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資源整合與戰略擴張:新時代的發展藍圖

字數:21612   加入書籤

A+A-


    第二十五章 資源整合與戰略擴張:新時代的發展藍圖
    第一節 戰略整合:資源與權力的重新布局
    德日盟約風波平息後,德國新政府在廢墟上站穩腳跟。漢斯站在柏林臨時政府大樓頂層,俯瞰著正在重建的城市,遠處起重機的轟鳴聲與卡車的引擎聲交織,仿佛是德國複蘇的前奏。此刻,他深知,若想在戰後格局中立足,必須對資源與權力進行深度整合。隨著一聲令下,最高統帥部正式成立,這個淩駕於各部門之上的核心機構,由漢斯親自統領,戰略資源部部長卡爾·施密特、軍事重建局局長海因茨·古德裏安等一眾精英成為核心成員,他們將共同為德國的未來繪製藍圖。
    統帥部成立後的首要任務,便是對占領區域進行全麵梳理。財政部與戰略資源部迅速行動,經過緊張的統計與評估,一份詳細報告呈現在統帥部會議桌上。數據顯示,德國當前實際控製37座主要城市,占領區域麵積相較於戰前擴大了約40。這些城市中,魯爾區依舊是工業支柱,無數工廠開足馬力生產著鋼鐵、機械;萊茵河畔的港口則日夜繁忙,商船往來不斷,將貨物運往世界各地。
    與此同時,軍事重建局的軍隊整合工作也取得重大進展。古德裏安向眾人匯報:“目前德軍總兵力達120萬人,已重新編組成120個師,其中包括40個裝甲師、50個機械化步兵師、20個空軍師和10個防空師。所有部隊均完成了裝備更新與戰術整編,戰鬥力得到顯著提升。”這些部隊裝備著二戰時期成熟的武器,如改良後的虎式坦克、f  190戰鬥機,以及各類輕重機槍和火炮,它們將成為德國擴張與防禦的堅實力量。
    在資源與積分方麵,施密特帶來了關鍵數據:“當前,我們依靠工業生產、貿易往來和資源開采,每秒可穩定獲得1個積分,每日積分進賬達個。再加上此前積累的25萬積分,目前總積分已達個。”這些積分至關重要,可用於兌換物資、技術以及支持城市建設。此外,根據計劃,每成功占領一平方公裏土地,便能額外獲得1個積分,這無疑為德國的擴張注入了強大動力。
    基於這些數據,統帥部迅速製定擴張計劃。決定先以周邊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為目標,逐步推進占領行動。軍事重建局即刻調配30個師的兵力作為先頭部隊,情報安全總局也同步啟動情報收集與分析工作,為軍事行動提供支持。
    隨著計劃的下達,德國各個部門迅速運轉起來。工廠加速生產武器彈藥與物資,運輸車隊整裝待發,軍隊開始向邊境集結。一場關乎德國未來的資源整合與領土擴張行動,在統帥部的指揮下,正式拉開帷幕 。
    第二十五章 資源整合與戰略擴張:新時代的發展藍圖
    第二節 談判博弈與武裝複蘇
    1945年11月15日  11月17日,當德國總積分在原有點的基礎上,通過工業生產、貿易往來以及現有占領區每平方公裏每日1積分的穩定產出,三天累計新增點每日基礎積分點,三天共點;占領區麵積按每日新增積分反推為  243600x3)÷3≈366.67平方公裏,累計占領區麵積持續擴大),總積分達到點時,漢斯在統帥部會議上果斷下令暫停對外擴張。
    此時的德國占領區地圖上,紅色區域已覆蓋大片歐洲土地。魯爾區的工廠日夜轟鳴,生產線上的工人三班倒,將煤炭與鐵礦石轉化為戰爭機器的“食糧”;萊茵河港口的貨輪頻繁進出,與中立國的貿易為德國帶來急需的物資與積分。而在這繁榮表象下,漢斯深知,是時候利用手中籌碼進行戰略博弈。
    統帥部迅速行動,11月15日當天便組建起高級談判團隊。情報安全總局的特工們也在同一時間滲透至歐洲各地,他們偽裝成商人、記者,甚至普通勞工,目標直指美蘇在歐洲的情報網絡。在柏林,秘密關押著387名美蘇戰俘的營地加強了戒備,這些戰俘成為德國即將打出的關鍵“王牌”。
    11月16日,德國向美蘇分別發出談判邀約,提出以手中戰俘交換二戰期間被俘虜的德國士兵與軍官。為增加談判籌碼,德國特意安排國際紅十字會人員“偶然”探訪戰俘營,展示戰俘們相對良好的生活條件——幹淨的營房、充足的食物,甚至還設有簡易圖書館。這些畫麵通過中立國媒體傳播開來,在國際輿論上為德國爭取到一定支持。
    與此同時,軍事重建局在措森基地緊鑼密鼓地籌備著。11月17日,基地內整齊排列著毛瑟98k步槍、p40衝鋒槍等二戰經典武器,嶄新的軍裝在陽光下泛著微光。一旦交換成功,這些裝備將迅速武裝起歸來的德國士兵。古德裏安親自檢查著每一件武器,確保性能萬無一失:“這些武器將是我們重建國防的根基。”
    在這三天裏,盡管暫停了軍事擴張,但德國的積分獲取並未停滯。每秒1積分的穩定進賬,加上占領區土地帶來的持續收益,讓德國在談判桌上更有底氣。然而,為籌備談判物資、加強戰俘營安保等工作,三天內共消耗了500積分。截至11月17日晚,德國總積分最終定格在點 ,一場關乎國家未來的外交與軍事博弈,正蓄勢待發。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二十五章 資源整合與戰略擴張:新時代的發展藍圖
    第三節 戰俘贖回:以資源換歸途
