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劉繼業之策
字數:4573 加入書籤
潞州西北麵,有一石梯山,位於北漢境內。
北漢兩萬精銳,就駐紮在石梯山下。
因先前與李筠之間產生了不愉快,在監軍盧讚的建議下,劉繼業無奈之下隻能撥兵朝著北漢境內回轉。
可在劉繼業內心深處還是認為李筠起事,是北漢能夠擴大版圖的絕佳機會。
由於這想法,劉繼業率領兩萬北漢軍,一路上走走停停的,期待著局勢發生新的變化。
之所以要選擇在石梯山下紮營休整,劉繼業便是打算若是局勢有新的變化,他可以即刻領兵重新進入潞州境內。
好在皇天不負苦心人,當劉繼業要扛不住監軍盧讚的壓力時,李筠的使者終於趕到了北漢軍營外。
聽到有李筠使者到來,劉繼業喜不自勝。
劉繼業一方麵將盧讚請至帥帳,待盧讚到來後,劉繼業方才命人將李筠使者帶進來。
牢記李筠囑咐的使者一見到劉繼業,就連忙將近來潞州局勢的險惡變化告知給他。
“還望將軍能念在同盟之義上,速派援兵,護我上黨!”
使者聲情並茂,言辭懇切。
然劉繼業並未被使者區區幾句話打動。
“你我兩軍之間,難道僅僅是同盟之義嗎?”
盡管使者言語間多有隱晦,可劉繼業是一時名將,一下就從使者的言語中得出了準確的判斷——潞州的局勢相當危急。
若非如此,以李筠那先前驕縱的模樣,兩者幾乎鬧翻後又怎麽會再派使者前來伏低求援?
五代亂世中,趁火打劫是優良品德。
今李筠有難,若他劉繼業不為國家盡力爭取一番,怎能對的起先帝的信任?
聽到劉繼業的話後,使者麵露苦色。
他聽出了劉繼業話語中的含義。
可一想到潞州局勢危險,使者顧不得其他:
“明公有言,若將軍能助我軍擊退宋軍,待宋軍退卻那日,明公定會攜土稱臣!”
使者的“攜土稱臣”四個字,讓劉繼業忍不住大笑起來。
他要是的就是這一句話。
那一日盧讚會與李筠發生爭吵,關鍵在於李筠隻是想引北漢軍為同盟,並非是想成為北漢的臣子。
得知李筠的態度後,盧讚當即表示反對。
劉鈞讓他率全國大半精銳前來,為的是李筠手中的戰略要地,要的又不是“樂於助人”的美名。
見李筠願意稱臣後,劉繼業將目光看向盧讚,似在詢問。
迎著劉繼業詢問的目光,盧讚思索一番後點了點頭。
見盧讚首肯,劉繼業大喜,他讓人先將使者帶下去。
待使者離開後,盧讚吐出了心中尚存的一層隱憂:
“若來日李筠毀約,我軍當如何自處?”
盧讚的擔憂很有道理。
五代亂世,毀約那是家常便飯。
見盧讚擔憂這一點,劉繼業不免覺得盧讚這一文人,太過杞人憂天。
“今李筠主力皆在澤州。
而李筠若想我軍保障後路,則定會下令潞州各縣配合我軍。
在這情勢下,在我軍擊破宋軍後,攜大勝再一舉分兵奪取諸縣便是。”
劉繼業的想法讓盧讚麵露讚許之色。
心中再無疑惑後,盧讚又問劉繼業道:“將軍打算如何獲勝?”
盧讚身為文人,本身對征戰一事是不在意的。
可盧讚不關心,不代表他背後的劉鈞不關心。
劉繼業亦知盧讚是在為劉鈞詢問,他沒有遲疑,說出了心中的看法。
“方才聽使者言,宋軍有探查糧道之舉動。
宋軍此舉,是為攻上黨之必救,好將上黨守軍給引出城外聚而殲之。
然虛實之事,宋軍能行,我軍未嚐不可。
我之必救,即敵之必攻,我打算派人聯絡李守節,讓他假意派出運糧隊伍。
宋軍聽聞上黨城內有糧隊駛出,定會率軍襲之。
這便是我軍的致勝之機。
我會親率一支精兵,晝夜兼程趕至上黨城外,隱於伏牛山外。
伏牛山地勢險峻,便於設伏,待運糧隊伍將宋軍引至山道外時,我鼓噪而出,宋軍必亂,遂可破也!”
早在先前在太平驛時,劉繼業就曾駕馬去過附近的伏牛山探查,對那處的地勢頗為熟悉。
聽完劉繼業的方略後,盧讚記在了心中。
片刻後,盧讚又問道:
“趙德秀非不知兵之人,我軍奇襲之策,能奏效否?”
盧讚對趙德秀的了解,來自於方才李筠使者的講述。
見盧讚問起這一點,劉繼業自信說道:
“先前我軍高調北還,潞州人盡皆知。
後我又率軍駐紮山下,有山林掩護,敵軍不派斥候進入國境詳加探查,不會得知我軍尚在邊境處。
以上兩點,皆是我故意所為,為的就是若潞州有朝一日局勢突變,我軍可得“攻其不備”之效。”
解釋完後,劉繼業知盧讚不擅長軍略,他又舉出實例道:
“當年朱溫趁李克用病重時,派精兵攻打潞州。
那時梁軍兵鋒正盛,圍困潞州日久,眼看潞州旦夕可下。
可梁軍中雖不乏良將,卻盡皆是謀一域者,皆著眼於當下。
諸多梁將都認為李存勖新君繼位,必不會來救,從而不派斥候探查州境。
李存勖趁此良機,率軍奔襲,一舉大敗梁軍。
今上黨為孤城,宋軍恰似那時梁軍,我軍則宛若昔日晉軍,有何憂矣!”
聽完這一實例後,盧讚認真的道:
“將軍放心,我會將你所言如實上奏給陛下。
陛下會支持將軍的。”
得到盧讚的保證後,劉繼業才鬆了口氣。
他之所以要將一切都講清楚,為的就是讓遠在太原城內的劉鈞放心。
劉繼業相信隻要劉鈞不掣肘,他一定能為大漢拿下五州。
當盧讚起身前去草擬奏本時,劉繼業眯了眯眼睛。
為了北漢,方才講述中他故意沒說明一點。
謀一域者,在他的迷惑下是很容易中計。
可若是遇上謀全局者,那可就不一定了。
之所以不點明這一點,是謀全局者靠的是天賦,而這天賦太過難得。
不能因一小小可能,而耽誤了國家大事!
...
在趙德秀的命令下,田重進廣派斥候,前往潞州與北漢的邊境查探。
而當精於探查的斥候,深入北漢國境數十裏後,他們終於發現了一些端倪。
宋軍斥候站在遠處的山上,望著石柱山下隱於密林間的漢軍軍營,眼神中都流露出了凝重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