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解放幽州

字數:6441   加入書籤

A+A-


    第一小章 渤海田疇綠
    宣和五年春分,塘沽港的潮汐灘塗上浮動著點點青影。朱升改良的“浮田”用麻繩串起葫蘆,將鹽薯藤固定在草編網兜中,隨潮水漲落時隱時現。
    林衝赤腳站在齊膝深的海水中,看著新入伍的漁家子弟們搬運海帶苗——這些來自高麗的海產,正被種在特製的木架上,如墨綠綢帶在淺灘鋪展。
    “將軍,浮田試種成功了!”朱升的弟子抱著沉甸甸的鹽薯,薯皮上凝結的鹽晶在陽光下閃著微光,“每畝可產四石,退潮後淡水一衝便能食用。
    ”林衝接過塊莖,指甲掐開皮層,雪白的薯肉溢出清甜汁水,比陸地產的更帶一絲海洋的鹹鮮。
    他轉身望向身後的“海上屯田司”,五座巨大的木製棧橋架在海灣中,底下是層層疊疊的網箱,養著從黃河捕來的鯉魚。
    這是他結合係統獎勵的“聚糧術”與朱升的農學知識創造的立體養殖法:上層浮田種鹽薯,中層木架養海帶,下層網箱育魚蝦,潮水帶來的營養鹽讓整個生態鏈自給自足。
    “把浮田分成十區,每區設屯長,由塘沽漁民和遼地降卒混編。”林衝甩去腳上的泥沙,甲胄下的內襯已被海水浸透,
    “告訴弟兄們,屯墾有功者可折算軍餉,三年後分港城宅地。”他知道,要讓100萬大軍無後顧之憂,必須在渤海打造出“移動糧倉”。
    第二小章 幽州諜影動
    三月底的幽州城飄著細雪,耶律德光的帥帳裏炭火劈啪作響。這位大遼南院大王盯著案頭的軍報,狼毫在“林衝屯兵塘沽”的字樣上劃出深深的墨痕。
    “漢人在海上種糧,這是要斷我大遼海鹽之路!”他拍案而起,盔甲上的狼首紋飾在火光中猙獰,“傳我令,征調遼東二十萬鐵騎,務必在春耕前踏平塘沽!”
    與此同時,林衝的“飛虎細作”正扮成商隊潛入幽州。為首的孫二娘臉上塗著炭灰,推著載滿紅薯幹的獨輪車,車底暗格藏著朱升特製的“水羅盤”——這是用來標記幽州城防弱點的秘密武器。
    她在街角茶棚歇腳時,聽見幾個遼兵閑聊:“南院大王要調‘鐵林軍’駐防居庸關,說是防宋人偷襲……”
    細作回報的地圖攤開在靖海司的沙盤上,林衝的指尖停在“居庸關”與“古北口”之間的缺口。“耶律德光以為我要從正麵攻城,卻不知渤海灣的水師已能繞後。
    ”他望向一旁的水軍統領張橫,“你率三萬水師,載著五千飛虎軍走水路,五日後在灤河口會師。”
    第三小章 百萬軍勢起
    清明前夜,梁山泊的演武場被火把照成白晝。三十萬大軍分作“龍虎雀蛇”四軍:龍軍為騎兵,由秦明統領,配備改良後的連環馬鎧;虎軍為重裝步兵,由楊誌率領,手持包鐵大盾;
    雀軍為弓弩手,花榮的神臂弓隊能在百步外射穿遼軍鐵胄;蛇軍為飛虎特種部隊,由武鬆親自訓練,專司山地奔襲。
    “此次出兵,非為掠地,而為斷遼宋陸上通道。”林衝的聲音在夜空中回蕩,手中令旗指向北方,“幽州若下,大遼南下隻能走海路,而我渤海艦隊已布下天羅地網。”
    他忽然看向隊列中的降將耶律斜軫,“你熟悉遼軍布防,若破幽州,某許你領十萬漢民回遼東屯田。”
    耶律斜軫跪地叩首,額間觸到冰冷的青磚:“某願為前驅,獻居庸關布防圖!
