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蜀地驟變

字數:3300   加入書籤

A+A-


    永王被拽的一個趔趄,七手八腳地調整重心穩住身子:
    “父皇……川內百姓遭流賊蹂躪數月,日夜盼望王師,相信父皇神威所至,賊寇必然望風而逃,川蜀三十六府七十二縣旦夕可複。”
    崇禎按著他的小腦袋:“這麽說……完全沒問題!既然如此,你去城樓南邊看吧。”
    話罷,他回過頭盯著眼神灼灼的定王,屈起食指在定王額頭上輕輕一彈,賞了他一個腦瓜嘣:
    “你這小腦袋瓜,又在胡思亂想些什麽?”
    定王捂著額頭往後縮了半步,道:“沒什麽,沒想什麽。”
    \"沒有?\"
    崇禎微微搖頭:
    “朕在同你說一次,屬於你的江山在東海以東的浩渺汪洋之外,名為北亞墨利加,也就是《山海經》中《東山經》和《大荒東經》敘述的地方。
    待朕徹底掃平流寇滅了建奴、華夏大地四方安定,便讓鄭成功親自督造一支前所未有的越洋船隊,到時候便帶著你乘船東渡,打下那富饒的土地。”
    定王揉著腦瓜:
    “書上說東海以東是蜑民泛舟的化外之地……那裏真的很富饒嗎?”
    崇禎笑了笑:
    “那裏蘊藏著豐富的銀、金、銅、鐵礦,可進一步提升大明的財力和火器,
    而且不像大明一樣失去了森林,那裏有廣袤的森林,百萬頃巨木參天蔽日,有取之不竭的木材。
    在大明難以尋覓的野鹿、野牛、野羊,皆在那邊的林中成群出沒。”
    崇禎的聲音裏泛起一絲向往:
    “還有,那邊有比大明更廣袤的平原,可以種植千萬畝的馬鈴薯、甘薯、苞穀、番麥 ,可以養活億萬百姓。”
    崇禎沒有說的是,這個時代的馬鈴薯莖小且易受晚疫病影響,甘薯也不像後世那麽高產耐寒耐旱,即便引進,大明也需要進一步的農業選育,才能得到後世高產的品種。
    但,這也足夠了。
    定王看過很多書籍,知道萬曆年間《通州誌》有“苞穀”和“馬鈴薯”的記載,《農政全書》記有 “番麥”和“甘薯”。
    他聽了崇禎的話,疑惑道:“父皇帶兒臣渡過大洋抵達彼岸之後,北亞墨利加就是咱們大明的領土了嗎?”
    崇禎應道:
    “北亞墨利加的西海岸一帶大約是這樣子的。
    朕隻需要給當地人好的耕作工具、建設灌溉工程,教他們種地,教他們文字、曆史和文化,讓他們認祖歸宗,他們自會將大明視作正統。
    東海岸那邊嗎,目前已然有了紅夷出沒,估計需要和紅夷幹一仗,才能確定領土。
    另外,趕走紅夷也能免得他們屠殺那邊的百姓。
    畢竟,北亞墨利加的百姓是流落在外千年的炎黃子孫,大明有責任保護他們。”
    定王一呆:“北亞墨利加的人,也是炎黃子孫嗎?”
    崇禎點頭:
    “那裏的人和紅夷相貌完全不一樣,觀其形貌,膚色與我等無二,目黑如漆,發烏似墨。
    他們寫字方式同紅夷的橫向、從左向右完全不同,卻和我們一般,是豎向、從右向左書寫。
    他們的古代神話中,有應龍這種龍蛇與鳥特征的神靈形象,其曾助其祖先治水,也有伏羲女媧那種龍蛇交尾石刻圖像。必然是言傳了中華的神話。
    更有農耕時令之節氣劃分,紀年紀月之法亦繁複精妙,與華夏曆法暗合。
    至於療愈之術,彼處亦用草藥配伍、骨針砭刺,與我華夏醫脈同源;樂器則有七孔竹笛,音律恪守五聲音階,聞之恍若《韶》樂遺響。
    究其緣由,蓋因夏商之時,其先祖跨海東遷,然而因教化中絕,幾十代繁衍之後,其後世子孫漸忘本源,不再有治理邦國之能,退化為遊牧部落之製。”
    崇禎看著定王若有所思的樣子,頓了頓又道:
    “朕非妄言。北亞墨利加的百姓至今流傳口口相傳的史詩和神話,言其先祖之母國崩碎,遺民經山海險阻,跨越大洋荒漠,方得安居新土。”
    定王肅然起身:
    “兒臣非是疑慮,實是心念。
    若能跨海濟世,救海外的炎黃子孫於蠻貉,此功可與中興大明並肩。
    父皇若肯將此任交托兒臣,兒臣必當肝腦塗地!”
    ……
    就在崇禎和定王上演父慈子孝、暢想未來的時候,蜀地已驟變風雲。
    汪兆麟率親衛鐵騎疾馳抵成都,僅用了一天時間便控製了全城,
    派人闖入平東王府與安西王府,將其家眷盡數抓獲。
    張定國的妻子劉氏、長子李溥興、幼子李嗣興都被拿下,打入大牢,準備在合適的時機推出去要挾張定國。
    張可望遺孀劉氏,懷抱繈褓中的幼子張征灝,與長子張征淇、次子張征淳,亦被盡數拿下。
    賊兵擁著平東王家眷趕赴街口刑場,汪兆麟盯著繈褓中啼哭的嬰兒,眼中毫無憐憫,嘶聲道:
    \"張可望背主投明,害死先帝,實乃誅族大罪,將其妻、子盡數斬除,一個不留!
    將他們的頭送去劍州,懸於城頭,震懾逆賊張定國。\"
    “刀下留人!”
    劊子手正要行刑,遠處傳來暴喝,正是大西右丞相嚴錫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