    1945年11月18日清晨,柏林的天空被厚重的雲層籠罩,寒風裹挾著細碎的雪粒拍打著臨時政府大樓的玻璃幕牆。漢斯站在統帥部作戰室巨大的地圖前,目光緊鎖著標注在蘇聯與西歐地區密密麻麻的戰俘營坐標。根據情報部門的精確統計,蘇聯境內關押著約300萬德軍戰俘,他們中的大多數被送往西伯利亞的礦場、林場,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而英美等盟軍陣營俘虜的約175萬德軍,則分散在法國、英國及美國本土的數十個營地。這些數字如沉重的石塊,壓在每個德國人心頭,也成為漢斯必須破解的戰略難題。
    "先生們,每一名戰俘都是德國未來的希望。"漢斯轉身麵對圍坐在會議桌旁的內閣成員,指節重重叩擊桌麵,"我們要用一切手段,將他們帶回家。"統帥部會議室內,全息投影閃爍著幽藍的光芒,實時更新的積分數據與占領區地圖交織呈現。此刻,德國總積分約為34.69萬點,占領區域麵積達[x]平方公裏,120個師的部隊依托交通樞紐與資源產地構建起穩固防線,但這些冰冷的數字遠不及同胞的性命重要。
    戰略資源部部長卡爾·施密特推了推金絲眼鏡,展開手中的物資清單:"若要打動蘇聯與盟軍,基礎生活物資是最佳籌碼。西伯利亞的嚴寒需要高熱量食物,而英美更看重醫藥資源。"經過連夜測算,最終敲定以800噸麵粉、300噸肉類罐頭和100噸醫用藥品作為首批交換物資。但這意味著要消耗1.8萬積分,相當於魯爾區三天的工業產出。當施密特報出數字時,會議室陷入短暫的沉默——這些積分本可用於兌換新型坦克的生產線,但漢斯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執行,資金缺口從貿易收益中填補。"
    11月18日下午,德國通過瑞士紅十字會向蘇聯、美國、英國發出正式談判邀約。情報安全總局的特工們早已滲透至各個戰俘營周邊。在西伯利亞的針葉林中,特工偽裝成伐木工,用微型攝像機記錄下德軍戰俘在零下30度環境中徒手伐木的畫麵;在英國的威爾特郡,化身為農場幫工的情報人員,則悄悄拍攝下部分營地擁擠的居住環境。這些影像資料被剪輯成短片,通過中立國媒體傳播,瞬間在國際輿論場掀起波瀾。《日內瓦公約》的條款被反複提及,各國反戰組織紛紛發聲,要求改善戰俘待遇,為德國的談判增加了重要籌碼。
    談判桌前的博弈比預想中更加激烈。11月19日,在柏林郊外的萬湖會議舊址,德國代表與美蘇等國展開首輪磋商。蘇聯代表安德烈·維辛斯基態度強硬:"德國必須開放西裏西亞的煤礦開采權,否則免談。"美方代表則緊盯德國在非洲的礦產貿易線路。德國首席談判官奧托·布勞恩不慌不忙地播放了精心準備的視頻:德國本土的難民營裏,歸國戰俘與家人相擁而泣;新建的工廠中,退伍士兵正接受職業培訓。"我們能提供物資,但絕不損害主權。"布勞恩將物資清單推向前方,"每10噸麵粉、4噸罐頭、1噸藥品,交換100名戰俘,分批次交付。"
    與此同時,軍事重建局在國內展開緊張籌備。20個師的部隊分散至萊比錫、德累斯頓等城市,征用廢棄的廠房改建成臨時安置營地。古德裏安親自前往萊比錫檢查工作,看著士兵們將成捆的毛毯、嶄新的製服搬入營房,他叮囑道:"這些兄弟經曆了地獄,我們要讓他們感受到祖國的溫度。"醫療部門緊急抽調500名醫生、2000名護士組成專項醫療隊,針對戰俘可能出現的凍傷、營養不良等病症進行集中培訓。
    11月20日淩晨,經過36小時的拉鋸戰,談判終於取得突破。德國以首批物資換回1.2萬名戰俘,其中8000人來自蘇聯,4000人來自英美陣營。作為附加條件,德國同意開放部分占領區的鉀鹽礦貿易,但嚴格限定開采範圍與參與企業資質。當協議簽署的消息傳回柏林,統帥部爆發出熱烈的歡呼。
    在積分方麵,雖然前期物資兌換消耗了1.8萬點,但隨著貿易通道的開放,德國與瑞典的鋼鐵交易、和土耳其的棉花貿易迅速展開。三天內,通過新增貿易往來獲取了0.6萬積分。截至11月20日晚,德國總積分穩定在33.49萬點。而在邊境口岸,第一列載著歸國戰俘的列車正緩緩駛入。車廂門打開的瞬間,裹著軍大衣的士兵們蹣跚著走下火車,迎接他們的是飄揚的德國國旗、溫暖的熱湯,以及早已等候在此的家人。
    這場跨越國界的營救行動,不僅帶回了數千名同胞,更向世界展示了新德國的戰略智慧與人文關懷。隨著後續交換計劃的推進,更多戰俘將重返故土,為德國的重建注入新的力量。而在積分的精密計算與資源的合理調配中,德國正穩步邁向戰後複興的新征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二十五章 資源整合與戰略擴張:新時代的發展藍圖
    第四節 榮耀歸來與新生力量的凝聚
    1945年11月21日清晨,德國首都柏林沉浸在一種複雜的氛圍中。街頭巷尾的人們雖依舊忙碌於戰後重建,但眼神中多了幾分期待。在城市的中心廣場,臨時搭建的授勳台上,德國國旗在寒風中烈烈作響。漢斯站在台上,身旁擺放著象征榮譽的勳章,這些勳章由純銀打造,中心鑲嵌著代表勇氣與忠誠的紅色琺琅。
    首批歸國戰俘站在台下,他們身形消瘦、麵容憔悴,卻努力挺直脊梁。情報安全總局與軍事重建局通過細致的檔案查閱和戰俘們的回憶,梳理出在戰爭中表現英勇的名單。其中,一位名叫卡爾·米勒的士兵,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獨自堅守陣地三天三夜,打退了蘇軍多次進攻,直至彈盡糧絕才被俘;還有安娜·施密特,作為醫護兵,在槍林彈雨中穿梭,挽救了無數戰友的生命,自己卻不幸被俘虜。
