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順便也請您給我指條明路
字數:7280 加入書籤
這時,消防隊長過來報告情況:“市長,事故初步處理完畢了。
高架橋塌了十一米,十三戶房子遭了殃,七個人沒了,十三個人受了傷。
初步看,是雨水侵蝕導致的局部坍塌。
具體原因還得等檢測結果出來。”
聽了這話,易學習冷笑了一聲。
他心裏清楚得很,這些高架的質量標準是什麽樣的。
別的不說,在李達康管著的時候,這種低級錯誤是不會發生的。
在他看來,這事明擺著就是有人故意搗亂。
不然橋怎麽會無緣無故就塌了呢?這種事隻要不鬧出人命還好說,一旦涉及到人命,就沒那麽好糊弄了。
易學習心裏明白這一點。
看著眼前這一片混亂,他心裏五味雜陳。
他是個明白人,知道為什麽會被調到京州來當市長——有人想拿他來製衡李達康,這事他躲不開。
從政的人誰不想往上爬,他也不例外。
但他想要的不僅僅是升官發財,他還想用自己手中的權力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這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剛上任那會,他沒去找李達康,而是直接上手幹活了。
這一點至關重要。
李達康現在可不敢像以前那麽霸道了。
易學習一來,他就立刻往後縮了縮,沒正麵交鋒,反而找了個機會讓易學習先接手工作。
這種默契可不是軟弱無能,而是有風度。
李達康有自己的打算,他的策略誰也改變不了,易學習也不行。
現在他放手,就是想讓易學習接手光明峰項目,這才是關鍵。
但這事可不好辦。
易學習又不傻,他知道光明峰項目是個能顯擺政績的活兒,但也充滿了風險。
這樣的威脅,對他來說才是真要命。
這麽多年跟李達康打交道,易學習對李達康那點心思再清楚不過了。
所以從一開始,他就沒跟光明峰項目的任何人透露過半句,就是這個原因。
救援工作還在緊張地進行著,光明峰區的區長孫連城這才慢悠悠地趕到了。
一到事發地點,孫連城一眼就看到了易學習。
他快步走上前去打招呼,同時說明了自己趕來的緣由:
“易市長,我是孫連城,光明區的區長。
剛才在機場接待考察的客商時,接到了這裏的報告,我就馬上趕過來了。”
孫連城說話時心裏有點七上八下的。
作為光明區的區長,區裏發生了這種事,他作為第一責任人感覺壓力巨大。
在麵對李達康時,他知道自己必須態度端正,這點他心裏是有數的。
李達康一貫的作風是:一出問題,責任都是別人的,自己永遠都沒錯。
但眼前的易學習卻和李達康截然不同,這讓孫連城一時之間還有些不太適應。
易學習仔細打量著這位光明峰的副指揮。
他之前就研究過孫連城的資料,覺得孫連城是個老實巴交、中規中矩的人,做事也是按部就班。
這正是易學習所喜歡的類型——幹部就應該守規矩。
在易學習看來,“規矩”就是按照規章製度辦事,“本分”就是不幹預民營經濟的發展。
隻要法律允許,什麽都可以嚐試,這才是真正的道理。
他對於李達康那種什麽都大包大攬的做法實在看不慣。
而孫連城呢,老實本分,一心想著為老百姓辦事又不瞎折騰,算得上是個好幹部。
眼前的孫連城,就是典型的例子。
易學習說話的語氣變得輕鬆了一些,繼續問道:“孫區長,這座高架橋你還有印象嗎?是誰負責建的?”
孫連城當然能猜出易學習此刻的心情。
雖然不清楚易學習的具體想法,但他能感覺到,易學習並不是在針對他個人,而是在單純地了解情況。
孫連城連忙回答道:“易市長,這座高架橋是四年前通車的,那時候的市長是達康書記。
京州現在的所有規劃都是在那時候定的,包括這座橋。
我當時是副區長,負責光明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這條路是我親眼看著建起來的。
用工設計和材料選擇都經過了嚴格的審核,絕對沒有問題。”
孫連城說得一清二楚,這條路的質量和來曆都明明白白,沒有絲毫隱瞞。
易學習聽後點了點頭,心裏想著果然是這樣,畢竟這條路是李達康修的,他做事向來滴水不漏。
如果真的有問題,處理責任人就行了,但要是沒問題,那就更棘手了。
孫連城拍著胸脯說這條路是按照百年工程的標準建的,別說京州的雨了,就是火星上的雨都侵蝕不了。
他還保證所有參與的人都可以作證。
然而易學習並不吃這一套,他盯著路麵的斷裂處,心裏已經有了答案,卻還故意追問:“那你說不是雨水的原因,那到底是什麽原因呢?”他的話裏帶著幾分調侃,顯然是在故意為難孫連城。
孫連城反應挺快,知道這個時候不能亂說,幹脆就閉嘴低頭裝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不過這種事心裏明白就好,真要說出來也沒用。
易學習也不傻,直接捅破了那層窗戶紙,問是不是因為拆遷安置的死難戶,有沒有簽搬遷協議。
孫連城臉色頓時不對,心裏明白這事再也捂不住了。
他一開始就清楚事故的關鍵所在,也知道易學習能瞧出破綻。
可他自己都不敢正視的事情,易學習竟然當麵給挑明了,這讓他怎麽接口回應呢?
