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賈家並不窮

字數:4341   加入書籤

A+A-


    賈東旭聽了易中海這麽說,心中縱有千言萬語,張了張嘴,卻終究沒能說出口。
    他深知易中海對自己失望了,可自家的家庭狀況確實艱難。
    其實要說困難,賈家的經濟狀況並非如賈東旭所言。賈東旭總說家裏困難,連拜師的禮錢都拿不出,可實際上,他們家真不算困難,不但不困難,還頗有錢財。
    想當年老賈在世時,工資與易中海不相上下,兩人同為中級工。賈家又隻有賈東旭這一個孩子,況且他們在農村還有自家的土地,怎麽能稱得上困難呢?
    後來,老賈在軋鋼廠不幸因事故犧牲,軋鋼廠不僅安排賈東旭接了班,還賠償了好幾百萬第一代人民幣。換算到第二代人民幣,大概也就幾百塊錢。可別小瞧了這個年代的幾百塊錢,那可是相當值錢。
    然而,賈家的錢財都掌控在賈張氏手中。她本就把錢看得極重,賈東旭的工資自然也被她收著。
    除此之外,賈家不僅有縫紉機,賈張氏還戴著金戒指,這哪像是家境困難的樣子?
    賈東旭的父親因事故離世後,他便直接進入工廠工作。雖說一開始工資不高,但如今也已晉升為一級工,每月工資 33 元,再加上各種補貼以及加班補貼,能拿到 35 元。
    在這個年代,35 元可不是個小數目。要知道,5 元錢就足夠一個人一個月的生活開銷,而且還能過得相當不錯。賈家總共才三口人,又有土地,靠地租換來的糧食,連買糧的錢都省了。
    賈張氏平日裏還會做鞋。雖說她做鞋的速度慢,整天就見她拉著鞋底,但手工製作的鞋子質量上乘,很受人歡迎,家裏的鞋子自然不缺。
    這麽看來,在這 95 號四合院裏,還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窮人,賈家更是如此,賈東旭所謂的“家裏困難”,著實有些言過其實。
    賈家娘倆整天嚷嚷著家裏困難,說自己孤兒寡母失去老賈後生活不易,錢財不夠花。
    他們覺得,要是不說家裏困難,就怕別人欺負他們孤兒寡母,尤其是賈家就賈東旭這一個男丁,更怕被人欺負,被人“吃絕戶”。
    所以,他們總是把家裏困難掛在嘴邊,企圖喚起別人的同情心。這樣一來,別人出於同情,也就不會惦記他們家的財產了。
    可賈東旭和賈張氏整天這麽說,也不知道別人到底信不信,反正他倆自己倒是深信不疑。
    就像在原劇中,易中海從來不會主動貼補他們。即便有貼補,那也是通過開大會組織捐款的形式。
    這種組織捐款,捐不捐全憑個人意願,而且也沒經過街道辦同意,就算事情鬧大了,頂多把捐的錢退回去。
    每次秦淮茹去找易中海哭訴,易中海也就是給幾斤棒子麵把她打發了,從不會單獨給她錢或者其他東西。
    因為易中海心裏清楚,賈家根本就不困難,他們隻是打著困難的幌子,想拿別人的錢來養自己家罷了。
    在原劇中,易中海這個角色著實不討喜。實際上,無論處於哪個年代,“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種觀念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大多數人往往更傾向於幫親不幫理,真正能做到幫理不幫親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畢竟大家都是普通老百姓,在剛建國的那個年代,人們的思想深受舊時封建觀念的禁錮,幫親不幫理的現象極為普遍。而且當時宗族觀念極為濃厚,易中海也沒能擺脫這種世俗觀念的影響。
    他們這代人,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並非上幾堂課,或者別人講幾遍就能輕易改變的。就像易中海這樣四五十歲,意誌堅定且手裏有手藝的人,在他們那個年代,拜師學藝可是異常艱苦的,哪能隨隨便便就把技藝傳授出去呢?
    那個年代常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這可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真實發生過的情況。
    所以,那些憑借技術出人頭地的老師傅們,情商和智商都不低,不然也學不到真本事。他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處事原則。
