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枇杷
字數:2646 加入書籤
暮春的周末,暮色正沿著青石板路流淌。我在城郊的小徑散步,忽然望見一片枇杷林在圍牆後探出頭來,橢圓形的葉子泛著油亮的光澤,在晚風中翻卷出銀白的葉背,像一群振翅欲飛的蝴蝶。枝頭垂掛的果實尚未完全金黃,卻已透出溫潤的淺橙,讓人想起楊萬裏"大葉聳長耳,一梢堪滿盤"的詩句,古人對草木的觀察原是這般精微。就在這刹那間,那些關於枇杷的記憶與意象,如同被春風吹醒的蓓蕾,在腦海中次第舒展。
我曾在古籍中見過無數關於枇杷的描摹,最動人的當屬楊萬裏筆下的鮮活。他寫"五月枇杷黃似橘,誰思荔枝同此時",將枇杷成熟的時節與荔枝並置,在色彩與時序的對照中見出草木的榮枯。而當我的目光掠過眼前的枇杷林,忽然想起自己去年春日寫下的句子:"綠影婆娑旋落音,秀珠凝豔暗牽心。盈盈笑語良人醉,盡抱琵琶一樹金。"那時正值枇杷初熟,葉隙間閃爍的果實像未拆封的琥珀,風過時葉片相擊,竟似琵琶弦上流淌的碎金之聲。
歸有光在《項脊軒誌》中那株"亭亭如蓋"的枇杷樹,早已成為中國人記憶裏的情感符號。當他寫下"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樹影便與思念永遠疊印在一起。枇杷的生長是時光最靜默的注腳,那些在枝頭漸漸金黃的果實,何嚐不是歲月沉澱的信物?就像戴複古"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的快意,背後藏著對時序更迭的敏銳感知——當枇杷綴滿枝頭,春天便到了說再見的時候,那些被果實壓彎的枝條,原是時光寫下的告別詩。
古人對枇杷的偏愛,還在於其兼具視覺與味覺的雙重美感。沈周畫枇杷,總在葉片的濃淡之間留出果實的高光,仿佛要將陽光凝住在絹帛之上;陸放翁寫"難學權門堆火齊,且從公子拾金丸",以"金丸"喻果實,既見其形之圓潤,又含其味之甘美。這種將自然之物轉化為詩意符號的過程,正是中國文人與草木對話的獨特方式——他們在枇杷的金黃裏看見光陰的形狀,在葉片的舒展中讀懂生命的韻律。
記得孩提時咳嗽,祖母總會從門前的枇杷樹上采下幾片老葉,用牙刷刷去葉背的絨毛,與川貝、冰糖同煮。琥珀色的湯汁在砂鍋裏咕嘟作響,苦澀中帶著清潤的甜,喝下去時喉間的灼熱便減了幾分。《本草綱目》載枇杷葉"止渴下氣,利肺氣,止吐逆,退肺胃熱",這味尋常的草木,原是古人在與自然相處中積累的智慧。每當看見中藥鋪裏整齊疊放的枇杷葉,總會想起《齊民要術》中"枇杷須接,乃為佳果"的記載,原來草木的饋贈,從來都需要人類的珍視與呼應。
枇杷的藥用價值,讓它在傳統文化中兼具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療愈功能。在嶺南地區,至今仍有"枇杷節"的習俗,人們在采摘果實的同時,也不忘采集葉片曬幹備用。這種對草木的敬畏與利用,暗合了中醫"天人合一"的理念——自然早已在萬物中埋下療愈的密碼,等待著懂得傾聽的人去破譯。就像敦煌醫方中用枇杷葉治肺病的記載,千年前的醫者或許正是在觀察枇杷四季常青的特性時,領悟到其對肺腑的滋養之效。
更值得玩味的是,枇杷的葉片與果實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療愈係統:葉片入藥,果實適口,連樹皮都可作染料。這種"全身是寶"的特質,讓它成為中國人"物盡其用"智慧的具象化。當我們在中藥香裏品味枇杷的饋贈,其實是在延續一種古老的生存哲學——尊重自然的給予,在草木的紋理中尋找與生命對話的方式。
枇杷有"盧橘金丸蠟丸"等雅稱,最動人的當屬"四時之氣"的別名。因其葉經冬不凋,果熟於春夏之交,仿佛集四季之精魄於一身。這種特性讓它成為文人筆下象征堅韌與淡泊的意象,就像文徵明在《枇杷圖》中題詩:"珍樹來從鳥外峰,感時花落思重重。"在他的畫裏,枇杷樹常生於山石之間,葉片舒展如高士廣袖,果實垂落似隱士遺珠,暗合了中國文人"大隱於市"的精神追求。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悠然,在枇杷的意象裏化作"繞屋枇杷樹,空庭細草生"的淡泊。古人在庭院中植枇杷,不僅因其果實可口,更愛其"樹繁碧玉葉,柯疊黃金丸"的意趣——當塵世的喧囂在葉片的沙沙聲中沉澱,當枝頭的金丸在月光下閃爍,方寸庭院便成了隔絕俗務的桃源。這種將草木納入生活美學的態度,本質上是對精神家園的構建,就像歸有光在枇杷樹下追憶亡妻,就像楊萬裏在枇杷園中書寫時光,草木早已超越了物質層麵,成為心靈的棲所。
現代都市裏,枇杷樹常作為行道樹或園林植物存在,人們或許不再像古人那樣熟稔它的藥用價值,卻依然會在某個暮春的午後,為滿樹的金黃駐足。這或許就是傳統文化的力量——那些沉澱在草木中的詩意與智慧,早已融入民族的集體記憶,成為我們與自然對話的密碼。當我們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裏看見枇杷樹,看見的不僅是一棵樹、一種果實,更是千年來中國人對自然的觀察、對時光的敬畏、對生命的禮讚。
暮色漸濃時,我離開那片枇杷林,衣袂間仿佛還沾著葉片的清香。古人說"草木有本心",枇杷的本心,大約是將時光釀成金黃的勇氣,是在四季輪轉中堅守的淡然,是用葉與果書寫的療愈詩行。當我們在詩詞中讀到它的身影,在藥方裏遇見它的脈絡,在庭院中看見它的姿態,其實是在與千年前的時光對話——那些關於思念、關於療愈、關於隱逸的故事,都藏在這一樹金丸裏,等待著每個懂得駐足的人去聆聽,去品味,去傳承。
枇杷的存在,讓我們看見自然與人文的完美交融:它是詩人筆下的黃金意象,是醫者手中的療愈良藥,是隱士庭中的長青佳木。在這個步履匆匆的時代,當我們再次凝視枇杷的葉片與果實,或許能在那抹溫潤的金黃裏,找到與時光和解的方式,聽見自然對生命最溫柔的絮語。這或許就是草木的力量,它們沉默地生長,卻在歲月中留下永不褪色的詩行,等待著每個願意傾聽的靈魂去共鳴,去續寫屬於這個時代的草木傳奇。
喜歡持敬齋隨筆請大家收藏:()持敬齋隨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