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新式農具上
字數:3602 加入書籤
趙姬在回到鹹陽後,立馬對著腦海中的係統說道,“統子,咱倆商量個事兒唄。”
係統“……”
叫係統沒回自己,趙姬又接著說道,“就是…就是我如果一次性的兌換很多圖紙的話,你能不能給我打個折便宜點啊?”
係統這次倒是回她了,“看情況,你兌換的東西很多的話,本係統會酌情給你打個折的。”
趙姬聽聞係統的回答,立馬高興的說道,“那好,我要兌換犁壁,江東犁, 耬車 翻車 ,筒車 ,耙,耱和麥釤的製作圖紙。”
係統在聽到趙姬說的這一連串的東西的時候,都愣了一下,不是,姐們兒,你這是來我這裏搞團購呢,一次搞這麽多。
隨即反應過來的係統回道,“看來你兌換這麽多東西,咱們這麽多年交情的份上,我給你打個七折,這些圖紙加起來總共算你8000積分。”
趙姬聽聞係統的回複,爽快到,“可以,給我兌換吧。”
趙姬看著手裏的圖紙,對著門外的小翠喊道,“小翠,去把墨離老師傅叫過來。”
不多時,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由遠及近,滿頭白發卻精神矍鑠的墨離大步跨進殿門,腰間懸掛的各式青銅工具叮當作響。他一抬眼望見案上攤開的圖紙,渾濁的雙眼瞬間亮起精光,撫須大笑:“夫人,可是又有新奇東西要老頭子我製造了?自打上次造出那新式馬具三件套後,老夫這雙手就再沒閑住過!”
趙姬笑著將圖紙往前推了推:“墨老師傅好眼力!此次要造的物件,件件都關乎秦國農事革新。您先瞧瞧——這是犁壁,裝在犁鏵上方,能將翻起的土塊碎開並翻轉;還有這江東犁,比尋常木犁多了可活動的犁評,能精準調節耕地深淺……”
墨離的手指微微發顫,在圖紙上遊移:“這……這犁壁的弧度竟如此精妙!還有這耬車,三管齊下同時播種,豈不是能頂十個人工?夫人,這些可都是您憑空想出來的?”
“是我偶然從古籍中尋得的靈感。”趙姬神色自若,“不過紙上得來終覺淺,還需老師傅帶著墨家弟子將它們化為實物。隻是這些器械構造複雜,怕是要費不少功夫。”
“費功夫?哈哈!”墨離猛地一拍大腿,震得案上竹簡簌簌作響,“當年我墨家祖師爺造連弩,反複試驗三百次才成!夫人且放心,我這就召集門下弟子,今夜便在工坊開爐!”
暮色初臨時,墨家工坊已是燈火通明。二十餘名墨家弟子圍在長案前,對著圖紙交頭接耳。
墨離手持木尺來回踱步,蒼老的聲音在工坊中回蕩:“都看好了!這耬車的漏鬥要呈倒梯形,種子滑落時才不會堵塞;筒車的水輪直徑必須精確到分寸,轉得太快舀不上水,太慢又效率不足……”
“師傅,這耙齒的間距可有講究?”一名年輕弟子舉著圖紙發問。
墨離眯起眼睛湊近:“自然!太密則阻力過大,牲口拉不動;太疏又碎不了土塊。依我看,先按三寸間距打造,試過再說!”他轉身從牆角抽出一截檀木,“來,取墨鬥!咱們先做個木模!”
工坊內頓時響起叮叮當當的敲擊聲。趙姬站在角落,看著墨離親自操斧削木,不禁想起初遇這位墨家匠師時的情景——那時她提議改良箭矢尾翼,墨離也是這般較真,連試七種羽毛才敲定最佳方案。
“夫人,這犁壁的弧度……”墨離突然轉身,手中拿著塊粗糙的陶模,“按圖紙所示,需將生鐵反複鍛打七次方能成型,可如此一來,鐵料損耗怕是要過半。”
趙姬沉吟片刻:“損耗無妨,關鍵要保證弧度精準。我記得工坊後山有處天然磁石礦脈?可否用磁石輔助塑形?”
