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沒有援軍

字數:3796   加入書籤

A+A-


    秦軍營地,皮氏城的火光在夜間清晰可見。
    鄧羌和呂光登上望樓,望著天邊的那一抹亮色,憂心忡忡。
    “如此大火,看來皮氏已然失守,我們還是晚了一步。”
    鄧羌的話雖然沒有明著指責,但呂光的心裏還是不自在,畢竟是他一直不願撤離,這才使情況越來越糟。
    “不知陽平公那邊進展如何,”鄧羌繼續說道:“若是他能奪回龍門渡,率軍支援,河東的局麵尚可挽回。”
    呂光一臉失落地提醒道:“皮氏失守,軍中的糧草斷了補給,我們還得考慮這個。”
    他不敢再說退到汾陰或者解縣的話,而是將決定權交給鄧羌。
    鄧羌思考片刻,“軍中糧草還可供應半月,我們先去皮氏,和陽平公聯手控製住龍門渡,這是目前的最佳選擇。”
    呂光點頭表示同意,他們在河東還剩蒲阪、汾陰、解縣和猗氏數座城池,仍有一戰之力。
    集結三萬大軍奪取皮氏後,王凝之再次分兵,讓慕容德率五千騎兵出城,騷擾即將渡河的苻融,讓慕容紹征集船隻,領五千人在汾水上遊走,阻止鄧羌等人的援軍。
    王凝之則帶著剩下的近兩萬人加緊修築工事,做好守城的準備。
    剛剛安排好,鄧羌和呂光的大軍便出現在了汾水南岸。
    慕容紹率軍在汾水上稍加阻攔,但鄧羌急著返回,無心與他交戰,遠遠地繞開,選了一處窄地,率軍渡過汾水。
    收到示警的王凝之緊閉城門,又差人通知了北邊的慕容德,讓他加強戒備,如果形勢不對,可以越過皮氏城,繼續往南去往汾陰。
    鄧羌和呂光很快來到城下,看著城頭飄揚的王凝之大旗,心裏都有些發怵,不想攻城。
    於是兩人商議了一番,決定由呂光帶人守在城外,鄧羌率部去龍門渡查看情況,接應苻融。
    龍門渡口,苻融已經命士卒搭設好了浮橋,但慕容德的五千騎兵就在邊上看著,隻等秦軍上岸,就是一輪鐵騎衝鋒。
    所以苻融十分謹慎,命盾牌手和長槍兵先行,一點點往前挪動。
    慕容德則冷靜地繼續觀望,尋找著合適的進攻時機。
    苻融帶了三萬人,除了士卒之外,後麵還有大量的民夫和糧草輜重,河東有十萬秦軍,每日的消耗都是巨大的。
    盾牌手和長槍兵登陸之後,在岸邊結陣,向前推進,掩護後方的弓弩手和騎兵上岸。
    慕容德率軍衝刺了一輪,雖然將不少秦軍擠到水中,但整體效果不佳,便率軍後撤,等著偷襲對方的後勤隊。
    苻融也知道這點,三萬大軍渡河後,重整陣型,騎兵在前,步卒隨後,向慕容德發起進攻。
    慕容德選擇了避戰,直接再退,但仍遠遠地吊著這支隊伍。
    苻融無奈放棄了追擊,他來河東的首要目的,是打通補給線,保證鄧羌和呂光不被晉軍給耗死。
    所以在龍門渡這裏多耽擱一日,秦軍的危險便增大一分。
    苻融率軍在渡口安營,做好了妥善的防禦,這才通知對岸的後勤隊渡河。
    不過他揪著的心很快放下,因為慕容德突然遠遁了,看方向是返回了皮氏。
    正當苻融各種揣測的時候,探子傳來消息,鄧羌領大軍趕到。
    兩人在中軍大帳碰麵,苻融急不可耐地問道:“河東眼下到底是何情況?”
    鄧羌簡單介紹了下,他沒怎麽刻意針對,但話裏話外,苻融已經聽出了他對呂光的不滿。
    大家各自守城,河東的形勢還不至於糜爛至此,但呂光一再要求進攻,反而一次次落入晉軍的圈套。
    “依鄧將軍之見,我們眼下該如何應對?”苻融問道:“河東郡可還有挽回的餘地?”
    鄧羌說道:“當務之急,是得奪回皮氏,不然其他幾城得不到補給,孤立無依,遲早被晉軍各個擊破。”
    苻融點頭表示認同,“攻城之事,交由將軍全權負責,我在此地保證糧道暢通。”
    “王凝之親自坐鎮皮氏,謝玄的大軍與我們相隔不過一日路程,想必不日即將趕到,”鄧羌又補充道:“眼下我們不管是攻守形勢,還是兵力,都處於下風,奪取皮氏不是件容易的事。”
    苻融皺了皺眉,“將軍的意思,是要不戰而退,放棄河東嗎?”
    “當然不是,”鄧羌激動道:“我的意思是,晉人一再增兵,朝廷是不是也該另派援軍過來。”
    苻融歎了口氣,“我會向陛下上書,陳明此事,但遠水救不了近火,將軍節製近十萬兵馬,也該有所表現才是。”
    長安現在是有苦說不出,滅了涼、代兩國,收益並沒有想象的大,因為代地很快被慕容垂搶了去,西涼則路途遙遠,不管是兵力還是糧草,對關中的支持都很有限。
    更麻煩的是,苻堅將西涼交給了堂弟苻洛鎮守,他卻向朝廷索取開府的資格,被苻堅斷然拒絕,眼下關中和西涼之間的關係有些微妙。
    當然,這些話苻融隻是在心裏想,沒有說出來。
    鄧羌聽他這麽說,當即點點頭,“陽平公放心,些許劣勢,還不至於讓我退縮,但朝廷總該拿出決心來,對麵可是王凝之都到了。”
    說完他不等苻融說話,便起身出了大帳。
    帶上糧草輜重,鄧羌再次返回皮氏前線。
    呂光問道:“陽平公怎麽說?”
    看到隨軍返回的軍資,呂光便知道苻融已經到了龍門渡。
    鄧羌搖頭道:“沒怎麽說,讓我們盡快奪回皮氏,挽回局麵。”
    “為何沒有援軍?”呂光同樣關心這點,“陽平公的人馬總該分一些給我們。”
    鄧羌答道:“有一支晉軍騎兵在旁窺探,陽平公隻帶了三萬人,還要負責押送物資,所以沒法分兵。”
    呂光忍不住說道:“朝廷不知道我們這邊的情況嗎?晉人可是一直在增兵。”
    “這話我說了,”鄧羌無奈道:“陽平公答應為我們去說服陛下,但眼下,我們得先靠手裏的人馬打出戰績來。”
    呂光歎了口氣,“兵力不如對方多,還讓我們去攻城,真不知道這仗該怎麽打。”
    鄧羌無視了他的抱怨,“明日我來進攻,你率騎兵在邊上保護,防止後麵的晉軍偷襲。”
    打不贏也得打,不戰而退,朝廷同意,鄧羌自己都不能接受。
    呂光拱手稱是,將指揮權完全讓給了鄧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