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遙望正義案(六)

字數:4716   加入書籤

A+A-


    法庭內,陽光透過高窗,宛如縷縷金絲,輕柔地灑落在木質法槌與被告席上,形成一片片明亮卻又有些刺眼的光斑。林照身著淡灰色囚服,雙手微微交疊於身前,看似平靜,可微微顫抖的手指卻泄露了他內心的不平靜。他麵色凝重,眉宇間那一絲沉重仿佛是歲月鐫刻的痕跡,愈發明顯。
    程望作為公安局的主辦偵查員,身著筆挺的深藍色西裝,每一個衣褶都平整得一絲不苟,彰顯著他的嚴謹與專業。他正專注地整理著那厚厚的卷宗,眼神堅定而銳利,邁著沉穩的步伐,穩步走向法庭發言席。
    庭審正式開始。法官端坐在高台上,麵容冷峻而莊重,手中的法槌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咚”的一聲,在安靜得近乎死寂的法庭內久久回蕩。“被告林照,因涉嫌故意殺人罪,現依法接受審判。”法官的聲音清晰而洪亮,一字一句如同重錘,清晰地傳遍法庭的每一個角落。此時,旁聽席上的人們全都屏氣凝神,目光緊緊鎖定在被告席和發言席上,仿佛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瞬間。媒體記者們手中的筆如疾風驟雨般在本子上記錄著,攝像機鏡頭也始終如一地對準著關鍵人物,閃爍的燈光仿佛在訴說著這一時刻的重要性。
    林照的律師神情嚴肅且略顯激動,迅速站起身來,麵向法官和陪審團,抬手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鏡,這一動作似乎是在給自己積聚力量。他語氣誠懇而急切,仿佛要將心中所有的委屈與無奈都傾訴出來:“尊敬的法庭,我方承認被告林照的行為確實造成了嚴重後果,但懇請法庭務必慎重考慮本案極為特殊的背景。被告的恩師,一位將畢生心血都奉獻給教育事業的老人,卻長期遭受這幾位被害人的惡意迫害。從工作中的處處排擠打壓,到名譽上的惡意詆毀,每一次傷害都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刺痛著老人的心,致使老人精神遭受極大折磨,最終含冤離世。林照在成長過程中,恩師給予他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改變命運的希望與力量,宛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他黑暗的人生之路。這種深厚的師生情誼,使得被告在麵對恩師的悲慘遭遇時,內心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巨大痛苦與煎熬。他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一種在絕望中對正義的無奈追尋,存在正當防衛和情有可原的情節。例如,在老人遭受迫害期間,林照曾多次懷著滿腔希望,嚐試通過合法途徑為恩師申訴,然而得到的卻隻是一次次的推諉與冷漠,均未得到有效回應。在漫長的申訴過程中,林照四處奔走,卻處處碰壁,相關部門的不作為讓他的希望逐漸破滅,最終無奈地走上了這條極端的道路。因此,懇請法庭酌情處理,在量刑時充分考量這些複雜的人性因素,給予被告一個公正且充滿人性關懷的判決。”
    控方由程望代表,他的聲音幹淨利落,擲地有聲,仿佛每一個字都承載著法律的威嚴:“尊敬的法庭,案件事實清晰,證據確鑿無疑,林照先生在多起故意殺人案中,有著明確的主觀故意和預謀行動。所謂的情有可原,絕不能成為犯罪的免罪符。”說著,程望神情專注地指向屏幕上清晰的現場照片,照片裏李強的案發現場布局一目了然。“首先,在李強的案發現場,我們運用高精度的指紋識別技術,發現了與被告林照特征性高度吻合的指紋。這些指紋分布在現場的關鍵位置,如凶器的握把處,指紋的紋路清晰可辨,仿佛是被告留下的罪證烙印;以及被害人倒地附近的牆麵,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當時的罪惡。同時,我們還提取到了與被告鞋子紋路完全一致的鞋印,每一個花紋細節都絲毫不差。現場遺留的斷裂鋼絲,經過專業的痕跡比對和傷口模擬實驗,與被害人身上呈現的傷口形狀、深度及受力角度高度吻合。我們進行了多次模擬實驗,調整鋼絲的材質、粗細以及施力方式,最終確定隻有以特定的角度和力度,才能造成與被害人傷口一致的痕跡,這足以說明被告是有意識地設置了這個致命陷阱。”
