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勞軍入喀什

字數:4218   加入書籤

A+A-


    光緒二十五年八月廿七日,西曆1899年10月1日。伊爾克什坦山口東側陡峭的片岩峽穀,穀底克孜勒蘇河赤水河)奔騰而下,河水冰冷刺骨,岸邊結薄冰,涉渡需踩踏冰磧石跳躍。穀地散布古冰川漂礫,巨石表麵刻有突厥文與漢文“茶”“馬”字樣,風化嚴重,部分被苔蘚覆蓋。僅岩縫中生長耐寒的棘豆、紅景天,枯黃草莖覆霜如銀絲,偶見雪蓮藏於背風處。山口形成狹管效應,西伯利亞寒風與高原氣流對衝,風速常達8級以上,飛沙走石擊打岩壁錚錚作響。
    山口東側立斷裂界碑,陰刻“大清光緒十二年勘界”,碑身彈痕累累,底座壓著俄製彈殼與柯爾克孜人祈福的羊角。山頂烽火台坍為石堆,狼糞燃料早被俄軍掠盡,僅存半截旗杆斜插,破敗黃龍旗在風中獵獵欲碎。穀口清軍卡倫邊防哨所)的夯土堡壘已半塌,箭垛崩裂,門楣懸“大清西陲”木匾,字跡模糊。堡內僅存火塘灰燼與斷柄長矛。原駐綠營兵不足十人,衣衫襤褸,火繩槍鏽蝕,彈藥受潮。
    風沙中,隱隱傳來駝鈴聲,一個商隊逶迤出現在山路上。守備王德祿踢起了四散在堡壘角落避風的士兵,幾人歪歪斜斜地站了起來。商隊很快到了哨卡前,清軍維吾爾族通事上前核對路引,王德祿帶著幾個士兵前前後後地查看駝隊貨物,見多是棉布,沒什麽油水,然後看到有兩頭駱駝上的貨物不似棉布,包紮緊實,頓時眼睛一亮,喊道,“來人,把這幾駝貨物搬下來查驗,看看是不是要交洋貨稅”。李掌櫃正欲上前,卻見王月生微微搖了搖頭,於是止步一旁。
    待得幾個士兵將貨物搬下,打開後,卻見裏麵是用粗布二次包裹的一件件物品,每塊粗布上還有字,士兵不識字,叫王德祿上來觀看,見寫的都是“戍邊英傑”四字。王德祿驚訝地望向李掌櫃,李掌櫃向王月生努了努嘴,王德祿再看向站立一旁的王月生,王月生拱手道,“在下海外遊學歸國,跟李掌櫃的商隊回國。情知戍邊的兄弟困苦,特意準備了些心意給駐守喀什噶爾的兄弟們。請大人打開查驗無妨”。
    幾名士兵打開這些粗布,王月生介紹道“這兩馱每馱300斤,共600斤。豬油混著果仁炒製的麵100斤;有酥油混著青稞製的餅100斤,風幹的羊肉100斤,鷹嘴豆100斤,鹽和茶磚若幹,大黃粉、薄荷粉、硫磺粉等藥物若幹。包裝的粗布都是特製的,簡單對折,按照預留的扣子扣眼紮住,便成合用的坎肩。有字的一麵在後背,前麵的號坎留著軍爺們自己填寫”。
    王德祿聽著,慢慢眼圈紅了,泣不成聲道“咱這卡倫,還不如毛子的狗窩!人家木堡裏生火爐、喝伏特加,咱們啃凍饢、嚼雪團子。朝廷三年未撥餉銀,弟兄們靠販皮子糊口。掌櫃的給塊茶磚,弟兄們跪著叫爺爺!想不到還有人惦記咱們爺們的苦”。
    喀什噶爾後世新疆喀什)位於塔裏木盆地西緣,北鄰天山,南倚喀喇昆侖山,東接塔克拉瑪幹沙漠,是絲綢之路南北道的交匯點。
    城區以吐曼河為界,分新城滿城)與老城。1442年始建的老城以艾提尕爾清真寺為中心,街巷如迷宮般蜿蜒,土坯房密布,屋頂平台相連,具典型中亞綠洲城市特征。城牆部分為夯土結構)環繞,城門每日開閉,商隊出入需繳稅。
    作為清朝南疆行政中心,城內設有“中國衙署”管理政務,駐紮滿漢官兵的“滿城”獨立於主城區外。新疆於1884年建省,喀什噶爾是清朝“回疆八城”之一,設喀什噶爾道,由朝廷派駐官員管理,但地方事務仍受維吾爾族傳統精英如阿訇、伯克後裔)影響。
    漢、回維吾爾)分治政策下,老城今喀什古城)以維吾爾居民為主,漢人官員、商販多居於新城疏勒)。居民以維吾爾族為主,夾雜少數柯爾克孜、塔吉克、烏茲別克安集延人)及漢、回商賈。街巷中遍布鐵匠鋪、陶器作坊。民居多為兩層土木結構,屋頂晾台種植花草,木質雕花門廊極具特色。
    艾提尕爾清真寺是伊斯蘭教活動中心,周邊街巷中可見頭戴花帽的維吾爾族居民、頭纏白布的浩罕商人以及身著製服的清朝士兵,形成多民族混居的景象。土路巷道縱橫交錯,驢車與行人穿行其間。清真寺旁有身患象皮病的兒童乞討。伊斯蘭教占主導,每日五次禮拜聲回蕩,周五聚禮時艾提尕爾清真寺可容萬人。蘇菲派教團如伊禪派)在民間影響深遠。
    作為絲綢之路南線與中亞草原路線的交匯點,喀什噶爾匯聚了來自俄國布哈拉、塔什幹)、英屬印度克什米爾)、阿富汗及中國內地的商隊。駱駝、馬幫馱運貨物,俄國盧布與清朝銅錢並行流通。大型巴紮集市)沿街道展開,尤以“歐爾達希克”皇宮大門)巴紮著名。攤販售賣和田玉石、印度香料、俄國布匹、英製五金及本地土布、幹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手工業作坊銅器、木雕、土陶)集中於特定街區,工匠世代傳承技藝。本地出產的喀什噶爾絨毯、維吾爾小刀“英吉沙小刀”)、印花棉布“艾德萊斯綢”前身)遠銷中亞。天津商人引入內地茶葉、絲綢等,與俄國商品形成競爭。俄國商人收購羊毛、皮革,輸入工業製品火柴、煤油),形成不等價交換。
