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君子六藝

字數:3317   加入書籤

A+A-


    易傳宗先是全神貫注地將《射雕英雄傳》裏的人物與場景細致地描繪起來。不多時,一張張畫稿不僅鋪滿了書桌,就連書房裏的茶幾、凳子也都被畫稿覆蓋。
    直至把硯台裏的墨汁用得一幹二淨,他才終於完成畫作,緩緩放下毛筆。
    緊接著,他用一個專門用來洗硯台和毛筆的小銅盆,裏麵早早的裝了一盆清水,就等著,清洗硯台和毛筆,易傳宗仔細地清洗硯台和毛筆。
    他一遍又一遍地清洗,直至洗淨,才小心翼翼地將狼毫筆放置在筆架上,把硯台擱在一旁晾幹,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一絲不苟。
    此時,在柔和的燈光下,易傳宗專注做事的模樣顯得格外帥氣。
    都說燈下看美人,其實燈下認真做事的帥哥也魅力十足,難怪張麗和秀芝會對他如此著迷,尤其是他認真時,那份多才多藝展露無遺。
    易傳宗沒有絲毫停歇,緊接著,他拿起鋼筆,吸滿墨水,便開始著手把《射雕英雄傳》中的經典曲目,如《碧海潮生曲》《鐵血丹心》《華山論劍》《桃花島》,以及意義非凡的《世間始終你好》,每一首的名字一張張寫的出來。
    不僅如此,他還逐字逐句地將《碧海潮生曲》《鐵血丹心》《華山論劍》《桃花島》這幾首他尤為喜愛的知名曲子,記住幾句這幾句。
    實際上,對於這幾首曲子,他本就記得寥寥幾句歌詞,大部分歌詞都是他自行填寫的。
    畢竟前世他一心撲在學醫上,整日沉浸在大量的古書、古籍與藥方的鑽研中。雖說平日裏也會涉獵一些其他內容,但對這些曲子並未過多留意。
    至於《射雕英雄傳》裏的人物介紹,他也僅知個大概。許多場景和人物,都是他憑借自己的想象,結合當下時代的特點,再加以自我創作填充而成。
    就拿《碧海潮生曲》和《鐵血丹心》來講,他也就隻會哼唱寥寥幾句,其他曲子更是所知甚少。所以,他不僅要譜寫旋律,還得重新填詞。
    易傳宗雖拿著笛子、簫或者古箏嚐試彈奏,卻始終不得要領。
    不過,他還是試著吹奏了一曲《碧海潮生曲》。盡管隻是吹出個大概的韻味,但從中仍能聽出他在這方麵頗具天賦。像他這般,無論身處哪個朝代,想必都能過得順遂。
    即便拋開爺爺留給他的那些財產,他憑借自身本事也能生活優渥。
    畢竟他兩世為人,兩世的爺爺對他的教育都極為嚴苛,始終緊抓不放。每一世的爺爺都要求他對古代的君子六藝有所涉獵。
    如今的學校教育采用固定模式,從幼兒園起步,曆經小學、初中、高中,直至選拔性的大學高考。
    大學學科繁多,而易傳宗所在之地乃是高考大省,成績備受重視。
    爺爺並不遵循當下的教育模式,在學校,易傳宗接受現代教育,回到家中,爺爺依舊按照古代教導家中嫡長子的方式,讓他研習君子六藝。
    易傳宗想起爺爺所教的君子六藝,這是我國古代儒家要求君子掌握的六種基本技能,涵蓋禮、樂、射、禦、書、數。
    先說“禮”,它指的是禮儀規範,其中包含吉禮,也就是祭祀;凶禮,即喪葬事宜;軍禮,關乎軍事方麵;賓禮,用於外交場合;嫁禮,則涉及婚嫁等喜慶之事。
    禮是古代社會倫理與行為的準則,體現著個人修養,維護著社會秩序。無論處於哪個朝代,禮儀規範都是做人的根本,它如同道德的約束,倘若人無法自我控製,那就與動物無異。
    “樂”包含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例如《詩經》中的樂曲,以及祭祀舞蹈等。古人認為,“樂”能調和人心,與“禮”相輔相成,從而達到修身養性的效果。
    在古代,類似飛花令、唐詩、宋詞用古琴來吟唱,以及各種演唱活動都與“樂”緊密相關,可見“樂”的重要性
    易傳宗時常想起君子六藝中的“書”。“書”涵蓋書法、識字與寫作,這些皆是文化傳承的根基。
    君子必須掌握文字的書寫規範,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以此展現自身的學識修養。在古代,考童生、秀才、舉人乃至進士,書法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規範的書寫與一手好字,往往能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畢竟自古以來就有“字如其人”的說法,字被視作人的第二張臉。
    再看君子六藝中的“數”,它指的是數學以及天文、曆史等方麵的知識,其中涉及計算、陰陽五行、自然規律等內容。
    無論是在日常計算,還是對複雜自然現象的認知,亦或是哲學思想的構建中,“數”都發揮著關鍵作用。像算盤、算式等,都是古代科技與哲學思想發展的重要基礎。
    這君子六藝融合了品德修養、藝術素養、軍事技能以及文化知識等多個層麵,它是古代針對家中嫡長子、嫡子或者期望成為君子的男子,以如玉般君子的標準,要求其全麵發展的重要依據。
    以古代考中的狀元、探花、舉人為例,他們哪一個不是多才多藝呢?在古代,男子所跳的一些舞蹈,十分考驗毅力。不僅如此,在音樂方麵,諸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回來》等唐詩宋詞,常以古琴來配樂吟唱,還有民間小調等,會用到琵琶、笛子、簫、箜篌等樂器演奏。
    這些才藝,對於古代男子而言都是必備的。畢竟在聚會之時,大家一同喝酒唱歌、彈琴吟詩,每個人都得有自己的拿手絕活。
    易傳宗心想,在前世,常聽人說大家麵臨著巨大的壓力,無論是工作壓力還是家庭壓力,尤其是高考學子,他們麵臨著對分數極為苛刻的要求。
    實際上,古代人一旦進入學堂求學,許多人的壓力比現在還要大。在古代,識字絕非易事,往往一家人竭盡全力,也僅能供得起一個孩子讀書。
    而且,除了識字,在書寫、繪畫等方麵,學子們都需要全麵發展。就拿古代考童生、秀才、舉人來說,這絕非一般人能夠輕易熬過來的過程,長時間的苦讀還容易導致近視。
    所以,不管處於哪個年代,讀書寫字都是必不可少的。若想生活富足,或者在社會上獲得一定地位,都得依靠讀書這條路,尤其是對於家境普通的家庭而言,很多都是通過讀書來改變家庭狀況。
    易傳宗想起前世聽人說過,一個人若想要成功,往往需要一個家庭三代人的托舉,才有可能改換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