    他繼續展示現場布控的監控錄像,畫麵中林照的身影清晰可見,行動軌跡一目了然。“視頻記錄清晰顯示,被告在案發前數小時便潛入小區內。從小區大門的監控可以看到,林照身著深色外套,頭戴帽子,刻意壓低帽簷,似乎在刻意隱藏自己的身份。他進入小區後,並未徑直前往被害人住所,而是在周邊徘徊觀察,對小區的環境和人員流動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在確定周邊環境安全後,他才悄悄靠近被害人所在的單元樓。每一個時間節點和行動細節都表明,被告對此次作案進行了精心策劃。”
    “第二,錄音資料中,林照曾自述對被害人的仇恨和複仇計劃,內心充滿憤怒和不甘。錄音的真實性經過專業技術鑒定,采用了先進的音頻分析軟件和數據對比算法,從多個維度對錄音進行了分析,包括音頻的頻率、相位、諧波等特征,確保未被篡改。從錄音內容中可以明確聽到被告詳細闡述了對被害人的報複動機和具體實施步驟,甚至提及了如何選擇作案時機以及如何逃避警方的偵查。”
    “第三,死者趙海與謝浩也均被相似方式殺害,作案手法專業且精準,排除了偶發性或他人作案的可能。通過對三起案件的綜合分析,包括作案時間、地點、手法以及現場遺留痕跡等多方麵的比對,都指向被告為唯一嫌疑人。在趙海的案件中,現場同樣發現了與林照相關的痕跡證據,作案時間與林照的行動軌跡高度重合;而謝浩的案件,作案手法如出一轍,都是經過精心策劃,利用被害人的生活習慣和環境特點實施犯罪。”
    程望語氣沉穩,毫不拖泥帶水,每一句話都充滿了力量:“綜上,我們認為被告對所犯罪行負完全責任。任何情緒化的‘正義’訴求,都不能淩駕於法律之上。法律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必須得到嚴格的遵守和執行。”
    林照的律師再次站起,試圖進一步反駁,強調被告動機複雜,背負沉重情感,呼籲法庭考慮人性因素:“尊敬的法庭,我們理解法律的嚴肅性,但林照並非天生的罪犯。他是在長期目睹恩師遭受不公,申訴無門的絕境下,才做出了這樣的選擇。他的內心充滿了對正義的渴望,隻是選擇了錯誤的方式。社會在某種程度上,也應該為這樣的悲劇承擔一定責任。例如,在教育係統內部,對教師的權益保護機製是否健全?在麵對惡意舉報和詆毀時,是否有足夠的調查和處理力度?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我們懇請法庭在量刑時,充分考量這些因素,給予林照一個相對公正且人性化的判決。”
    庭審進行到心理專家證詞環節,一位身著正裝的精神科醫生穩步走上證人席。他扶了扶眼鏡,清了清嗓子,開始闡述對林照心理狀態的評估過程。“經過一係列專業的心理測試、訪談以及對林照成長背景和近期經曆的深入調查,我們采用了國際通用的心理評估量表,如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pi)和臨床定式檢查scid)等工具。在訪談過程中,林照詳細講述了恩師對他人生的重要意義,以及恩師遭受迫害後他內心的憤怒、痛苦和掙紮。他回憶起恩師在他最困難的時候,給予他經濟上的支持、生活上的關懷以及學業上的鼓勵,這些點滴讓他對恩師充滿了感激與敬意。而當他看到恩師遭受不公正對待時,那種無能為力的痛苦逐漸轉化為強烈的複仇欲望。綜合各項評估結果,我們得出結論,林照無精神疾病,但確實存在強烈的複仇心理和情感衝突。這種心理狀態源於他對恩師深厚的感情以及對不公正對待的極端反應。”
    程望在交叉詢問中,細致剖析林照心路曆程,強調其清醒意識下的行為決策:“醫生,根據您的評估,林照雖然承受著巨大的情感壓力,但在實施犯罪行為時,是否具備完全的認知和控製能力?”