    街頭可見說書人演繹《福樂智慧》,茶館裏商人抽莫合煙、飲茯茶洽談生意。巴紮上烤包子、抓飯香氣彌漫,乞丐吟唱“木卡姆”片段乞討。節慶時,薩瑪舞與鬥羊活動吸引人群。
    此時尚無王月生熟悉或者在歐美俄常見的現代交通工具,貨物依賴駱駝、驢車運輸。俄國試圖修建中亞鐵路奧倫堡塔什幹線尚未延伸至喀什,消息傳遞仍靠驛站係統傳遞或商隊捎帶。手工業技術沿用古老技法,如土陶不上釉、銅器手工鏨花,織毯使用垂直木架。俄國引入的簡易機械如軋棉機)開始零星出現。
    此時清廷統治力漸衰,俄英代理人暗中爭奪影響力。伯克製度雖名義上廢除,舊貴族仍保有社會威望。底層民眾受稅負與高利貸盤剝,埋下後續動蕩伏筆。俄國與英國通過《中俄伊犁條約》等協議滲透新疆。
    1893年設立的俄國領事館位於北門外,俄華道勝銀行在此設立商貿區,俄國商品如印花布料、日用品)大量傾銷,形成以售賣俄國貨為主的“安集延商貿區”。浩罕國商人在北門外的安集延商貿區經營,街巷狹窄擁擠,磚房帶有俄羅斯風格。
    英國領事館尚未建立,但此時英國勢力已通過印度商人活躍於當地市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曾於1890年代多次途經喀什,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亦即將於1900年首赴西域,喀什成為西方探險隊補給站。傳教士如瑞典傳教站)活動有限,主要服務於極少數歐洲人。
    喀什噶爾提督為新疆四大提督之一,另為伊犁、阿克蘇、巴裏坤,統轄南疆西四城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駐軍,兼管邊防、屯田與地方治安。提督府位於喀什新城今疏勒縣),與老城維吾爾聚居區)相隔數裏,形成“漢城回城”分治格局。提督多由湘軍、甘軍係統漢人將領擔任,此時在任提督為董福祥舊部張俊。
    新疆駐軍以“勇營”為主,此時主要是董福祥的甘軍改編的“定遠軍”,輔以少量八旗殘餘和綠營舊製。喀什噶爾提督轄區含周邊四城)總駐軍約20003000人,其中喀什新城核心駐軍約8001000人。相較俄屬中亞駐軍,如奧倫堡軍團數萬人,規模明顯不足。喀什駐軍分為裝備較新式槍械的主力部隊,負責要地防務的常備軍;分散駐紮於邊境卡倫哨所)和交通要道,多持舊式武器的巡防營和半農半兵;戰時征調,戰鬥力低下的屯田兵。其中騎兵約200300人用於邊境巡邏,馬匹多為本地矮種馬;步兵作為主力部隊,裝備步槍者約半數;炮兵屬於象征性存在,僅有數門老舊前膛炮如“劈山炮”),無近代火炮。
    裝備的槍械混雜,有少量通過天津、漢口洋行購入的進口步槍如德製毛瑟步槍auser 1871)、英製馬蒂尼亨利步槍,但彈藥供應不穩定。國產火器如江南製造局仿製的“林明登邊針槍”reington roing bock)及土造抬槍兩人操作的重型火繩槍)占裝備多數。至於大刀、長矛等冷兵器仍廣泛配備,尤其屯田兵和巡防營。
    而且彈藥庫存儲備不足,士兵實彈訓練極少,士兵射擊精度低下。英國探險家斯坦因曾記錄:“清軍士兵放槍時閉眼扭頭,槍響後塵土飛揚,卻無人中彈”。缺乏維修能力,損壞槍械常被棄用。俄國領事報告稱喀什清軍“步槍型號雜亂如古董店,半數士兵不知瞄準具用法”。訓練上沿用湘軍舊製,注重陣法操演如“方圓陣”),但缺乏近代戰術訓練。火器使用訓練極少。騎兵仍練習傳統騎射,對抗俄軍哥薩克騎兵無優勢。軍官腐敗普遍,克扣糧餉導致士兵兼職小販、農民以維生。1895年“河湟事變”後,部分甘軍調入新疆,其戰鬥力稍強,但長期駐防後逐漸懈怠。
    喀什新城疏勒)建有夯土城牆、壕溝及四門炮台,但防禦體係停留在冷兵器時代,難以抵禦近代火炮。沿帕米爾高原設有多處卡倫如伊爾克什塘),但駐軍僅十餘人,裝備簡陋,對俄軍滲透幾無威懾。對比之下,俄屬中亞駐軍已全麵換裝伯丹步槍berdan)、馬克沁機槍,並在阿拉木圖等地修建鐵路,後勤優勢明顯。
    喜歡數風流人物還看前世與今朝請大家收藏:()數風流人物還看前世與今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