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第一嘴替,太廟之姿

字數:4529   加入書籤

A+A-


    龍帳外響起的鼓聲,很快就在周圍的營壘中傳開。
    聽到代表著“召見”的鼓聲後,除去承擔防衛重責的一些人,其他將率都朝著龍帳趕來。
    來到龍帳外,石守信正好撞見了李處耘——這不巧了嗎?
    準嶽丈碰上真嶽丈,石守信的目光專注而赤裸,看的李處耘躲閃連連。
    得虧這是在龍帳外,石守信還不敢太過放肆,不然他高低得和李處耘說道一番。
    隨著帳外到達的文武官員越來越多,在禮官的監督下,文武分成兩列依序站好,而後便在禮官的引領下進入了寬闊的龍帳中。
    雖出征在外,然君臣之分有別。
    趙匡胤當下所處的龍帳,地位與開封城內的崇元殿相差無二。
    因慕容延釗負責大營的守衛,身為殿前副都點檢的石守信,作為當下眾臣中身份最高者站在首位進入了帳內。
    一進入大帳中,石守信就察覺到趙匡胤的投來的目光。
    要說在潛邸諸臣中,是趙普、沈義倫與趙匡胤最為親近的話,那麽在昔日的“義社十兄弟”中,石守信才是與趙匡胤關係最為親密的人。
    石守信幾乎與趙匡胤同時投入郭威帳下,當年他們二人還未顯達的時候,經常在戰場中生死相依。
    趙匡胤的目光在石守信身上與案上軍報之間流轉了一番,石守信就大致明白了趙匡胤的用意。
    石守信連對著趙匡胤微微一拜,以示領會。
    趙匡胤與石守信的暗中交流,沒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眾臣入帳後,先對著禦座上的趙匡胤行了大禮,在趙匡胤示意免禮後,方才依照位次各自入座。
    眾臣一落座完畢,趙匡胤便將軍報交由沈義倫,接過軍報後,沈義倫在群臣的注視下展開讀了起來:
    “臣澶州防禦使有事奏聞陛下...”
    一聽這開頭,帳內眾臣精神齊齊一振。
    在聽到鼓聲時他們心中都曾猜測過,趙匡胤召集他們的目的。
    當聽到“澶州防禦使”五個字時,稍微有些政治嗅覺的大臣,心中都知道接下來的事會不簡單了。
    至於石守信,更是暗中做好了一切準備。
    “臣奉密詔,提控鶴精銳五千,星夜兼程,身逾太行,直抵壺關城下。”
    當沈義倫念到這一句時,帳內的大部分不知這事的大臣臉上都露出驚異之色。
    眾臣都知道趙德秀隨軍出征一事,可自趙匡胤來到高平城外後,幾次議事中都未見到趙德秀的蹤影。
    那時許多大臣還以為,趙匡胤是將趙德秀留在了洛陽。
    眾人心知肚明,趙德秀隨軍是為了立功。
    而以趙德秀的身份,哪怕趙匡胤願意舍得,趙德秀自身也很可能不願親上戰場。
    在這點原因下,趙匡胤將他留在洛陽,蹭一蹭“拱衛西京”的功勳就是最好安排。
    以上是先前絕大部分臣子的內心想法。
    正因如此,當他們聽到與內心猜測截然相反的事實後,臉上才會不受控製的浮現驚異之色。
    特別是隨著石守信的一番感慨在帳內傳開後:
    “磴道盤且峻,巉岩淩穹蒼,馬足蹶側石,車輪摧高岡!
    一想起李白寫的這兩句描繪太行山道險惡無比的詩,臣就為郡侯的膽氣欽佩不已。
    何人不惜命?更何況郡侯是千乘之尊。
    然郡侯卻願意為了國家奮不顧身,這是國家之幸呀!”
    當武人念起詩句時,就代表著事情變得不簡單了起來。
    帳內眾臣認真琢磨著李白的詩句。
    詩仙的文筆,足以讓帳內文臣腦中立體浮現出太行山道的險峻。
    至於武臣更不必說。
    有不少武臣都曾走過類似的山道,他們心中對太行山道的險峻程度,心中有著更直觀的體會。
    體會越多,帳內眾臣就會對趙德秀的膽氣愈發敬佩。
    軍報內呈現的事實,配上石守信那恰到好處的感慨,讓趙德秀“富有膽氣,一心為國”的形象,在帳內眾臣心中悄然立了起來。
    敬佩趙德秀之餘,沈義倫亦深深看了石守信一眼。
    這人有太廟之姿!
    借著石守信烘托起來的氣氛,沈義倫把握時機繼續念道:
    “叛軍恃壺關雄險,不修城防,城防多破損之處。
    臣登高觀敵,又見其旌旗雜亂,軍紀不整。當夜乃令上千控鶴為先登,於夜色下奇襲壺關。
    控鶴軍如黑潮奔湧,奮勇之聲響震太行。
    臣麾下偏將呼延讚,引鉤破城,直驅城內,賊眾大駭,潰散無數,遂得以生擒敵將。”
    沈義倫念到這處時,眼中已布滿喜意。
    他方才有猜出趙德秀幹了一件漂亮的事,沒想到這件事竟是攻下了壺關。
    先前驚異的情緒還未退去,帳內眾臣又聽聞趙德秀竟奇襲拿下了壺關。
    許多人臉上流露出震驚之色。
    能跟隨趙匡胤親征的哪怕是文臣,都大小知道一些軍略,潞州地圖他們更是看過多遍。
    帳內不少人都知道拿下壺關的重要性。
    “好!真是好樣的!
    今壺關已落在我軍手中,我軍兵鋒可直抵上黨。
    若郡侯能再拿下上黨,那高平城外的叛軍將不戰自潰。
    這真是天賜英才,護佑我大宋社稷呀!”
    身為被趙匡胤寄予厚望的生死兄弟,石守信從未讓他失望過。
    有些事放在心裏想有何用?
    趙德秀的英才之姿,要說出來人盡皆知,才能起到最大的效果。
    石守信語氣興奮,並一針見血指出趙德秀攻取壺關的重要性。
    石守信的話語中,亦赤裸裸的顯露出對趙德秀的讚美之情。
    若是在其他時候,石守信再怎麽誇趙德秀,都不會有多大效果。
    可當下是在軍中。
    軍中年齡、身份、資曆都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戰功!
    石守信讚譽趙德秀的每句話,都是基於事實出發,亂世軍中“能者為王”。
    誰人會有異議,誰人又敢有異議?
    在石守信的帶領下,許多大臣坐不住了。
    他們喜於宋軍取得的階段性勝利,亦為趙德秀展現出的膽氣軍略感到欽佩與震驚。
    才十六歲就有這表現,那未來呢?
    大宋的未來越來越可觀了!
    石守信話音落下後,許多大臣紛紛驚喜地俯身拍笏道:
    “臣等為陛下賀!”
    眾多響亮祝賀聲匯聚在一起,震得莊嚴的龍帳都在微微顫動。
    聽到帳內此起彼伏的祝賀聲浪,趙匡胤再無須隱藏內心的喜意。
    一道暢快的大笑聲從趙匡胤口中發出,經久不停。
    “當為大宋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