    心理專家思考片刻後回答:“從測試和訪談結果來看,林照在行動時,清楚地知道自己行為的性質和後果,雖然情感因素對他產生了影響,但他並非處於精神錯亂或無法控製自己的狀態。他在策劃和實施犯罪的過程中,展現出了清晰的思維和計劃能力,對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精心的安排,這表明他在行為時是具備完全的認知和控製能力的。”
    法庭上,媒體記者密切關注,庭外也聚集著不同聲音。一群年輕人舉著“為林照發聲,關注弱勢群體”的標語,他們激動地討論著:“林照是為了老師,老師那麽好,那些壞人就該受到懲罰,他是在為弱勢群體抗爭。”一位戴著眼鏡的中年男子在一旁反駁道:“不管什麽原因,殺人就是違法,以暴製暴隻會讓社會更亂,法律的尊嚴不能被踐踏。”一位法律學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起案件反映出我們在法律執行和社會關懷方麵的不足,一方麵要確保法律的公正實施,另一方麵也要關注弱勢群體的訴求,完善相關的申訴和保護機製。”這些聲音在法庭外匯聚成一股無形的壓力,牽動著每一位與案件相關的人的內心。
    在庭審間隙,程望與同事站在法庭的角落,神情凝重。程望微微皺眉,目光透過窗戶,似乎在思考著什麽,緩緩說道:“這案子不僅僅是簡單的刑事案件,更是一場關於正義、愛與道德的複雜交織。我們看到,林照為了恩師的正義,選擇了以暴製暴的極端方式,這其中蘊含著他對恩師深深的愛。然而,法律作為社會秩序的基石,必須堅守公正和理性,不能因為情感因素而動搖。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視林照背後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比如弱勢群體在麵對不公時申訴渠道的不暢,以及社會對他們的關注和保護不足。就拿林照來說,他曾經也是個懷揣夢想的青年,在恩師的幫助下努力前行,可恩師的遭遇卻讓他的世界崩塌。我們既是執法者,也是這場社會矛盾的見證者,這個案子提醒著我們,法律在維護正義的同時,社會也需要不斷完善自身,去填補那些可能導致悲劇發生的漏洞,讓正義不再以如此沉痛的方式呈現。”同事默默點頭,眼神中透露出對這番話的認同和對案件背後複雜問題的深思。
    庭審曆時數日,證據展示、辯論激烈。最終,法庭將擇日宣判。
    宣判當日,法庭內座無虛席,所有人都翹首以盼判決結果。林照麵容沉靜,他對程望點了點頭,那眼神中似乎既有感謝,也有告別。
    法官敲響法槌,宣布判決結果:“被告人林照,故意殺人罪名成立,判處……”林照聽到判決後,微微閉上雙眼,臉上沒有太多表情,但緊咬的牙關卻透露出他內心的波瀾。程望望著林照,心中五味雜陳,他明白,這個判決雖然是法律的公正裁決,但林照和他恩師的故事,卻成為了這座城市難以抹去的傷痛。
    判決結果公布後,社會輿論再次掀起波瀾。有人認為判決公正,維護了法律的尊嚴;也有人覺得量刑過重,呼籲社會給予弱勢群體更多的關懷和幫助。這起案件引發了公眾對教育係統內部管理、弱勢群體保護機製等問題的廣泛討論,相關部門也開始著手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和整改。
    法庭外,江州市依舊車水馬龍。正義的審判雖已落下帷幕,但人心中的那座關於公平與正義的大山,依舊高聳,等待著更多的理解與救贖,而這座城市,也在這場陣痛中,緩緩前行,努力尋找著更加完善的正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