沉默就等於默認了,易學習心裏已經有了答案。
雖然他不太願意相信,但眼前的事實明擺著。
李達康到底為什麽要這麽做?簡直就是不把人的性命當回事!
九條人命,總得有人出來擔責!不管是誰,都得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這場大雨似乎也在傾訴著這起事故背後的種種黑暗。
再說另一邊,祁同偉看到124案件後,心裏五味雜陳。
沒想到這些人下手這麽狠,偏偏選在他卸任的第四天。
剛想到這裏,孟德海來了,這位新來的市委書記。
孟德海對祁同偉感激涕零,畢竟當初是祁同偉推薦他上的位。
想當年在京城海市,他被調到人大當主任,基本上就是被晾到一邊了。
表麵上看是升了一級,但他心裏跟明鏡似的,自己的政治路已經走到頭了。
他徹底心灰意冷了,對個人前途已經沒什麽指望了。
不過他自己倒是看得開,畢竟經曆過大風大浪,一直講究實用主義,什麽手段都敢用,能有這樣的結局已經算不錯了。
他對戰友的兒子安欣一直心懷愧疚,不但沒保護好他,還眼睜睜看著這孩子年紀輕輕就一頭白發,快四十歲了還沒成家立業。
安欣一門心思要扳倒京城海市的那些黑惡勢力,可他卻無能為力,自己也被晾在一邊,這才是他最痛心的地方。
祁同偉的到來,對他來說簡直就是救星。
那些讓他頭疼已久的問題,祁同偉三言兩語就給解決了。
他自己的政治路也出現了轉機,直接升到了省公安廳。
至於他一直掛念的安欣,現在已經是清河區公安分局的副局長了,雖然發展不算特別順利,但比起以前已經好多了。
他也跟安欣聊過,祁同偉想把安欣調到省公安廳,但安欣沒同意。
後來當他收到調令時,毫不猶豫地就接受了,因為他已經下定決心要為祁同偉鞍前馬後,畢竟祁同偉算是救了他的後半輩子。
他沒有親生兒子,安欣就是他當作親兒子一樣看待的人。
既然安欣得到了這樣的關照,作為“父親”的他自然也得拿出應有的姿態。
所以,當他得知自己被任命為京州書記時,他心裏清楚得很,“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祁同偉需要他的時候了,他心裏跟明鏡似的。
上任之前,他特意去找祁同偉接受任務。
世上沒有白吃的午餐。
從京城海市的人大主任到省公安廳,再到如今的京州書記,雖然級別一直是正廳級,但手裏的權力那可是天壤之別。
在省公安廳,他雖然是高配副廳級幹部,但實際上就是個臨時工。
祁同偉也給他安排了一些小活。
但這次的京州書記可不是個閑職,而是實實在在的權力崗位。
想當年趙立冬坐這個位置時,把他逼得那叫一個慘。
現在輪到他自己有機會坐上這寶座,說什麽也不能再讓機會溜走。
他對自己那可是信心滿滿,以前什麽事都得自己親力親為,上麵沒人罩著,幹什麽都縮手縮腳。
但現在有了祁同偉做靠山,還有什麽可怕的?就連京州的李達康書記,他也敢去打交道了。
書記這位置,那可是真刀真槍考驗能力的。
隻要你有能耐,這位置絕對讓你成為三號人物,說不定還能跟一把手平分秋色。
看看以前的高育良,再看看現在的祁同偉,不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嘛。
不過這時候,情況又有新變動了。
這事他不用多想,有祁同偉在後麵撐腰,足夠了。
就這麽簡單。
所以現在他怎麽看,全得看祁同偉的臉色。
祁同偉抬眼瞅瞅孟德海,越瞅越覺得像。
孟德海和高育良那氣質、長相,簡直太像了。
這可不是他一個人的感覺,實際上,孟德海這副模樣,正是祁同偉重用他的關鍵原因。
不然那麽多人,怎麽就偏偏挑中了他呢?
這時祁同偉臉上笑嘻嘻的,問他:“你跑過來有什麽事?”雖然祁同偉心裏明鏡似的知道孟德海的來意,但還是這麽問了,因為這時候,他的態度很關鍵。
有些話要是對孟德海說了,那就完全變味兒了。
孟德海當然明白祁同偉的意思,所以也特配合地回答:“祁書記,我接到組織部通知,讓我去京海當書記。
這任務有點蹊蹺,我想知道您對我這次調動的看法。
畢竟我是您的手下,這種大事得聽您的。
順便也請您給我指條明路。”
其實孟德海年紀比祁同偉大,但這時候態度特恭敬。
這就是官場上的規矩,祁同偉提拔過他,所以他麵對祁同偉時,就算年紀再大,也隻能畢恭畢敬的。
祁同偉沒直接答話,反而問:“你覺得李達康這人怎麽樣?客觀說說。”
祁同偉的意思明擺著,他在試探孟德海對這事的態度。
孟德海早有準備,他在省廳待了半年,一直瞅著局勢呢。
現在漢東分了兩派,一派是祁同偉和高育良帶的漢大幫,控製著政法係統和兩個地級市;另一派是沙瑞金領頭,李達康打前鋒。
喜歡祁同偉:力挺鍾小艾,她一胎三寶請大家收藏:()祁同偉:力挺鍾小艾,她一胎三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