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奪得的天下

字數:5532   加入書籤

A+A-


    再次陷入沉默數息後,李淵站起身來,說道:"朕知道你想坐這個位置,朕也知道大唐與大明間的差距。
    若無你,大唐剛奪得的天下很快就會落入大明之手。
    但是,李世民,朕要告訴你,即便朕會將皇位傳給你,這輩子也不會原諒你,永遠都不會!"
    "轟——"
    此言一出,李世民猛然抬頭望向李淵,幾次欲言又止,不知如何作答。
    準確地說,他此刻無法判斷李淵是否知曉李建成與李元吉之死與自己有關。
    在這種情況下,開口隻會增加錯誤。
    於是,他選擇了沉默,僅以複雜的目光注視著李淵。
    他隻想得到皇位,並非想與李淵反目成仇。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李家的江山,有何過錯?
    若非李淵,他又怎會殺害李建成與李元吉?
    若非李淵,他怎會陷入如此被動的局麵?
    但終究,李淵是他親父,沒有此人便沒有今日的李世民。
    每每想起昔日一家人和睦歡樂的場景,李世民的心就像被針刺一般疼痛。
    李淵注視著李世民臉上不斷變化的表情,再次重重歎息,走向他,將手搭在肩上:"從今日起,朕退位讓賢,你該滿意了吧?不過,朕希望你能記住,你的位置是用你大哥的性命換來的。
    你大哥已逝,若你膽敢動他家人一絲一毫,朕即使舍棄整個大唐江山,也要與你同歸於盡!"
    公元619年,夏曆四月初八。
    一聲話落,李淵未待回應,徑直對外高呼:“劉文靜,宣告天下,今日起,大唐開國之主李淵,退位禪讓,傳位於次子李世民。”
    言未盡,李淵已顫巍巍走出甘露殿,將至高權力象征之地留給李世民。
    殿內,李世民神情迷惘,此皇位非其初衷所得,一時悲喜難辨。
    “難道這便是世人所言的皇家無情?”他低語,眼中卻漸顯冷峻。
    大唐武德二年夏,農曆四月初八。
    李淵退位,次子李世民次日登基,改元貞觀。
    在此世,受陳淩與朱厚照之勢逼迫,本應稱帝九載的李淵,僅兩載便禪位。
    登基後的李世民,在慈航靜齋助力下,迅速施展鐵腕,整頓朝局,肅清隱患。
    他先收回軍權,重組新軍,效仿大明。
    又廣納寒門才俊,短短五日內,替換朝廷官員三分之一。
    頓時,大唐內鬥加劇,世家門閥全力反撲。
    唇亡齒寒對他們而言毫無意義,他們隻守自身利益,王朝興衰關己何事?至於大明來襲?
    數百年的傳承讓他們盲目自信,以為大明不敢動他們,畢竟天下知識七成由他們掌控。
    少了他們,大明無法立足。
    幸有慈航靜齋、靜念禪院相助,又有李靖、程咬金等名將輔佐,李世民掌控大局,局勢漸穩。
    大明不再給予李世民更多時間,他便無暇與世家周旋。
    有世家存在必敗無疑,即便失去他們,拚上性命亦在所不惜。
    局勢緊迫,李世民手段極其狠辣果斷,凡有抗拒者,皆被他無情鏟除。
    ……
    大唐北疆,原大元國土。
    優客來客棧中,陳淩飲酒間聽見眾人議論,麵露驚色。
    他未曾料到,西域之行後,大唐局勢已大變。
    聽著他們的討論,陳淩不禁苦笑。
    李世民行事太過激烈,若非如此心狠,以他的才智能力絕不會如此不計後果。
    大唐雖短暫穩定,但內部反抗遠超隋朝時期,各地動蕩不安。
    即便李世民掌控慈航靜齋、淨念禪宗,並有數十萬大軍,仍感力不從心。
    隨後,五姓七望中的四家被滅。
    短短數日,崔、鄭、王、盧四族全數覆滅。
    僅剩清河崔氏、趙郡李氏及關隴李家,其中李家為李世民本家,不可或缺;清河崔氏由程咬金壓製,暫不足慮。
    在此背景下,中小世家對李世民構不成重大威脅。
    大唐看似混亂,實則盡在其掌控。
    李世民接連發布十餘道詔書,包括免賦稅、攤丁入畝、一條鞭法等與大明相似的政策。
    這些舉措讓其在民間聲望空前高漲。
    雖然仍有觀望者,但從周圍人的談話可見,人們對李世民作為皇帝的認可度頗高。
