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政治高手藍朝柱

字數:3843   加入書籤

A+A-


    蔡昌齡擠眉弄眼,神秘兮兮湊近藍大順耳朵:“師長!您猜咋著?咱軍長陳英——其實是太平天國那位‘英王陳玉成’複活啦!他說是來輔佐傅昊大帥二次下凡,專滅清妖!”
    藍大順表情凝固,嘴角抽搐:“……等等,英王不是被勝保淩遲處死砍了頭,骨頭渣都埋黃土裏了嗎?”
    蔡昌齡拍胸脯,一臉真誠):“英王親口說!他是被天庭選中‘回爐重造’,現在帶著‘神仙vip複活卡’回來的!還說要給清妖來個‘二連暴擊’!”
    藍大順白眼翻上天,手指戳蔡昌齡腦門):“你小子莫不是喝了迷魂湯?神仙下凡?咋不說是借屍還魂呢!咱茴民拜主,可不信這‘複活套餐’!陳玉成要是真神仙,咋不直接變個燒烤攤——好歹讓兄弟們解解饞!”
    陳玉成突然咳嗽一聲,藍大順秒變正經,內心os:“媽呀,英王瞪我!這戲演砸了要扣軍餉啊!”
    藍大順立刻切換模式,抱拳九十度鞠躬:“哎呀!軍長大人!小的這就去給您老備‘神仙專用歡迎宴’——羊羔肉配蓋碗茶!保管您下凡體驗滿分!”
    眾人憋笑憋出內傷,藍大順轉身溜走,追上陳玉成腳步。
    小聲嘀咕:“這年頭,複活都比咱搶地盤還離譜……看來得給兄弟們加訓‘防忽悠課程’了!”
    陳玉成走在最前方,身後跟著陳得才,賴文光,藍成春,藍大順,蔡昌齡,曹燦章,還有藍大順麾下猛將鄧天王,和其妻子謝大腳。
    至於為什麽陳玉成會走在最前方呢?
    這其中自然是有原因的。
    要知道,在太平天國時期,陳得才等人可都是陳玉成的下屬呢。
    如今,他們雖然一同加入了革命軍,但這種上下級關係並未改變。
    畢竟,人家陳玉成的軍銜可是中將啊!
    相比之下,陳得才等人雖然也加入了革命軍,可目前還沒有被授予相應的軍銜呢。
    陳玉成一邊走著,一邊觀察著洋縣的氛圍。
    他看到這裏的街道整潔有序,人們安居樂業,心中不禁對藍大順的治理能力表示認可。
    陳玉成暗自點頭,心想:“好家夥,此人絕對是個不可多得的政治治理人才啊!”
    《清穆宗實錄記載》
    鹹豐末年,清廷頹勢漸顯,民怨沸騰如沸水。
    1862年秋,義軍領袖藍朝柱亦名藍大順、藍朝璧)率領“順天兵”馳騁千裏,終將陝南重鎮洋縣納入麾下。
    這座扼守秦晉咽喉的古城,在旌旗獵獵中迎來了一場驚雷般的變革——藍朝柱毅然改洋縣為“靖州”。
    自立“漢顯王”,以雷霆之勢鐫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玉璽。
    仿效古製封王建製,宣告一方新政權的誕生。
    彼時,靖州城頭旌旗蔽日,黃衣義軍如金甲洪流,滌蕩著舊秩序的塵埃。
    藍朝柱深知民心所向乃立政之本,遂布告安民,以鏗鏘之辭昭告天下:“順天兵起於蒼生之苦,誓滌清濁,還朗朗乾坤!”
    其新政舉措如星火燎原,迅即蔓延於州縣內外。
    一、建製立綱,重塑秩序。
    藍朝柱仿效古製,構建起簡明而高效的行政體係。
    都司掌軍政,巡捕司治安,先鋒官率精兵巡守疆界。
    各級官吏皆從義軍驍勇與鄉間賢能中擢選,摒棄舊官僚之腐氣。
    更破天荒設立“民議堂”,邀鄉紳耆老共議政事,此舉如春風化雨,令百姓初嚐參政之權。
    二、嚴明軍紀,護佑黎庶。
    義軍入城之初,即立鐵律三條:“擅掠民財者斬,縱火殃民者斬,辱婦女者斬!”
    軍令如山,黃衣將士皆束行止,夜宿民宅必自攜糧秣,晨起掃庭方離去。
    百姓見之,皆歎:“此乃仁義之師,迥異於官兵!”
    更有義軍士卒中通文墨者,於街巷立木牌,以白話書律條,婦孺皆能誦讀。
    三、恤農通商,革故鼎新。
    休戰之時,藍朝柱命將士解甲助農,耕田收割,解糧荒之急。
    州城內辟“買賣街”,設公賣台,米油鹽布皆平價售於民,杜絕奸商囤積。
    商賈雲集,市井複沸,百姓得以易物求生,不複困於戰亂封鎖。
    尤為矚目者,義軍對儒生文士“禮而用之”,設館延請宿儒,編纂《靖州新政錄》,將均田、恤貧之策付諸筆墨,欲效法古賢,行“井田遺製”。
    四、玉璽昭天,民心所聚。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玉璽,仿秦漢傳國之印,暗蘊“天命所歸”之誌。
    藍朝柱以此昭示天下:此非流寇草莽之舉,乃承天命而興之新政。
    百姓觀璽,多有傳言:“此印有龍鳳紋隱於側,必是真命之兆。”
    雖玉璽終湮於戰火,然其象征之誌,卻如野火般點燃了陝南百姓對“改天換地”的希冀。
    然亂世如洪流,靖州新政僅如曇花一現。清廷震怒,迅調重兵圍剿。
    1864年春,靖州城破,藍朝柱北撤,玉璽碎於馬蹄之下。
    最後在陝西周至和多隆阿血戰,並且擊斃朝廷從一品大員,荊州將軍,索倫將軍,西北剿匪總司令多隆阿。
    周至被破,向西而撤。
    被無名小卒擊殺。
    但其短暫執政,卻如暗夜中的火炬,為後世農民起義鐫刻下“仁政安民”之典範——休農助耕、嚴律恤民、禮賢納諫,皆成後來義軍效仿之圭臬。
    靖州百日,雖未改乾坤,卻將“順天”之誌,永烙於華夏抗爭史冊。
    因此此時的洋縣內,可謂是國泰民安。
    雖然這個國隻有區區幾個縣而已。
    藍大順的能力總體來說,應該是政治,謀略大於武力和統帥。
    陳玉成笑著拍了拍藍大順的肩膀:“讓你當師長可惜了啊!你治理洋縣,把這裏弄得如此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這份才能若能更大施展,必能為我軍帶來更大助力。”
    藍大順受寵若驚,忙又抱拳:“軍長大人過獎了,小的不過是做了些力所能及之事。”
    陳玉成目光堅定:“如今局勢,清妖仍在猖獗,若你能將治理洋縣之法推行到更多地方,讓更多百姓免受清妖之苦,那便是大功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