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要求換寶的石碑

字數:4269   加入書籤

A+A-


    屏幕黑了下來,並沒有展現任何石碑的鏡頭或者圖片,反而是開始了一個無聲的短片,黑白膠片畫質的鏡頭中,象征中國古代文明的長城、都江堰、三星堆、商周青銅器、甲骨文的畫麵,與表現希臘史詩、羅馬帝國文化的油畫、雕塑、鬥獸場、萬聖殿、雅典衛城等的畫麵交錯出現,偶爾還穿插著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侵華的影視資料。隨後,屏幕又是為之一暗,一行隸書緩緩出現在屏幕上,滾動著,後麵跟著一行行的文字。同時,低沉、滄桑的畫外音響起:
    “大清光緒二十六年歲次庚子季秋既望
    滇南商客王月生,滇之彌勒人也。憂時艱,懷遠慮,謹勒石以告後世:
    昔年負笈歐羅巴,乙未年,途過埃及明亞省巴納薩村,見土人不知珍異,以古希臘羅馬莎草文牘為糞壤,心甚惜之,乃傾囊購求,得數百箱。翌年光緒廿二年,丙申)抵意大利那波裏,複於古赫庫蘭尼姆城墟,購得火山湮埋之碳化書卷無數。此皆泰西上古遺文,湮滅千年之典籍,足可考彼邦之源流,補史乘之闕佚。
    光緒廿六年夏,餘挾此重寶歸國。然值京津喋血,八國構釁,神州板蕩,海疆不寧。烽火所及,玉石俱焚。餘輾轉至濠鏡澳,慮此異域奇珍,或毀於兵燹,或奪於強梁,中土既無護持之力,則萬不可輕示於人。遂擇外島幽邃洞窟,深埋秘藏,期以永固。
    今瘞寶於此,非為私藏,實乃權宜。切望後世子孫,俟夫中華重光,國運複振,海內升平,文教昌明之日,啟此秘藏。華夏瑰寶,流散異域者何止萬千?今餘以「他山之珍」暫存,待天朗氣清之日,華夏重光,當持此卷與列強交涉:「以彼所奪,易我所失;以文明等價,換山河完整。」
    期我王氏後人,持此西土瑰寶,易歸中夏故珍。尤當追索近世以來,為外洋豪強巧取掠奪之吾國寶器典籍。使流散者得返故土,蒙塵者重耀光華。雪舊恥,續文脈,慰先靈,斯誠千秋之業也!
    然必待國勢足以庇佑文物,方可行此置換之舉。若國力未逮,輕舉妄動,恐明珠再投暗,寶鼎複沉淵。慎之!重之!
    文明無界,護持有責。天地悠悠,此心可鑒。後世仁人誌士,其勉乎哉!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菊月 吉日 滇南 王月生 謹誌”
    碑文內容披露後,盡管封牆後麵疊滿的箱子尚未進行提取和搬動,但已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一場文化、曆史和輿論的超級風暴。
    <日報》、ys新聞,分別以「世紀遺珍重見天日」、「一位滇商的文化家國情懷」為標題,迅速掀起報道熱潮。媒體普遍將石碑與近代中國的屈辱史關聯——從圓明園被焚、《永樂大典》散佚,到王月生「以彼之矛還施彼身」的智慧。「這不是簡單的文物收藏,而是一個近代中國商人用文明的方式,為民族尊嚴寫下的‘戰書’。」《g日報》評論)報道中特別強調「以文易文」的理念:「當列強用炮艦搶奪我們的文物時,王月生用同樣的‘文明載體’,為後世埋下了‘平等對話’的種子。」
    其他國內主流媒體也紛紛以“跨越百年的愛國遺願!”、“晚清商人超前布局,以‘西寶’換‘中珍’!”、“塵封125年的民族智慧與赤子情懷!”等報道角度,再次濃墨重彩地講述王月生的故事,突出其遠見卓識、愛國情懷和在國難之際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擔當。將其塑造成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愛國商人、文化保護先驅。強調“持此西土瑰寶,易歸中夏故珍”的核心訴求,與當前中國國力強盛、積極追索流失文物的現實形成呼應,激發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一些媒體還詳細報道奧克西林庫斯莎草紙和赫庫蘭尼姆碳化書卷的驚天價值,表示可以填補古希臘羅馬曆史空白、可能包含失傳典籍等,強調這是“改寫西方古典學”的發現。同時點明其發現過程埃及肥料堆、意大利棄物)的戲劇性。