    漢斯親自為他們頒發勳章,當勳章掛在卡爾·米勒胸前時,這位曆經滄桑的老兵眼眶泛紅,聲音顫抖地說:“為了祖國,一切都值得。”當天,共有200名英勇戰俘獲此殊榮,他們的事跡被刊登在報紙上,激勵著每一個德國人。
    對於殘疾的戰俘,德國政府早已做好安置準備。位於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的軍人榮養院,四周群山環抱,風景秀麗。這座榮養院由戰前的貴族莊園改建而成,經過緊急修繕與擴建,擁有了現代化的醫療設施。從瑞士購買的先進理療設備,如電動按摩椅、超聲波治療儀等,幫助殘疾戰俘進行康複訓練。
    11月22日,首批500名殘疾戰俘抵達榮養院。醫護人員熱情地迎接他們,將他們安置在寬敞明亮、配備無障礙設施的房間裏。榮養院院長承諾:“這裏就是你們的家,國家會照顧你們一生。”在這裏,殘疾戰俘不僅能得到身體上的治療,還有專業的心理醫生為他們疏導戰爭創傷。
    受傷體弱的戰俘則被送往分布在全國各地的臨時醫療營地。這些營地由廢棄的學校、工廠改造而成,雖然條件簡陋,但充滿溫暖。在柏林的一處醫療營地,廚房每天為戰俘們提供營養豐富的餐食,有熱氣騰騰的燉牛肉、剛出爐的黑麵包和香濃的熱湯。醫療團隊由經驗豐富的醫生和護士組成,他們為每一位戰俘進行全麵體檢,製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一位受傷的戰俘感慨道:“在異國他鄉受盡折磨,回到祖國才感受到真正的關懷。”
    身體較為健康的戰俘,被暫時編入自衛隊。自衛隊以城市和鄉鎮為單位設立分隊,主要負責維持地方治安、協助城市重建。軍事重建局為自衛隊配備了毛瑟98k步槍和p40衝鋒槍,並安排退役軍官進行短期軍事訓練。訓練內容包括武器使用、戰術配合,以及城市管理和應急救援知識。
    11月23日,在漢堡的自衛隊訓練場上,隊員們正在進行隊列訓練。他們步伐整齊、口號響亮,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此時的德國,領土麵積為35.7588萬平方千米 ,雖然在二戰後失去了大量土地,但德國人民的凝聚力卻空前強大。
    在這三天裏,德國通過與瑞士、瑞典等中立國的貿易,獲得了額外的積分。瑞士對德國的精密機械產品需求旺盛,瑞典則對德國的鋼鐵有著大量采購。根據貿易統計,共獲得了4000積分,總積分提升至33.89萬點。隨著歸國戰俘逐漸融入國內生活,他們將為德國的重建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而德國也在一步步朝著複興的目標邁進。
    第二十五章 資源整合與戰略擴張:新時代的發展藍圖
    第五節 百萬戰俘歸國:積分體係下的戰略閉環
    1945年11月24日清晨,德國統帥部的電子屏幕上,實時跳動的積分數字映照著漢斯堅毅的麵龐。此時德國總積分結餘2792.06萬點,領土麵積35.7萬平方公裏,每秒穩定產生1積分,每平方公裏土地每日貢獻1積分,構成了德國發展的核心資源脈絡。
    漢斯握緊拳頭,下達指令:"啟動"歸巢計劃",用積分撬開所有戰俘營的大門!"戰略資源部即刻行動,通過瑞士銀行的隱秘渠道,將100萬積分按照1的比例兌換成100萬美元,同時動用8萬積分購置了價值80萬美元的緊俏物資。這些資金與物資化作戰略武器,在國際市場掀起波瀾。美國芝加哥的糧食市場上,德國的匿名買家悄然囤積1500噸麵粉,導致當地糧價一周內上漲17;倫敦的醫藥交易中心,青黴素與磺胺類藥物被德國代理人大量掃空,盟軍的藥品儲備計劃被迫推遲。
    11月24日當天,懸掛中立國旗幟的12艘貨輪從漢堡港啟航,滿載著用積分兌換的1200噸麵粉、600噸肉類罐頭和150噸醫用藥品。與此同時,40列專列裝載著物資,沿著中歐鐵路網向西方盟國控製區進發。情報安全總局派出300名特工隨行,他們偽裝成國際紅十字會成員、商人等身份,確保運輸安全並協調交接事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國內,軍事重建局早已在全國範圍內設立12個大型集中安置點。萊比錫的一處廢棄機場被改造成最大的接收營地,占地超過3平方公裏,帳篷綿延如白色海洋。為了搭建這些設施,共消耗20萬積分用於兌換建築材料和設備。醫療部門抽調2000名醫生、5000名護士組成應急醫療隊,利用積分兌換的x光機、消毒設備等先進醫療器材,在營地內搭建起移動醫院。
    11月25日,第一列載有3000名戰俘的列車抵達萊比錫。這些從蘇聯歸來的士兵衣衫襤褸,許多人患有嚴重的凍傷和營養不良。醫療人員立即展開救治,每救治一名戰俘平均消耗價值10積分的醫療物資。同時,工作人員對每一名戰俘進行登記造冊,詳細記錄其身體狀況、服役經曆和專業技能。
    對於身體素質尚可的戰俘,軍事重建局當天便啟動了戰前適應性訓練。訓練場上,用積分從國際黑市購入的美式1卡賓槍與英式布倫輕機槍整齊排列,這些價值15萬積分的武器,既補充了德軍裝備缺口,又間接消耗了盟軍的潛在軍備資源。古德裏安將軍親自督戰:"讓士兵們熟悉敵人的武器,未來戰場上這些就是我們的戰利品!"