    況且,像易中海他們經曆過戰亂、軍閥混戰以及侵略者肆意橫行的動蕩時期,能夠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個個都精明過人。不然的話,恐怕墳頭上的草都長得老高了。
    你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事原則,大家都是普通老百姓,隻不過電視劇將他們的生活軌跡呈現給了觀眾。
    一部電視劇裏麵的角色自然有好的角色,也有不好的角色,而對於好壞的評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
    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生活在那個年代,扮演易中海這個角色,又會怎麽做呢?
    所以說呀,咱們可別把現代人的那套思想理論,生搬硬套到每個角色身上。畢竟每個角色都有其獨特魅力,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曆各不相同,從而造就了各自獨特的性格與行為邏輯。
    我們應以理解和包容的心態,看待每個角色的所作所為,如此才能真正領略影視作品所傳達的豐富內涵。
    就拿原著中易中海和何雨柱的私下往來來說,眾人雖反感易中海對何雨柱的一些做法,但易中海撮合秦淮茹和何雨柱,也是事出有因。
    那個年代,何雨柱在行為表現上,已然流露出對秦淮茹的愛慕之心。不然,易中海給他介紹時,他若對秦淮茹毫無好感,又怎會樂意呢?
    而且,電視劇開局時,何雨柱都二十八九歲了。在那個年代,人們結婚普遍較早,二十八九歲的人,像這個年紀的年輕人,孩子都能打醬油了。
    何雨柱整天處事邋遢,不注重打理個人形象,長相又顯老成。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他這個年紀還不結婚,卻想著找個長相好的有學問,人家長得好,有學問的人,又怎會看上他呢?
    長得好,有學問的人,更傾向於找同階層的人。再看,何雨柱連親妹妹何雨水都不怎麽幫襯,又怎能指望鄰居來幫襯自己呢?
    何雨柱都已經成年了,要是他不同意易中海的提議,易中海又怎能強逼著他呢?在那個年代,院裏人都知道何雨柱愛打架,跟這個吵跟那個鬧的。
    其實何雨柱很聰明,要是不聰明,在院裏怎麽可能沒人占過他便宜呢?除非是他主動願意讓別人占。
    要是他不同意某事,又趕上他愛打架的性子,抓住理就會大打出手,就算打了易中海,別人也說不出什麽。
    就看他教訓許大茂和劉海中,就能看得出何雨柱天不怕地不怕的勁兒,對於那些想強占他便宜的人,他絕對不會輕易退讓,除非他自己主動相讓。
    在各類劇中,人物形象並非絕對單一,不存在純粹的壞人,同樣也沒有完全的好人。主角並非全是完美無瑕的,反派也不見得徹頭徹尾地壞,這一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的理解與解讀。
    不同的觀眾,基於自身的生活閱曆、價值觀以及看待問題的角度差異,對劇中人物的善惡評判會有所不同。
    這種多元的理解,也正是戲劇作品豐富魅力的體現之一,它讓每個角色都仿佛真實存在於生活之中,複雜而多麵。
    易中海和易傳宗見他沒有再多說什麽,便直接轉身朝東廂房走去。易中海看著易傳宗的背影消失在東廂房內,這才轉身往哪個方向走去,臉上依舊掛著欣慰的笑容。
    隨後,他轉過身,看了眼賈東旭,開口說道:“東旭,回吧!放心,明天我就把事兒給你辦妥。”
    說完,不等賈東旭回應,便直接轉身,也消失在了東廂房裏。
    易中海走進東廂房,看到老伴正給易傳宗夾菜,便笑著說道:“吃的也差不多了,給傳宗舀點熱湯。”
    李秀芝趕忙說道:“易叔,不用不用,一會兒我們自己盛就行。易嬸熬的紅豆小米粥可好喝了。”
    易傳宗也笑著附和:“易叔,真沒事,想喝湯我們自己盛,我們都這麽大了,哪還能讓易嬸在跟前伺候我們。”
    易中海媳婦笑著反駁:“舀湯的時候,順手就給舀出來了,這點事怎麽能算伺候人呢?要說伺候,我還就樂意伺候你們,別人休想。”
    說著,幾人便說說笑笑起來。易中海媳婦趕忙把賈東旭娘倆的餐具撤了下去,又把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