    兩個不同時期的古希臘和羅馬的文獻可能在澳門被保存這一消息引發學術圈震動。《中國文物報》發表專題:「這批文獻填補了地中海文明與東亞文明早期交流的空白——王月生的‘偶然收集’,實則是19世紀末全球文明流動的縮影。」國內高校曆史係教授接受采訪時感慨:「過去我們總說‘西方中心論’,但這批文物證明,古代地中海與東方的文明互動,遠比文獻記載更頻繁。」
    媒體發起「我為護寶獻一策」話題,網友熱議「如何用這批文物推動國際文物保護合作」。《南方周末》評論:「王月生的‘等待’,等的是一個能平等對話的時代。今天,我們有能力、更有責任,將這份‘文明的邀約’轉化為實際的文化合作——比如聯合國際機構修複莎草紙、舉辦跨國特展,讓‘以文易文’從願景走向現實。」
    在當天下午臨時召開的港澳辦記者會上,發言人回答相關問題時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已第一時間組織頂尖專家組考古、曆史、文獻保護、外交)趕赴澳門,啟動最嚴密的保護和鑒定程序。宣布將嚴格按照國際公約和國內法律,審慎研究如何實現王月生的遺願,強調“文明互鑒”與“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國際主流媒體如《紐約時報》、《衛報》、《費加羅報》則以「中國商人的世紀遠見」、「跨文明保護的典範」為切入點,跳出「文物掠奪」的敘事框架,聚焦其「文明對話」的普世價值。
    英國《衛報》發表長文《一張莎草紙,連接三大文明》:「這些被遺忘在地中海角落的文獻,因一位中國商人的慧眼得以保存。它們不僅是希臘羅馬的遺產,更是人類共同的記憶——當我們在博物館裏凝視古埃及的方尖碑時,是否想過,它們的故事曾被一位滇商小心收進銅匣?」。意大利《共和報》則關注赫庫蘭尼姆書卷的「雙重身份」:「這些被火山掩埋的羅馬貴族日記,如今成為中國與意大利‘文明互鑒’的信物——曆史的巧合,往往藏著最深刻的啟示。」
    美國《時代周刊》評論:「王月生的‘以文易文’,為‘文物回歸’提供了新思路——與其陷入‘誰先占有’的法律爭議,不如用‘文明等價交換’喚醒共同的曆史記憶。這或許比‘道德譴責’更能推動實質性合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官網轉載石碑內容,並配文:「這是一個私人行動,卻指向人類共同的未來——當文明因戰爭與貪婪受損時,總有人願意用守護代替掠奪,用對話代替對抗。」
    法國《世界報》以《一個商人的文明宣言》為題,特寫王月生的生平:「在八國聯軍的炮火中,他沒有選擇逃亡,而是蹲在澳門的洞窟裏,用朱砂在石碑上寫下‘文明無界’。這種‘微小的堅持’,比任何宏大的口號都更有力量。」德國《明鏡周刊》則發起「尋找王月生後人」的全球征集,稱其為「被曆史遺忘的文明守護者」。
    社交媒體上,澳門洞窟遺珍 王月生的世紀之約 話題閱讀量突破百億,網友的反應呈現「情感共鳴」與「理性討論」交織的特點。
    中國網友:
    「祖先的智慧,我們的底氣」
    「看到石碑上的‘慎之’,突然鼻子酸了——125年前的人,就已經在為今天的我們鋪路。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微博用戶青燈讀史)
    「以前總覺得‘落後就要挨打’,但王月生讓我明白:挨打時能護住文明的火種,才是真正的強大。」b站up主文物的故事)
    「建議建個專題博物館,把這批文物和石碑一起展出。要讓全世界知道:中國不僅有被掠奪的曆史,更有守護文明的精神。」知乎答主考古愛好者)
    外國網友:
    「超越國界的文明共鳴」
    「難以置信!一個19世紀的中國商人,竟有這樣的格局。這讓我想起爺爺收藏的中國瓷器——原來,文明的守護,不分種族。」itter用戶ar,意大利羅馬)
    「莎草紙上的希臘文字,赫庫蘭尼姆的羅馬律法,加上中國商人的石碑……這是人類文明的‘三重奏’。感謝王先生,讓我們有機會聽到這場跨越千年的對話。」reddit用戶historybuff,美國紐約)
    「‘以彼所奪,易我所失’——這種‘等價交換’的智慧,比戰爭更有效。希望有一天,我們能看到更多這樣的‘文明契約’。」facebook用戶peaceover,德國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