    11月26日,經過三天緊張的行動,已有25萬戰俘完成接收和初步安置,其中15萬人進入訓練階段。在這三天裏:
    每日基礎積分獲取:1積分秒x24小時x3600秒 = 積分
    每日土地積分獲取:35.7萬x1 = 積分
    三日總獲取積分:( + )x3 = 積分
    總消耗積分:100萬貨幣兌換) + 8萬物資采購) + 20萬安置設施)+15萬武器采購) + 12萬其他雜項) = 155萬積分
    通過貿易差價與市場投機淨賺積分:4.2萬積分
    截至11月26日晚,德國總積分結餘調整為:2792.06萬 + 133.02萬  155萬 + 4.2萬 = 2774.28萬積分
    這場以積分驅動的百萬戰俘歸國行動,不僅讓大量同胞重回故土,更通過積分貨幣化的戰略操作,在消耗敵人物資的同時,進一步充實了德國的戰略資源。隨著訓練的深入和裝備的更新,這些曾經的戰俘將再次成為保衛國家、謀求發展的重要力量,而德國也在積分體係的支撐下,穩步邁向戰後複興的新征程。
    第二十五章 資源整合與戰略擴張:新時代的發展藍圖
    第六節 工業涅盤:積分驅動下的重工業複興風暴
    1945年11月27日清晨,柏林籠罩在薄霧之中,臨時政府大樓頂層的統帥部會議室內,全息投影投射出德國工業廢墟的三維圖像:魯爾區扭曲的鋼架、萊茵河畔斷裂的起重機、漢堡港鏽跡斑斑的船塢。漢斯的手指重重劃過屏幕上一片焦黑的區域,2774.28萬的積分數字在背景中閃爍:"先生們,這些積分不是數字,是德國工業的複活密碼。"
    戰略資源部部長卡爾·施密特展開泛黃的戰前工業地圖,紅色標注的區域代表著曾經的輝煌,如今卻布滿灰色陰影。"我們需要完成三級跳躍。"他調出精密的積分分配模型,"第一階段,用600萬積分構建工業骨骼;第二階段,400萬積分注入能源血液;第三階段,200萬積分激活創新大腦。"這個計劃經過三個月的沙盤推演,每一個小數點後的數字都關乎德國能否在半年內實現軍工自給。
    當天下午,瑞士蘇黎世的秘密銀行會議室裏,德國特使奧托·馮·施泰因正與瑞典工業巨頭abb的代表激烈交鋒。"280萬積分,200台高精度機床,必須包含全套數控係統。"奧托將加密文件推過桌麵,文件裏藏著德國最新研發的渦輪增壓器技術參數作為籌碼。經過7小時的拉鋸,瑞典人終於同意用1943年剛剛量產的hek iv型機床進行交易,這種機床的絲杆精度達到0.002毫米,能將坦克變速箱齒輪的咬合誤差縮小到發絲的十分之一。
    與此同時,在魯爾區埃森市,500名戴著紅袖標的工人正在清理克虜伯工廠的廢墟。積分兌換的巨型履帶式推土機轟鳴著推開倒塌的廠房,這種從美國黑市購得的d8型推土機裝備著700馬力發動機,每小時能移走300立方米磚石。當第一輛滿載機床部件的列車駛入廠區時,工頭漢斯·米勒撫摸著印有"斯德哥爾摩製造"的木箱,眼眶濕潤:"1940年我們造了虎式,現在要造更厲害的。"
    11月28日破曉,萊茵河畔的杜伊斯堡港迎來了特殊的船隊。15艘懸掛挪威國旗的貨輪緩緩靠岸,甲板上覆蓋的帆布下,10套瑞士進口的ebt12型電弧爐閃爍著幽藍的金屬光澤。這些龐然大物單台重量超過200噸,采用水冷爐壁技術,能在20分鍾內將10噸廢鋼熔煉成含硫量低於0.02的優質合金鋼。為了運輸這些設備,德國額外消耗20萬積分,從荷蘭租借了三艘特種半潛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慕尼黑郊外的森林深處,一支由200輛軍用卡車組成的車隊正在開辟道路。每輛車上都裝載著從美國黑市購得的風洞試驗設備,這些部件是從p40衝鋒槍,警惕地注視著四周——就在三天前,盟軍偵察機曾在這片區域盤旋。當第一扇直徑5米的蜂窩狀噴管被吊裝進新建的混凝土掩體時,首席空氣動力學家赫爾曼·福克激動地說:"有了這個,我們的戰機將突破音障。"
    11月29日,整個德國的工業心髒開始重新跳動。魯爾區的地下礦井中,積分兌換的艾克霍夫ed170型采煤機正在煤層中穿梭,它的螺旋滾筒每分鍾旋轉80圈,日產量比人工開采提高30倍。當第一列滿載優質焦煤的列車駛出礦區時,調度員在日誌中寫道:"這不是煤,是積分轉化的黑色黃金。"
    在柏林兵工廠,新安裝的衝壓生產線發出有節奏的轟鳴。2000噸級的液壓機每一次下壓,就能成型p40衝鋒槍的機匣部件。技術總監庫爾特·施密特拿著遊標卡尺仔細測量,精度達到0.05毫米的誤差讓他露出久違的笑容:"這樣的部件,組裝起來的槍支故障率會下降70。"更令人振奮的是,萊茵金屬公司的實驗室裏,新型裝甲鋼的測試取得突破——加入釩元素後,鋼材在40c低溫下仍保持900pa的抗拉強度。
    這三天的工業重建如同一場精密的戰役:
    每日基礎積分獲取:1積分秒x24小時x3600秒 = 積分
    每日土地積分獲取:35.7萬x1 = 積分
    三日總獲取積分:( + )x3 = 積分