此言一出,滿場寂靜。墨離的胡須微微顫抖,盯著趙姬的目光宛如望著天人:“妙!妙啊!利用磁石同性相斥之理,在模具中嵌入磁石,鐵水倒入時便能自行貼合弧度!夫人這等巧思,當真令老夫汗顏!”
當夜子時,第一具耬車木模初具雛形。墨離蹲在地上,將一把黍米倒入漏鬥,反複調試機關:“拉動繩索時,齒輪咬合帶動木槌敲擊漏鬥,種子就能均勻落下……隻是這齒輪的咬合精度還差些火候。”他抬頭望向趙姬,眼中帶著興奮的血絲,“夫人,容我再試三日!定能讓這鐵疙瘩變成會下種的‘鐵牛’!”
趙姬點點頭,從袖中取出一卷竹簡:“不著急。這是我整理的《農器改良手記》,裏麵記錄了各種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老師傅可作參考。”
墨離雙手接過竹簡,聲音有些發悶:“夫人如此看重,老夫便是熬白了頭發,也要將這些神物造出來!”他突然提高聲調,衝弟子們喊道:“聽見了嗎?咱們此刻造的,是能讓秦國土地翻個天的寶貝!今夜都不許睡,輪班開爐!”
工坊內的燈火徹夜未熄,叮叮當當的敲打聲與此起彼伏的鼓風聲交織。當晨光刺破夜幕時,墨家弟子們已是雙眼通紅,卻仍圍在半成品的耬車旁反複調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師傅!齒輪又卡住了!”一名弟子滿頭大汗地跑來稟報。墨離三步並作兩步衝上前,扒開卡住的齒輪仔細查看,蒼老的手指在齒牙間摩挲:“齒距還是太窄,受力時容易咬合過緊!”他猛地扯下腰間的羊皮卷尺,“重新下料,這次齒距增加半寸!”
另一邊,負責鍛造犁壁的爐台前,滾燙的鐵水在坩堝中翻湧。
年輕工匠將鍛打好的犁壁浸入冷水淬火,“刺啦”一聲白煙騰起,卻見犁壁表麵驟然裂開細紋。“又失敗了!”工匠捶著大腿懊惱不已。墨離聞聲趕來,撿起碎塊反複端詳:“淬火溫度太高,鐵料韌性不足。去後山采些蒲草,混著桐油調個淬火液試試!”
趙姬看著滿地散落的殘次品,卻並未露出焦急之色。她拾起一片變形的耙齒,對身旁的墨離道:“老師傅,這些失敗品莫要丟棄。每一處裂痕、每一次卡頓,都是改良的契機。就像這耙齒,或許換成韌性更好的熟鐵,再加上加固的橫梁……”
墨離眼睛一亮,立即招呼弟子:“聽見了嗎?把庫房裏的熟鐵都搬出來!再取些青銅條,咱們試試剛柔結合的鍛造法!”
日頭西斜時,筒車的試製也遭遇難題。轉動的水輪舀起的水還未倒入木槽便灑落大半,負責調試的弟子急得直跺腳:“木槽的傾斜角度不對,水流根本導不進渠道!”墨離擼起袖子爬上木架,親自測量角度:“再抬高三寸!另外在木槽內壁刻些導流紋,減緩水流速度!”
趙姬默默記下這些問題,不時與墨家弟子探討改進方案。當又一輪失敗襲來時,她反而露出欣慰的笑容:“失敗是成功之母。每一次失敗,都讓我們離真正的成功更近一步。”她的目光掃過滿手血泡仍堅持鍛造的工匠,“諸位的心血不會白費,這些農具必將改變秦國的農耕!”
夜幕再次降臨,工坊內的試驗仍在繼續。失敗的陰影沒有絲毫削弱眾人的熱情,反而化作更熾熱的鑽研勁頭。
喜歡大秦帝母:係統助我改寫曆史請大家收藏:()大秦帝母:係統助我改寫曆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