    在這個世界裏,李建成與李元吉的死並未直接歸咎於李世民,一位毫無汙點的貞觀皇帝所帶來的連鎖反應令人震驚。
    至少此刻,陳淩的心已被李世民攪得混亂不堪,連喝酒的速度都慢了許多。
    半個多時辰過去,水笙她們早已吃飽喝足回到客棧休息,陳淩卻仍坐在原地,靜靜聆聽客棧內眾人的議論。
    “好一個李世民,果然不愧是貞觀大帝!”陳淩雙目微亮,心中對李世民暗自讚歎。
    不錯,即便站在朱厚照那邊,論及能力和實力,朱厚照確實難以望其項背。
    當然,在陳淩的支持與謀劃下,朱厚照的能力已大幅提升,尤其在決斷與魄力方麵,毫不遜色於李世民。
    他所缺的,是李世民在戰場中積累的經驗與能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最終,兩人之間的勝負難分。
    然而,這一切與陳淩已無太大關係,他已經引導朱厚照走上正軌,更夯實了大明的根基。
    他對朱厚照已盡心盡力,除非大唐派遣天人境強者,否則他不會插手。
    畢竟,若在這種情況下朱厚照仍無法掌控天下,那隻能說明他並不適合稱帝,中原大地也無需這樣一個皇帝!
    即使如此,陳淩也會助李世民登上天下公主之位,隻為中原漢家百姓能生活得更好,僅此而已……
    接下來的日子裏,李世民的手段愈加殘忍暴虐,滅三族、誅九族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在這期間,大唐境內的反抗力量愈發薄弱。
    短短半月之內,從頒布第一道聖旨到掌控全局,李世民的表現讓無數人瞠目結舌。
    然而隨之而來的是,昏君、暴君的帽子紛紛向李世民砸來。
    不過這些不過是士族門閥垂死掙紮,李世民根本懶得搭理,直接推行下一政令——修路與疏浚河道。
    官道蜿蜒通向大明,水笙和江玉燕正熱烈交談著最近的消息。
    阿青坐在二人中間,雙手托腮,天真地望著她們,眼中盡是對大唐國事的好奇,似乎難以理解為何她們對這些如此關注。
    陳淩倚靠在馬車旁,手中握著剛從大明傳來的一封飛鴿信,信中提到朱厚照曾找過他,但真正引起注意的是宋缺與金鑲玉的信息。
    天知道,他當時隻是隨性比了個動作,恰好指向東方,誰能想到金鑲玉竟遠赴大明,真是令人費解,這女人腦袋裏到底裝了什麽?
    即便她如漿糊般糊塗,也應該明白他們僅有一麵之緣,連朋友都算不上,她怎能以為他會同意她去大明?
    宋缺殺掉李建成雖讓陳淩驚訝,卻在意料之中。
    畢竟李世民是宋缺的女婿,宋缺的女兒最多隻能做個貴妃,皇後之位輪不到她,李世民的心儀對象始終是長孫無垢。
    宋玉致不過是李世民拉攏嶺南宋閥的手段罷了。
    當然,也不能排除李世民本身性格的問題……咳,總之,大唐的皇帝們似乎都逃不過這一標簽。
    李淵的事跡無需多言,奇聞異事頗多,他甚至睡過楊廣的兩位妃子,這才被迫起兵反隋。
    李世民更是如此,玄武門之變後,把兄長和三弟的妻妾統統納入後宮。
    至於李治,直接將繼母扶為皇後,最終卻被她篡奪了江山,這豈非荒唐?
    刪減後的版本更聚焦於主線情節,剔除了冗餘描述,同時保留了核心內容。
    李隆基力挽狂瀾,卻因奪子之妻而遭非議。
    若論大明皇帝的怪誕,大唐皇帝亦不遑多讓,隻是表現各異。
    陳淩正回憶著唐明兩朝趣事時,駕車的江玉燕驟然勒住韁繩,目光鎖定前方的身影後轉向陳淩問是否驅趕。
    陳淩略作沉思,卻未讓江玉燕行動,而是焚毀信件,走出車廂,落在蒙赤行麵前。
    “原來你還未死。”陳淩打量蒙赤行,語氣透著意外與惋惜,因他曾險些喪命於此。
    蒙赤行未理會陳淩的態度,恭敬行禮:“久別重逢,陳公子依舊風采卓然,實在令人欣慰。”陳淩不屑回應:“別來這套,直說何事。”蒙赤行險些被嗆到,勉強說道:“陳公子勿要取笑……”話未完便被打斷,“再不說,我就離開了。”陳淩逼緊低聲警告:“你該慶幸我不追究,否則你無暇開口,要知道我很記仇。”
    喜歡綜武:我的武學無需修煉請大家收藏:()綜武:我的武學無需修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