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你們這是在自毀長城

字數:4655   加入書籤

A+A-


    若說盧讚聽完劉繼恩所言是擔憂的話,那劉繼業則是一臉震驚了。
    劉繼業自問對大漢忠心耿耿,緣何會突然落上一個“叛國”罪名?
    要不是前來傳旨的是劉繼恩,劉繼業勢必要懷疑聖旨是否是偽造的。
    震驚的同時,劉繼業想起了近來在營中的些許險惡流言。
    在先前劉繼業就意識到,趙德秀在使離間計。
    然那時劉繼業並未太過擔心,原因在於五代中哪位將領出征不被主上所疑的?
    劉鈞性格優柔,前線的些許揣度並不會致使他下定決心臨陣換將。
    除非是朝中有變!
    認知到這一點後,劉繼業勉強先安定住情緒,抬頭看向劉繼恩言道:
    “臣自始至終對陛下從未有二心,朝中有人在陷害臣,臣自請上書申辯。”
    劉繼業出身將門世家,政治敏感度是有的。
    可惜的是,劉繼業並未認識到事情的本質。
    劉繼業的話讓劉繼恩冷笑起來:
    “有人陷害?
    太原滿城風雨,皆是對你的彈劾。
    數位臣公所為,有可能是陷害,當下是滿朝文武皆異口同聲。
    難不成我大漢獨你一人是忠臣不成?”
    北漢建立的基礎,是得到了河東利益集團的擁護,而劉繼業出身麟州,是劉旻留下用來製衡河東本土勢力的關鍵人物。
    這便是河東本土勢力,在聽聞劉繼業有可能反叛後,會那麽急切想罷免他的原因。
    也許在劉鈞心中,他並不想貿然撤換劉繼業。
    然當劉鈞不能再守護河東的利益時,劉旻不是沒有其他子嗣在世!
    劉繼恩的話讓劉繼業呆立當場。
    劉繼業從未想過,不知不覺間他竟已麵臨著千夫所指的境地。
    一種悲愴的情緒,出現在劉繼業心中。
    趁劉繼業悲愴之際,劉繼恩示意左右上前拿下劉繼業。
    察覺到劉繼恩的意圖後,劉繼業的眾多親衛下意識抽出長刀護衛在他身前。
    這一應激的保護行為,如一縷火苗般,瞬間點燃了場間本就壓抑的氣氛。
    劉繼業的親衛們一抽刀,原本環繞在他身邊的諸多將率亦快速做出了反應。
    大多將率都選擇站在劉繼恩一邊,拔出腰間刀刃對向劉繼業。
    在劉繼恩魯莽的行為下,片刻後場中分為涇渭分明的兩派,氣氛漸漸變得劍拔弩張起來。
    見劉繼業的“反跡”再不隱藏,劉繼恩又氣又懼。
    “枉我昔日以兄長敬你,你竟對我拔刀相向?”
    在劉繼恩指責劉繼業時,盧讚意識到事態可能要失控,他連忙勸阻劉繼業道:
    “朝野上下非議洶洶,陛下為安定社稷計,方才暫時解去將軍兵權。
    待我軍回到太原,將軍若覺得冤枉,大可當麵向陛下申辯。
    一切還有回轉餘地,將軍不要一時衝動,犯下大錯。”
    盧讚的話語中,充滿了安撫的意味。
    盧讚是懷疑劉繼業,但他並不想在軍中鬧出火並之事。
    劉繼恩與盧讚的話,讓劉繼業想起劉旻在世時對他的無比信任。
    往日恩情曆曆在目,然一對比當下劉繼恩臉上那濃鬱的質疑之色,劉繼業心中悲愴的情緒就愈發濃厚。
    悲愴之餘,劉繼業黯然下令道:
    “全部放下兵器。”
    這一聲命令,是劉繼業對他的親衛及支持他的將率下達的。
    聽到劉繼業的命令,擋在他身前的人都表示不解。
    “將軍...”
    未等這名將率多說什麽,劉繼業再次下令道:
    “敵人就在壺關!”
    到了這一步,劉繼業豈能不知朝中之變,有可能是趙德秀的手筆?
    而以趙德秀的機敏,一旦漢軍發生內訌,他不可能會錯失這絕佳時機。
    況且劉繼業也知道,兩萬漢軍大多是河東子弟兵,當代表河東本土勢力意誌的聖旨到達後,他們是不會支持自己的。
    貿然火拚,人數壓製下自身唯有死路一條。
    還不如像盧讚所說的那般,聽從聖旨交出兵權,等回到太原申辯一番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若無明確罪證在手,河東本土勢力再猖獗,亦不敢直接殺害有功之將。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劉繼業做出了維護大局的舉動。
    在劉繼業的嚴令下,守衛他的人無奈地放下了手中兵器。
    見到這一幕後,盧讚深深鬆了一口氣。
    而劉繼恩則是激動不已,原本躲在眾人身後的他重新上前,指揮著左右去解下劉繼業的盔甲兵器。
    當然經過剛才一幕,劉繼恩心中有了幾分顧忌,用繩索綁縛一事,他是不打算再做了。
    在劉繼恩的人來到身前後,劉繼業用嚴厲的眼神逼退了他們。
    “我自己會解!”
    說完這句話後,劉繼業率先摘下頭盔。
    當解下頭盔後,劉繼業望著對麵的諸多“誤國之人”,他實在忍不住心中的憤慨與擔憂。
    劉繼業重重將頭盔擲於地上:
    “長城既毀,我軍何安!”
    ...
    漢軍營中的劇變,趙德秀目前還不知曉。
    這幾日壺關城內,發生了一件事。
    前幾日趙匡胤派了一名使者前來,將一封親筆書信交至他手中。
    趙匡胤之所以會突然派使者前來,緣由在於他得知了兩萬漢軍屯兵壺關城外的事。
    自趙德秀出征後,趙匡胤明麵上對他的關心很少,實際上趙匡胤是很稀罕他的。
    密信中的內容不長,然有一半的內容都是趙匡胤在告誡趙德秀不要大意。
    至於另一半內容,趙匡胤則是向趙德秀闡述起了他對一人的看法。
    那人正是此番趙匡胤派來的使者——曹彬。
    趙匡胤的用意,趙德秀豈能不知?
    在先前趙德秀再次匯報軍情時,曾隱晦地表明出手中無人可用。
    田重進忠直,呼延讚驍勇,雖各有長處,卻不是能一同商議軍機的人。
    沒想到那封書信寄出去還未多久,趙匡胤就送來了他的回應。
    其實不用趙匡胤多加介紹,趙德秀在後世是聽過曹彬的名聲的。
    初見曹彬時,趙德秀的第一印象是他有些木訥。
    曹彬對自身的態度相當恭敬,幾次與他對座時,曹彬都目不轉睛,態度莊重。
    這一表現,要不是知道曹彬是宋初四名將之一,趙德秀都得以為他是“田重進第二”。
    直到今日對弈時,曹彬不經意說出的一番話:
    “棋道如兵道,堅城在側,不如擊援。
    援兵一破,堅城自下。”
    一聽曹彬這見解,趙德秀愈發喜歡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