    工業重建消耗積分:
    設備采購:600萬積分
    能源交通:400萬積分
    技術引進:200萬積分
    運輸安裝:120萬積分
    人員培訓:50萬積分
    應急儲備:30萬積分
    總計消耗:1400萬積分
    總積分結餘:2774.28萬 + 133.02萬  1400萬 = 1507.3萬積分
    夜幕降臨,魯爾區的煙囪再次升起濃煙,這一次不再是戰火的硝煙,而是工業重生的象征。在埃森的克虜伯工廠,第一輛組裝完成的四號坦克改進型緩緩駛出車間,炮塔上的防滑塗層還散發著熱氣。車長海因茨·貝克敲了敲嶄新的裝甲板:"這是我們用積分鍛造的新盾牌,也是未來的利劍。"而在統帥部,漢斯看著實時更新的工業產能數據,在筆記本上寫下:"今天,德國工業複活了。"這場由積分驅動的重工業複興風暴,不僅重塑了德國的戰爭潛力,更在戰後的廢墟上,澆築出一個嶄新的工業帝國雛形。
    第二十五章 資源整合與戰略擴張:新時代的發展藍圖
    第七節 智核崛起:雙軌研究所的戰略布局
    1945年12月1日,德國總積分結餘1507.3萬點,在工業重建初見成效的關鍵節點,漢斯在統帥部會議上擲地有聲:“光有生產線遠遠不夠,我們需要大腦,要讓德國的智慧重新引領工業革命!”隨著指令下達,德國正式啟動基礎工業研究所與軍事工業研究所的籌建計劃,一場以科技研發為核心的智力突圍戰拉開帷幕。
    一、基石奠基:基礎工業研究所的組建
    戰略資源部迅速行動,從總積分中劃撥300萬點作為啟動資金。在選址上,專家團隊經過多輪考察,最終將基礎工業研究所定址於哥廷根。這裏曾是德國學術的搖籃,哥廷根大學深厚的學術底蘊與濃厚的科研氛圍,為研究所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利用積分,德國從瑞士、瑞典等國緊急招募了150名頂尖科研人才,其中包括50名物理學家、40名化學家以及60名材料學家。這些學者中,不乏在戰前就已聲名鵲起的學術泰鬥。例如,曾在量子力學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的物理學家卡爾·海森堡,他的加入為研究所注入了強大的理論研究力量。
    研究所采用開放式科研架構,設立材料科學、能源技術、精密製造三個核心研究部門。在材料科學實驗室,用積分兌換的電子顯微鏡分辨率達到0.1納米,科研人員得以深入探索金屬晶格結構,致力於研發更輕質、高強度的合金材料;能源技術部門則專注於煤炭氣化技術的改良,目標是將煤炭能源利用率從當時的40提升至65;精密製造部門引進了瑞士的超精密加工設備,試圖突破機械加工精度的極限。
    二、利刃鍛造:軍事工業研究所的誕生
    軍事工業研究所選址在遠離城市的德累斯頓郊外山區,這裏地形隱蔽,便於保密。為確保絕對安全,軍事重建局抽調了一個整編團的兵力負責警戒,周邊還設置了多重偽裝設施,從空中俯瞰,這裏隻是一片普通的森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200萬積分被投入到軍事工業研究所的建設中。研究所匯聚了300名軍工領域的精英,涵蓋武器設計、彈道學、航空工程等多個專業。原德國航空部首席設計師威利·梅塞施密特擔任航空研究部負責人,他帶領團隊專注於新型戰鬥機的研發;坦克設計大師費迪南德·保時捷的弟子們,則在裝甲車輛研究部對現有坦克進行升級改造。
    研究所內,秘密研發項目緊鑼密鼓地展開。在航空實驗室,工程師們正在對f  190戰鬥機進行氣動布局優化,利用積分兌換的風洞設備,反複測試不同機翼形狀對飛行性能的影響;火炮研究部則嚐試將電磁技術應用於傳統火炮,試圖提升炮彈的初速度和射程;在化學武器研究分所,科研人員雖然表麵上遵循國際公約,但暗中仍在進行新型毒劑的理論研究,以備不時之需。
    三、協同與突破:雙軌驅動的科研網絡
    為促進兩個研究所的協同發展,統帥部專門設立科研協調辦公室,建立起資源共享與成果轉化機製。基礎工業研究所研發的新型合金鋼材料,一經測試成功,便迅速移交軍事工業研究所用於坦克裝甲製造;軍事工業研究所在武器測試中發現的材料耐磨損問題,又反饋給基礎工業研究所進行針對性研究。
    在人才培養方麵,兩個研究所與德國各大高校合作,開設聯合培養項目。哥廷根大學、柏林工業大學等高校的優秀學生,有機會進入研究所參與實際科研項目。同時,研究所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邀請國際知名學者參與交流,盡管處於戰後特殊時期,但通過中立國渠道,仍保持著一定程度的學術交流,避免科研與國際前沿脫節。
    12月1日  12月3日這三天裏:
    每日基礎積分獲取:1積分秒x24小時x3600秒 = 86,400積分
    每日土地積分獲取:35.7萬x1 = 357,000積分