    ”他呈上的羊皮地圖上,用朱砂標著遼軍暗堡的位置,“鐵林軍雖勇,卻恃強少備,尤其西山坡的烽火台,守軍每日酉時換崗,有半刻空當。”
    第四小章 踏雲破雄關
    四月初八,居庸關的晨霧還未散盡,林衝已帶著飛虎軍登上西側懸崖。
    他足尖輕點凸出的岩角,內息運轉間竟如壁虎般貼在峭壁上,身後二十名弟兄踩著他改良的“鐵爪鞋”,沿著繩索魚貫而上。
    當他們摸到烽火台時,換崗的遼兵正背對著崖壁解手。
    “噗——”武鬆的戒刀抹過敵兵咽喉,血腥味混著晨露的清新。林衝接過了望塔的千裏鏡,隻見關城中央的點將台上,耶律德光正在檢閱鐵林軍,黑色旌旗上的狼頭紋章在風中翻卷。他忽然福至心靈,運轉“踏雲術”騰空而起,銀槍在晨曦中劃出耀眼的弧線。
    “遼狗看箭!”他的喝聲如滾雷,槍尖竟附著金色流光——這是“聚糧術”與內勁結合的“天道之槍”,專破敵方氣運。首當其衝的鐵林軍校尉連人帶甲被釘在城牆上,槍杆震顫聲驚散了關前的戰馬。
    第五小章 幽州攻心戰
    關城攻破時,耶律德光正欲自刎。林衝伸手按住他的刀,卻見對方甲胄下露出半截紋身——與耶律阿保機戰死時的咒印相似,隻是顏色更暗。“你也有係統?”他低聲喝問,係統界麵果然彈出提示:
    【檢測到次級係統宿主:耶律德光通靈境·青銅)】
    【宿主狀態:氣運值低迷幽州百姓怨聲載道)】
    遼王眼中閃過驚恐:“你……你竟能看透天命?”林衝忽然明白,大遼係統依賴部落武力,而自己的“人道係統”卻與民生綁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扯下耶律德光的狼頭令旗,換上繡著紅薯藤的杏黃旗:“天命在民,不在狼神。”
    幽州百姓打開城門時,看見的是推著糧車的宋軍。林衝親自捧著新蒸的紅薯饅頭,分給縮在牆角的老幼:“遼人征糧,我軍屯田;遼人驅民,我軍安民。
    ”他指著城牆上新貼的告示:“凡願墾荒者,每畝賜鹽薯種三斤,耕牛一頭;讀書識字者,可入幽州書院。”
    第六小章 雙城聯防計
    占領幽州的第十日,林衝在城樓上召開軍事會議。地圖上,塘沽與幽州用紅線相連,中間的“無棣屯田區”被標成綠色。“大宋若偷襲,必走河間府;方臘若來犯,需過山東丘陵。”他用銀槍尖敲著“馬頰河”的位置,“我已命朱升在河岸布下‘地聽網’,每十裏設烽火台,用紅薯粉製作防水信標。”
    更妙的是“雙城互援”策略:塘沽港的水師可沿海河直入幽州,而幽州的騎兵能通過改良的“冰陸舟”在冬季踏冰南下。
    林衝讓工匠在馬車底部安裝鐵製滑板,試驗時竟能在結冰的河道上日行三百裏——這是從係統獎勵的“踏雲術”中獲得的靈感。
    “報!大宋童貫率軍二十萬進逼河間!”探馬的急報打斷了部署。林衝卻不慌,轉身對柴進笑道:“你帶五萬商隊北上,用紅薯幹換大遼的戰馬,就說‘林將軍願與天祚帝共分宋土’。
    ”他知道,大遼若聞宋兵壓境,必不會坐視幽州落入宋人之手。
    第七小章 糧道絞殺戰
    童貫的大軍在河間府滯留了七日,因為後勤線突然出了問題。林衝早讓孫二娘的“紅薯娘子軍”扮成民婦,將摻了瀉藥的紅薯幹賣給宋軍糧商。
    當二十萬大軍鬧起痢疾時,飛虎軍的騎兵正沿著馬頰河奔襲,用改良的“神火弩”燒毀了宋軍的糧草囤積點。
    “林教頭好算計!”童貫在中軍帳咬牙切齒,看著地圖上突然出現的“渤海糧道”——林衝竟用浮田船將塘沽的糧食經海路運至幽州,避開了陸地封鎖。
    他不知道,那些看似漁船的船隻底部,藏著朱升設計的“暗艙”,能裝載千斤鹽薯卻不漏痕跡。
    與此同時,方臘的“八州軍”在山東遇到了更棘手的問題:當地百姓把紅薯窖藏在地下,連成片的地道網讓方臘軍找不到一粒糧食。
