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給朕收稅

字數:3200   加入書籤

A+A-


    “陛下!”施邦耀跪了下去,“不可啊!陛下剛剛收服忠貞營,剛剛重創建奴,天下剛剛穩定下來,實在不應該在江南富庶之地再起禍亂!”
    崇禎看著施邦耀膽戰心驚的臉,冷聲道:
    “明明是江南寧可眼睜睜的看著李自成攻城略地,寧可坐視建奴南下燒殺搶掠,也不繳納應繳的稅款讓朝廷有足夠的能力平亂!江南起禍,那是罪有應得!”
    施邦耀急道:
    “為了大明的穩定,臣等一定想出一個完備的方法,按律收足稅款!”
    崇禎微微頷首:
    “行吧。朕相信你們能做到!”
    他扶起施邦耀,繼續說道:
    “國庫空虛,欠稅過巨,這都不是三五年的積弊,想要恢複嚴格的稅收,必然會引起反抗,但是,不能因為這種不合理不合法且極度自私的民意,葬送大明的國運!”
    “臣明白了!”
    “除了嚴格收稅,朕再給你們支個招!”
    “請陛下賜教。”
    “在逐步恢複嚴格稅收製度的同時,新征收一個稅種,朕命名為厘金稅。”
    “敢問陛下,何謂厘金?”
    崇禎解釋:
    “在各重要的商道設置關卡,收取商人的貨物稅。
    比如,京師各門、漕運河道、長江水道、珠江水道、茶馬古道、山西入草原的關口、河西走廊,關中和漢中出入四川的官道,另外,各個聯通外邦的港口,都要設置收稅的關卡。
    稅率也不用多,一百稅一即可,但是要每二百裏征收一次。港口按貨物產地征收相應比例稅款便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崇禎專門點出港口,是為了在市舶司征收鈔關稅、船鈔等稅種基礎上,建立一套更為先進和暴利的海關關稅體係。
    在大航海時代的全球海運商業裏分一杯羹。
    隻是現在還不是時候,等將來平定了建奴和各地賊寇,他一定會將手伸向福建鄭氏的海上貿易。
    施邦耀疑惑:“每二百裏收一次,怕商人負擔不起。”
    崇禎笑了:“商品長途運輸售賣,說明有銷路,價格也高,在最終價格上疊加些稅賦,商人不會負擔不起的。”
    崇禎如此說,是因為知道另一個時空的清朝在鹹豐年間開始征收厘金稅,在江南被上帝次子洪秀全攻下後,依舊收到了數百萬兩銀子。
    洪次子死後天下恢複穩定,同治時期曾收到過1900多萬兩厘金稅。
    甚至,清朝滅亡的前三年,竟然收到了4000多萬兩厘金稅。
    這在明朝,就是個天文數字!
    施邦耀暗自算了算,僅僅自南京到京師的2000裏商路,就要收一成稅金,更別說廣東到京師、浙江到西安了。
    他知道朝中很多大臣家裏都吃著商業的巨額利潤,如此征稅,必然又是一個震動朝堂的政策,而且,不是苦一苦百姓就能解決的,這次是苦一苦百官了!
    但這句話不能說,他隻好說道:“厘金稅會不會增加百姓采購生活物資的負擔?”
    崇禎自然知道他的小九九,但也不點破:
    “尋常百姓,基本用不到輾轉千裏的物資,這個不會增加百姓負擔!”
    施邦耀又問:“萬一商人生亂,怎麽辦?”
    崇禎反問:“古往今來,有哪些大亂是商人發起的?”
    施邦耀拱手:“呃……陛下英明!”
    崇禎又道:
    “除了厘金稅,還可以重啟礦稅。”
    “啊?這有些……”
    施邦耀一呆,支支吾吾沒敢說下去。
    崇禎知道,明代的礦稅都是太監征收,惹得民間生亂不說,每年所得的五六十萬兩稅金全部去了內帑。
    若是重啟礦稅,朝臣肯定拚命反抗。
    他解釋道:
    “礦稅歸國庫,內帑分文不要!”
    施邦耀不呆了,喜道:“這有些不好意思啊,陛下聖明!”
    崇禎看著這個貪財嘴臉,說道:
    “別拍馬屁!這兩個稅種你回京師後,與太子和內閣好生商議。
    同時把鹽稅、田稅、戶稅都收起來。尤其是鹽稅,其實大有可為。”
    “臣明白了。”
    “你不明白!”
    “啊?”
    “你知道鹽稅應該收多少嗎?”
    施邦耀回答:“前幾年,每年一百萬兩!今年,40萬兩。”
    崇禎又問:“你知道萬曆年間有多少鹽稅麽?”
    施邦耀應道:“臣孤陋寡聞,請陛下恕罪。”
    “好,朕告訴你,萬曆年間每年200多萬兩鹽稅,最高時300萬兩!你說,現在鹽稅少了大半,是大明百姓現在不吃鹽了嗎?”
    喜歡崇禎:30年不上朝請大家收藏:()崇禎:30年不上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