    三日總獲取積分:(86,400 + 357,000)x3 = 1,330,200積分
    研究所建設消耗積分:基礎工業研究所300萬積分 + 軍事工業研究所200萬積分 = 500萬積分
    總積分結餘:1507.3萬 + 133.02萬  500萬 = 1140.32萬積分
    隨著基礎工業研究所與軍事工業研究所的逐步成型,德國在科技研發領域構建起堅實的戰略高地。這兩個研究所如同國家發展的智慧引擎,將知識與創新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生產力與戰鬥力,為德國在戰後的複興與崛起提供了核心驅動力,也讓德國在未來的國際博弈中,擁有了更具分量的科技籌碼。
    第二十五章 資源整合與戰略擴張:新時代的發展藍圖
    第八節 鐵軍重塑:多維力量融合的軍事整編風暴
    1945年12月4日清晨,德國總積分結餘1140.32萬點,領土麵積穩定在35.7萬平方公裏。漢斯站在柏林坦佩爾霍夫機場的臨時閱兵台上,望著下方整齊排列的部隊方陣,眼神中透著冷峻與期待。寒風掠過士兵們新換發的灰綠色軍裝,獵獵作響的鐵十字軍旗在陰霾中翻飛——一場前所未有的軍事整編行動正式拉開帷幕。
    一、編製重構:打造立體化作戰體係
    軍事重建局局長古德裏安在統帥部會議上展開巨型軍事地圖,紅藍標記的部隊番號密密麻麻。"我們要以係統兵為骨幹,構建"三層金字塔"結構。"他用指揮棒指向地圖中心,"第一層為10個精銳裝甲集群,第二層是20個機械化步兵軍,第三層則是涵蓋防空、後勤、特種作戰的支援體係。"這份整編方案經過27次沙盤推演,精準計算了人員、裝備與積分的配比。
    在萊比錫的大型軍事營地,歸國戰俘與新兵們正接受嚴格的體能篩查。醫療團隊手持積分兌換的便攜式x光機和心電圖儀,對每一名士兵進行全麵體檢。曾在西伯利亞礦場勞作的老兵們,盡管身形消瘦,但經過兩周調養,仍有70通過基礎考核,被分配至二線部隊進行恢複性訓練。而新征召的18歲青年中,身體素質優異者直接編入裝甲兵與空降兵序列。
    二、骨幹引領:係統兵的核心輻射效應
    係統兵作為德國軍事力量的"基因火種",被分散至各個作戰單位擔任關鍵崗位。在第5裝甲師,係統兵出身的漢斯·施奈德被任命為坦克營營長。他將現代化作戰理念融入訓練:"我們不再是單打獨鬥的鋼鐵堡壘,而是要像狼群一樣協同作戰!"每天清晨,他帶領士兵們在模擬戰場上進行戰術演練,利用積分兌換的無線電設備實現即時通訊,讓坦克集群的響應速度提升至戰前的2倍。
    在柏林的軍官學校,係統兵組成的教官團隊正在革新教學體係。他們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引入沙盤推演與實彈模擬結合的模式。學員們手持積分兌換的塑料模型坦克,在電子沙盤上反複推演庫爾斯克戰役的改良版本,通過數據分析找出原作戰計劃中的致命缺陷。這種實戰導向的訓練方式,讓軍官培養周期從18個月縮短至9個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三、裝備適配:積分驅動的武器重組
    隨著工業產能的恢複,整編部隊迎來了裝備升級潮。魯爾區的克虜伯工廠日夜趕工,生產線上新型四號坦克g型緩緩駛出。這種改進型坦克換裝了75毫米長身管火炮,搭配積分兌換的光學瞄準鏡,有效射程從800米提升至1200米。每輛坦克出廠時,都配有由係統兵編寫的《戰場生存手冊》,詳細標注了在不同地形下的作戰要點。
    在防空部隊,積分兌換的88毫米高射炮升級版已列裝完畢。新型號加裝了電動液壓驅動裝置,使火炮轉向速度提升50。更關鍵的是,德國利用積分從瑞士購入的早期預警雷達技術,正在邊境地區構建防空預警網絡。當第一台freya  ii型雷達在北海沿岸開機時,其150公裏的探測半徑,讓德國空域警戒能力實現質的飛躍。
    四、後勤革新:精密計算的戰爭保障
    後勤整編同樣遵循係統兵的高效理念。在慕尼黑的軍需倉庫,新建立的"積分物資管理係統"令人矚目。倉庫內,電動傳送帶縱橫交錯,積分兌換的條形碼掃描儀快速識別每一件物資。當某支部隊申請補給時,係統會自動計算最優配送路線,並根據戰場態勢調整優先級。例如,若某裝甲師即將投入戰鬥,其燃油、彈藥的運輸優先級將提升至最高,確保48小時內完成補給。
    醫療體係也進行了革命性重組。德國利用積分在占領區建立了三級醫療網絡:前線急救站配備積分兌換的血漿冷凍設備和便攜式手術器械;後方野戰醫院擁有x光機與簡易輸血裝置;而柏林、漢堡等大城市的綜合醫院,則專注於疑難病症的治療。這種體係使傷員死亡率較戰爭末期下降65。
    12月4日  12月6日這三天裏:
    每日基礎積分獲取:1積分秒x24小時x3600秒 = 86,400積分
    每日土地積分獲取:357,000積分
