著咱們說話,你說這閻埠貴,人可精明得很。”
易傳宗回應道:“閻埠貴是小業主出身,他家以前肯定有一些作坊或者一個店鋪。不過楊瑞華一直操持著家裏,想必這也是他們家能評上相關身份的原因。而且閻埠貴這人挺有點遠見,他應聘上了紅星小學的老師。”
李秀芝連忙說道:“這個我知道,他是紅星小學的老師,咱們院裏上的孩子,基本上都受過他的教導,他人脈應該很廣吧!”
易傳宗點了點頭,說道:“是的,畢竟是老師。在這個時代,能上學的孩子,家裏要麽頗有錢財,要麽家裏得有工人,不然還真供不起孩子上學,你說是不是?
閻埠貴作為老師,接觸的家長形形色色,人脈自然就廣了。而且他這麽精明,肯定也善於利用這些人脈關係。像他這種小業主出身的人,懂得審時度勢,知道當老師既能維持生計,又能積累人脈,對他們家以後的發展有好處。”
易傳宗暗自心想,眼前閻埠貴夫婦在對待孩子這方麵,倒沒有太大的性別差異。在劇情裏,閻埠貴那算計的本事,簡直能和鐵算盤、鐵公雞一較高下。
不過,他在孩子的事情上,從不重男輕女,不管男孩女孩,分東西都是一視同仁。然而,他實在太精於算計,孩子們也都以他為榜樣,學到了他這一點,結果到最後,竟沒有一個孩子願意給他養老。
但話說回來,這人還是知道禮義廉恥的。不然的話,也不會在後來家裏經濟緊張的時候,跑去撿破爛維持生計。
估計過幾年,應該會有新的糧票政策之類的。他雖說整天念叨自己二十幾塊錢的工資,可實際上應該會漲點,隻是漲幅不大。
在這個年代,要養活這幾個孩子可不容易,畢竟不像21世紀,吃油吃肉可以隨意。
如今肉和油都是緊俏物資,憑那點定量,肯定不夠吃,孩子們常常吃不飽,隻能用粗糧勉強充饑。
閻埠貴如此節儉,或許是在之前那三年幹旱災害時期落下的習慣。不然,後期也不至於這樣。在這個時代,他還是小業主成分,原本那個店鋪應該是楊瑞華在打理。
看程叔程嬸來聊天時提到的情況,他家似乎還頗有些錢財,把前院東廂房全給買下來了。
不過,自從閻埠貴應聘到紅星小學當老師後,認識了不少人,考慮到自身成分以及當時對地主、有錢人家的政策,他就把店鋪關了。
而且現在楊瑞華又懷上了孩子,算算這都已經是三個孩子了。
ps:讀者大大們拿出發財的小手,點點催更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