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鴻雁於飛

字數:2637   加入書籤

A+A-


    暮春時節,微風輕拂,裹挾著新泥的芬芳氣息,如輕紗般掠過我的衣襟。我悠然自得地沿著護城河畔漫步,感受著這春日的美好。
    就在這時,一陣清脆而悠揚的鳴叫聲突然從頭頂傳來,劃破了寧靜的氛圍。我不禁抬頭望去,隻見一行大雁正整齊地排列成一個"人"字形,翱翔在淡藍色的天幕之上。它們的羽翼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金屬般的光澤,仿佛是用羽毛蘸取了天空的藍墨,在蒼穹之上書寫著古老而神秘的詩行。
    這驚鴻一瞥,讓我瞬間沉醉其中,仿佛時間都在這一刻靜止了。我凝視著那行大雁,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它們穿越了千山萬水,曆經了風雨滄桑,卻依然保持著如此整齊而優雅的隊形,向著遠方堅定地飛翔。
    這一幕讓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曾經仰望過雁陣的古人,他們或許也在某個春日的午後,站在同樣的地方,仰望著這群大雁,心中湧起相似的感慨和思緒。而如今,我竟能與他們共享同一片天空,感受著同樣的震撼與感動,這是一種怎樣的緣分啊!
    在這一刻,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時光,與那些古人一同見證了這大自然的壯麗景象。這雁陣的飛翔,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更是一種生命的力量和堅韌的象征。
    最早在典籍中與雁相遇,是在《詩經》的《小雅·鴻雁》裏:"鴻雁於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征,劬勞於野。"三千年前的某個黃昏,戍邊的士卒望著南遷的雁群,將思鄉之情化作了泣血的詩行。那些振翅的鴻雁,既是自然界的候鳥,更是人類情感的載體。它們掠過荒煙蔓草,掠過烽火台,將離人的愁緒與思念,帶向遠方的家園。每一聲雁鳴,都像是穿越時空的回響,訴說著亙古不變的人類情感。
    真正讓我對雁產生深刻認知的,並非僅僅是因為它們在天空中翱翔的身姿,或者是它們季節性遷徙的壯觀景象。而是元好問的那首《摸魚兒·雁丘詞》,讓我對這種鳥類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
    那是一個充滿詩意與故事的時代,年輕的元好問踏上了赴試的路途。在途中,他偶然聽聞了一件令人唏噓的事情:一位獵人射殺了一隻大雁,而與它一同飛翔的另一隻大雁,在目睹伴侶的慘狀後,竟然悲鳴不已,最終選擇投地而死。
    這一幕深深打動了元好問,他被這至情至性的大雁所感動,於是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對雙雁,並將它們埋葬在汾水之畔。他還特意壘石為丘,以紀念這對生死相依的大雁。
    不僅如此,元好問還揮筆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的《摸魚兒·雁丘詞》,其中“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一句,更是成為了愛情的經典寫照。在他的筆下,雁不再僅僅是普通的候鳥,它們被賦予了愛情與忠誠的象征意義。
    這份跨越物種的深情,讓我看到了生命之間的共鳴。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有著對情感的追求和珍視。在文人的眼中,自然萬物皆有靈犀,它們不僅僅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我們心靈的寄托和情感的表達。
    漫步河畔,雁陣已漸漸遠去,但它們留下的身影卻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向那個遙遠的漢代,蘇武牧羊北海的故事。十九載寒暑,蘇武手持漢節,在風雪中堅守著對故國的忠誠。而讓他與故土相連的,正是那一隻隻南飛的鴻雁。傳說漢武帝時,匈奴謊稱蘇武已死,而漢朝使者機智地說:"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係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這便是"鴻雁傳書"典故的由來。從此,雁便與書信、與思念、與故鄉緊緊相連,成為了中國文化中獨特的意象。
    在中國文人的筆下,雁是多情的遊子,是忠貞的愛人,是傳遞思念的信使,更是超脫塵世的隱士。它們在詩詞中往來穿梭,承載著無數的情感與哲思。範仲淹寫"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道盡了邊塞的孤寂;李清照吟"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抒發了對丈夫的思念;陸遊歎"歸鴻聲斷殘雲碧,背窗雪落爐煙直",寄托了人生的感慨。每一隻雁,都是文人內心世界的投射,每一聲雁鳴,都是跨越時空的對話。
    站在現代都市的河畔,看著高樓大廈間飛過的雁陣,我忽然意識到,這些遷徙的候鳥,早已超越了生物學的意義,成為了中國文化的符號。它們是自然的觀察者,用翅膀丈量著天地的遼闊;是曆史的記錄者,見證著朝代的興衰更迭;是情感的載體,承載著人類最真摯的思念與渴望;更是哲學的符號,蘊含著對生命、對自由、對永恒的思考。
    當夜幕降臨,月光如水灑在河麵,我依然能聽見雁鳴在天際回蕩。這聲音穿越千年,連接著古與今,連接著自然與人文。在這秋夜的仰望中,我看到的不僅是候鳥的遷徙,更是千年文脈的傳承與延續。那些在詩詞中翱翔的雁影,那些在曆史中穿梭的鴻雁,早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成為了我們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或許,這就是自然與人文的奇妙交融。一隻普通的候鳥,在文人的筆下,在曆史的長河中,化作了永恒的意象。每當我們仰望雁陣,看到的不僅是它們整齊的隊列,更是中國文人精神世界的鏡像。它們用翅膀書寫的,是一部浩瀚的文化史詩,是一曲跨越時空的生命讚歌。而我們,正是這部史詩的讀者,也是這首讚歌的傳唱者。
    暮色漸濃,最後一縷霞光消失在天際。我轉身踏上歸途,心中卻依然回蕩著雁鳴的餘韻。這些南遷北往的候鳥,將繼續在天地間翱翔,繼續在詩詞中飛翔,繼續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裏書寫著屬於它們的傳奇。而我們,也將在這份傳承中,找到心靈的歸宿,找到文化的根脈。因為,雁影所至,便是文脈所係;雁鳴所及,便是精神所依。
    喜歡持敬齋隨筆請大家收藏:()持敬齋隨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