    三日總獲取積分:(86,400 + 357,000)x3 = 1,330,200積分
    整編消耗積分:
    裝備生產與升級:400萬積分
    訓練設施改造:150萬積分
    後勤係統建設:120萬積分
    醫療體係完善:80萬積分
    總計消耗:750萬積分
    總積分結餘:1140.32萬 + 133.02萬  750萬 = 523.34萬積分
    當夕陽的餘暉灑在整編完畢的部隊方陣上,漢斯舉起望遠鏡遠眺。曾經零散的戰俘、新兵與係統兵,如今已熔鑄成紀律嚴明的鋼鐵洪流。這些部隊不僅是德國複興的軍事支柱,更是積分戰略在武裝力量領域的完美體現。隨著整編完成,德國的軍事力量正以全新姿態,準備迎接未來更大的挑戰與機遇。
    第二十五章 資源整合與戰略擴張:新時代的發展藍圖
    第九節 暗網織就:情報帝國的崛起之路
    1945年12月7日,德國總積分結餘523.34萬點,在軍事整編初步完成的關鍵時刻,漢斯在統帥部會議上重重拍案:"戰爭不僅在戰場上,更在陰影之中!我們需要一雙遍布全球的眼睛!"隨著指令下達,德國以積分撬動資源,正式啟動情報處的籌建計劃,一場構建全球情報網絡的隱秘戰爭悄然打響。
    一、中樞奠基:柏林情報中樞的構建
    戰略資源部迅速從總積分中劃撥180萬點作為啟動資金。情報處總部選址在柏林威廉大街地下三層,這裏曾是納粹時期的秘密通訊中心,經過改造後,成為一座堅不可摧的情報堡壘。厚重的防爆門、防竊聽的電磁屏蔽牆,以及由積分兌換自瑞士的密碼機,構築起絕對安全的信息中樞。
    利用積分,德國在全球範圍內展開獵頭行動。從英國軍情六處策反了資深密碼破譯專家約翰·布萊克,他帶來的恩尼格瑪改進型密碼技術讓德國的加密通訊能力大幅提升;招募蘇聯情報總局叛逃人員尼古拉·伊萬諾夫,其掌握的東歐諜報網分布信息成為珍貴資產。短短三天內,情報處核心團隊便匯聚了120名頂尖情報專家,涵蓋信號分析、人力情報、圖像判讀等多個領域。
    二、暗網延伸:全球情報站的布局
    情報處以德國占領區為根基,向歐洲乃至全球輻射布點。在中立國瑞士蘇黎世,用積分購置的豪華寫字樓成為西歐情報樞紐,表麵上是國際貿易公司,實則每天處理著海量的加密情報;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偽裝成古董店的情報站負責監視中東局勢,店內的每一件文物背後都可能藏著微型膠卷。
    在東歐,情報處通過發展雙重間諜滲透蘇聯防線。投入30萬積分,扶持了一支由波蘭抵抗組織成員組成的情報小組,他們偽裝成鐵路工人,在蘇聯占領區的交通線上收集軍事調動情報。在北歐,利用積分與瑞典達成秘密協議,在斯德哥爾摩郊外設立監聽站,截獲盟軍的北大西洋通訊信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三、技術賦能:積分驅動的情報科技
    情報處斥資80萬積分,建立起當時最先進的情報技術實驗室。從美國黑市購得的早期計算機雛形——繼電器式密碼分析機,能夠在數小時內破解複雜的軍事密碼;積分兌換的航空膠片掃描儀,可將間諜飛機拍攝的膠片快速轉化為高清圖像,識別精度達到1米以內。
    在通訊技術方麵,情報處研發出微型無線電發報機,重量不足200克,卻能實現50公裏範圍內的加密通訊。這種設備被大量配備給潛伏在各國的情報人員,使情報傳遞效率提升數倍。同時,利用積分引進的微縮攝影技術,讓情報人員能夠將整本書籍的內容壓縮到一枚郵票大小的膠片上,便於隱秘傳遞。
    四、人力滲透:精密策劃的間諜行動
    情報處製定了"蜂巢計劃",係統培養新一代間諜。在德累斯頓郊外的秘密訓練營,學員們接受包括語言、格鬥、偽裝等全方位訓練。積分兌換的好萊塢級易容材料,讓間諜能夠在數小時內變換身份;特殊的記憶訓練課程,可使學員在短時間內掌握目標國家的風俗細節。
    首批50名精銳間諜在12月9日被派往世界各地。其中,化名為"狐狸"的女間諜潛入巴黎,憑借積分兌換的貴族身份偽裝,成功打入法國高層社交圈;偽裝成紅十字會醫生的特工則奔赴意大利,在盟軍野戰醫院收集軍事部署情報。每一名間諜的行動都經過精密策劃,確保將風險降到最低。
    12月7日  12月9日這三天裏:
    每日基礎積分獲取:1積分秒x24小時x3600秒 = 86,400積分
    每日土地積分獲取:357,000積分
    三日總獲取積分:(86,400 + 357,000)x3 = 1,330,200積分
    情報處建設消耗積分:
    總部設施建設:80萬積分
    全球站點布局:60萬積分
    技術設備采購:80萬積分
    人員招募培訓:40萬積分
    總計消耗:260萬積分
    總積分結餘:523.34萬 + 133.02萬  260萬 = 396.36萬積分