    林衝曾在占領區推行“十戶一窖”製度,每個地窖都有隱秘的通風口,甚至能抵禦火攻——這是係統獎勵的“民生基建”技能帶來的靈感。
    第八章 陸地神仙威
    五月端午,林衝在幽州城頭設宴,招待大遼的議和使臣。
    他故意穿著粗布衣裳,腰間別著開墾用的短柄鋤,看得遼使目瞪口呆。“某雖占幽州,卻不修長城。”他指向北方的屯田區,“你看那麥田與薯田,比城牆更能固邊。”
    忽有快馬從塘沽來報:“方臘親率三十萬大軍偷襲梁山泊!”林衝卻笑了,拍了拍耶律斜軫的肩膀:“勞煩你帶五萬幽州降軍回援,告訴他們,梁山泊的地窖裏藏著夠吃三年的鹽薯。
    ”他轉身望向南方,衣擺無風自動,“某要讓方臘看看,什麽是‘得民者得天下’。”
    當方臘的軍隊踏入齊魯大地時,迎接他們的是望不到邊的紅薯田。農民們推著裝滿石塊的獨輪車,將道路堵得水泄不通;
    少年們用彈弓發射塗了桐油的薯藤,點燃的火牆在風中蔓延。最可怕的是,林衝的“聚糧術”竟能讓作物快速成熟,原本青黃的薯藤在半日內生出烈焰般的紅葉,仿佛整個大地都在燃燒。
    第九小章 幽州定乾坤
    六月大暑,林衝站在居庸關頂,看著渤海灣駛來的艦隊。張橫的樓船上插著“齊民通寶”的旗號,船身繪著耕牛與穀穗的圖騰——這是新成立的“渤海商盟”標誌。
    他知道,當大宋和方臘的軍隊在齊魯陷入泥潭時,自己已通過“海上屯田”和“雙城聯防”完成了戰略布局。
    係統界麵適時彈出:
    【宿主完成“斷遼連宋”任務】
    【獲得技能:移山可臨時改造地形,持續三日)】
    【氣運值突破:百萬民眾願力加持,陸地神仙境高階)】
    他望向幽州城下正在開墾的灘塗,那裏即將建成新的海港。耶律德光的殘餘係統力量被百姓的怨聲消解,而自己的“人道係統”卻因民生改善而日益強大。
    或許,所謂的係統之爭,本質上是不同治世理念的對決:有人靠武力征服,有人靠邪教控製,而他,靠的是讓每個百姓都能在土地上種出希望。
    “將軍,塘沽傳來急件,高麗使臣帶來了倭國的海圖。”親衛遞上浸著海鹽的文書。林衝展開泛黃的絹帛,看見陌生的島嶼輪廓,忽然想起朱升說過的“四海歸一”。
    他將銀槍插入關城石縫,槍尖竟長出嫩芽——這是“聚糧術”的極致表現,連岩石都能催生出作物。
    第十小章 新章待從頭
    秋風初起時,幽州至塘沽的“海陸大道”正式貫通。滿載鹽薯的車隊在海邊行駛,車輪碾過的沙灘上,新播的耐鹽草正在抽芽。
    林衝騎馬走在隊伍中間,聽著商隊唱起新編的歌謠:“踏雲將軍跨海來,鹽堿地裏薯花開,幽州城頭旗換色,百姓不用再逃災……”
    他忽然勒住韁繩,望向南方的天際線。那裏有大宋的繁華,有方臘的掙紮,還有無數尚未踏足的土地。係統界麵再次閃爍,這次的提示是:
    【檢測到南方係統宿主氣運值暴跌方臘軍糧盡)】
    【任務開啟:南下收編江南百姓,推廣海上屯田】
    林衝笑了,抬手拍了拍馬鞍上的鹽薯袋——這才是他最強大的“武器”。當年在山神廟的風雪中,他握著的是複仇的槍;
    如今在幽州的城牆上,他捧著的是讓天下歸心的糧。所謂陸地神仙,從來不是踏雲獨行,而是讓千萬百姓腳下的土地,都能長出安穩的希望。
    “傳令下去,”他的聲音混著海浪聲,“休整三日,南下收稻。讓江南的百姓看看,這海上種出的糧,比他們的水田稻更經得住風雨。”
    馬蹄聲踏碎夕陽,長長的車隊向南方延伸,如一條流動的金鏈,將渤海的鹽晶與幽州的薯香,帶向這個即將被改寫的亂世。而林衝知道,真正的征戰,從來不在沙場,而在每一片能讓百姓播下種子的土地上。
    喜歡重生歸來,我林衝追妻火葬場請大家收藏:()重生歸來,我林衝追妻火葬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