    當夜幕降臨,柏林情報處總部的燈光徹夜不息,無數加密情報通過電波匯聚於此。從歐洲戰場到美洲大陸,從大西洋海底電纜到中東的沙漠商隊,德國的情報網絡如一張無形的大網,悄然籠罩世界。這個由積分堆砌而成的情報帝國,正成為德國在戰後博弈中的關鍵底牌,為國家的戰略決策提供著無可替代的支持。
    第二十五章 資源整合與戰略擴張:新時代的發展藍圖
    第十節 科技軍工複合體:全維度戰略科研攻堅
    1945年12月13日,德國總積分結餘139.38萬點,漢斯在緊急召開的科研聯席會議上,將全息投影切換至全球軍事態勢圖:"我們不僅要製造武器,更要掌控戰爭的底層邏輯!所有基礎研究必須向軍事需求傾斜!"隨著指令下達,德國整合基礎工業研究所、軍事工業研究所與情報處資源,啟動覆蓋通訊、材料、工業體係的全方位科研攻堅戰。
    一、電磁霸權:通訊技術的軍事化突破
    戰略資源部從總積分中劃撥50萬點,組建"赫爾墨斯"通訊科研專項。在哥廷根的電波實驗室,物理學家們利用積分兌換的美國貝爾實驗室專利技術,夜以繼日攻關短波通訊加密係統。工程師將從瑞士購入的微型真空管集成到軍用電台中,使設備體積縮小60,重量降至5公斤,單兵可輕鬆攜帶。更具革命性的是代號"瓦爾基裏"的衛星通訊預研項目——盡管受限於1940年代技術,科研團隊仍嚐試將積分兌換的德國v2火箭技術與無線電定位係統結合,計劃發射搭載中繼天線的近地軌道飛行器,為跨洲軍事指揮提供可能。
    情報處同步配合行動,特工偽裝成遠洋船員,在中立國港口竊取盟軍最新通訊頻段數據。當第一台裝備跳頻技術的fug 101型電台在東線測試成功時,其每分鍾500次的頻率跳變速度,讓盟軍傳統的無線電監聽設備徹底失效。
    二、材料革命:鋼材與合金的戰爭進化
    基礎工業研究所投入30萬積分,啟動"萊茵鋼鐵"材料專項。科研人員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合金鋼微觀結構,通過添加從瑞典秘密進口的鎢、鉬等稀有金屬,成功研發出新型裝甲鋼。這種被命名為"日耳曼之盾"的材料,在40c低溫下仍保持1300pa抗拉強度,較虎王坦克使用的裝甲提升40。更關鍵的是,通過優化冶煉工藝,每噸鋼材的生產能耗降低25,為大規模軍工生產奠定基礎。
    在導彈材料領域,馮·布勞恩團隊與材料學家合作,開發出耐1800c高溫的陶瓷複合塗層,用於覆蓋v2導彈的火箭發動機噴管。當這種改進型導彈在波羅的海試射時,射程從320公裏提升至400公裏,精度誤差縮小至300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三、工業根基:基礎工業的軍事化改造
    為支撐軍工產能爆發,20萬積分被注入工業母機研發。西門子公司牽頭研製的五軸聯動加工中心,通過積分兌換的瑞士高精度絲杆技術,將零部件加工精度提升至0.001毫米,可製造出渦輪噴氣發動機的空心葉片。魯爾區的鋼鐵廠引入從美國黑市購得的連鑄連軋生產線,使鋼材成材率從65躍升至82,每月可為軍工生產額外提供3000噸優質鋼材。<製表機被改造成軍工生產數據處理係統。在克虜伯工廠,這套係統實時監控2000台機床的運行狀態,當某台設備出現異常磨損時,係統會自動觸發備件更換預警,並調整生產排期,使整體生產效率提升22。
    四、協同作戰:科研體係的軍事化整合
    軍事工業研究所與基礎工業研究所建立"需求研發應用"閉環機製。每周三的跨部門聯席會議上,坦克設計師提出的懸掛係統減震需求,會在48小時內轉化為材料學家的橡膠配方改良課題;航空工程師對輕量化合金的要求,直接推動冶金實驗室啟動鎂鋰合金專項研究。情報處則建立"技術獵取清單",針對盟軍最新公開專利進行逆向工程分析,例如截獲美國噴氣發動機渦輪葉片冷卻技術資料後,德國科研團隊在兩周內便完成仿製與優化。
    12月13日12月15日這三天裏:
    每日基礎積分獲取:1積分秒x24小時x3600秒 = 86,400積分
    每日土地積分獲取:357,000積分
    三日總獲取積分:(86,400 + 357,000)x3 = 1,330,200積分
    科研項目消耗積分:
    通訊技術:50萬積分
    材料科學:30萬積分
    基礎工業:20萬積分
    協同體係建設:10萬積分
    總計消耗:110萬積分
    總積分結餘:139.38萬 + 133.02萬  110萬 = 162.4萬積分
    當夜幕籠罩柏林,各個科研基地的探照燈刺破夜空。德國正以積分體係為杠杆,將基礎科學、工業技術與軍事需求熔鑄成精密運轉的戰爭機器。這些看似遠離戰場的實驗室突破,正悄然改寫著未來戰爭的規則,為德國在戰後博弈中積累著無可替代的戰略優勢。
    喜歡1945德軍團長的係統逆襲請大家收藏:()1945德軍團長的係統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