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滅佛!

字數:3997   加入書籤

A+A-


    “這個人你覺得可靠是嗎?”
    李萬年和熱逋缽督沒有什麽交流,隻是知道這人的領兵打仗的能力還可以。
    “六穀部當年的核心就是吐蕃人奴役的農奴兵,後來趁著高原地區王庭不穩,就脫離了王庭,他算是農奴兵的第三代首領了,本事肯定是不小的,而且比較適應高原的生活,也通那邊的語言!”
    “原來如此,那讓他來見我!”
    李萬年確實覺得這人的實力不錯,主要是擔心忠心的問題,不過考慮到這位的出身,其實和高原貴族是天生的敵人,他絕對不會投靠貴族的!
    “殿下稍等,臣讓人帶他過來!”
    ......
    不一會,熱逋缽督來到了李萬年的跟前,這次看到熱逋缽督,感覺氣息沉穩了很多,內斂了很多,畢竟不再是王了,而是階下囚,但曹議金也沒虐待這位,隻是監視居住,並未關進大牢!
    “罪臣熱逋缽督參見殿下!殿下千歲!”
    熱逋缽督再次看到夔王李萬年,隻覺得這男人又變了,變得不一樣了,似乎更加有威嚴,白天的時候就聽聞夔王收複了西域,現在隻差北庭地區了,當他認為這對於大唐以及夔王來說不是問題。
    “起來吧!賜座!”
    “謝殿下!”
    熱逋缽督有些意外,沒想到自己還有座位。
    “熱逋缽督,你想在大唐任職嗎??”
    “臣,願意!”
    熱逋缽督此時覺得,隻要回到正常生活就足夠的好了,被監視的感覺真不好受。
    “吐蕃高原如今雖然四分五裂,但這些部落各自為政,不與朝廷往來,是一個威脅,我需要你組建一支萬人規模的騎兵,去征討各大部落,讓這些部落臣服大唐!”
    “殿下,臣願意甘當前鋒,為大唐建功立業!”
    “前鋒不至於,你要做的話,至少也是吐蕃道的行軍總管,總理征討吐蕃的一切事宜!”
    李萬年說完,熱逋缽督心情不能平靜:“殿下,何時可以出發?”
    “出發的事情不急於這幾天,我想問問你關於吐蕃當時分裂的內幕,你知道多少?”
    李萬年對這個很感興趣,當時牧羊人說了有異世界的人參與其中,但這是牧羊人的視角,在其他人眼中,同一件事,可能是另一種看法。
    “這件事,臣其實不算是親曆者,但是上一任首領是親曆者,隻是當時的他也不算高層,但聽他說六穀部的誕生其實是八十年前,吐蕃讚普朗達瑪被刺殺,空懸王位爭奪引發內戰,地方勢力自立。同時,奴隸平民發動大規模起義,比如溫末起義,後期溫末起義分為兩支,一支被當時的劍南節度使高駢招募,駐守大渡河流域。
    我們這六穀部就是來自這次的溫末起義另一支,在隴右、河西地區陷入混亂之後,在這裏駐紮與平民則開始掌控涼州以及周邊的城鎮以及牧場,直到殿下的到來!”
    “讚普為何被刺殺?”
    李萬年知道讚普就是吐蕃國王,但是被刺殺很難的,要知道這樣的國王身邊高手無數,想殺國王太難了!
    “滅佛,讚普不喜歡佛教,所以就開始滅佛!”
    “滅佛?哪一年的事情?”
    李萬年不得不想到一個點,那就是唐武宗也做了滅佛行為,而且也是八十年前!
    “按照大唐的時間算的話,應該是會昌三年!”
    熱逋缽督說完,李萬年敏感的覺察到這個地方的不同尋常,因為唐武宗也就是同一年開始的滅佛運動。
    雖然一個滅的是漢傳佛教,一個是藏傳佛教,但兩者都是佛教,最基本的教義是相同的。
    如果說是巧合,他不相信,宣宗是他的爺爺,武宗是爺爺的叔叔,兩個地方同時這麽做必然不是巧合!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李萬年說的事情,不管是曹議金以及熱逋缽督都明白,因為同時期的大唐也在滅佛!
    “確實很相似!”
    熱逋缽督也很認同李萬年說的這句話。
    “何人刺殺的讚普?”
    “當時讚普的滅佛政策激起了佛教僧人的憤怒和反抗。其中一位名叫拉隆·貝吉多傑的僧人,在深山修行時受到空行母的示夢,得知朗達瑪的滅佛罪行後,決定刺殺朗達瑪以保衛佛法!”
    “空行母?”
    李萬年對藏傳佛教不是很了解,不知道這是個什麽佛,但肯定是地位比較高的佛。
    “是佛教的佛!”
    “這事有人相信嗎?”
    “當時信的人挺多的!”
    “嗬嗬,這個貝吉多傑如何完成的刺殺?”
    李萬年覺得其中肯定是有人幫助的,一般人完成不了。
    “聽上一任溫末首領說,刺殺行動開始時,拉隆·貝吉多傑事先在白衣外罩上黑袍,將馬匹染黑!
    他趁讚普閱讀《甥舅聯盟碑》文字時,且舞且行,低首三次為禮,至第三禮時一箭射死了讚普!隨後騎馬逃離現場!他經過溪流時將馬身所塗黑色洗去,以逃避追捕!”
    “等等,你說的甥舅聯盟碑是什麽?”
    李萬年聽到這個敘述就很感興趣,因為讚普為何要興師動眾的去閱讀這塊碑文上麵的文字,肯定是有道理的!
    但是熱逋缽督有些疑惑,因為他不是很了解
    “殿下這件事我清楚一些!”
    曹議金如此說道。
    “曹大人說說看!”
    “殿下, 大唐與吐蕃自大唐建國以來交往頻繁,既有通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形成的姻親關係,也因邊界爭端長期存在軍事衝突。
    一百多年之後,雙方均麵臨內部危機,比如我們的藩鎮割據,農民起義,吐蕃同樣麵臨部落割據,農奴起義的事情,雙方為集中精力應對各自問題,決定停止戰爭、建立和平,就有了會盟!
    首次會盟在唐穆宗長慶元年,吐蕃讚普赤祖德讚派使團至長安請求會盟,穆宗皇帝同意後,雙方在長安西郊舉行盟誓儀式。
    一年之後二次會盟,大唐派大理卿劉元鼎為專使赴吐蕃邏些(今拉薩),與吐蕃大相缽闡布舉行第二次盟誓。
    又過一年立碑紀念,雙方分別在長安和拉薩吐蕃邏些刻石立碑,吐蕃邏些所立即為甥舅聯盟碑,以漢藏雙語記載盟約內容,主要就是劃定邊界,規定使節往來製度!
    至於碑文中吐蕃讚普自稱“甥”,稱唐朝皇帝為“舅”,這一稱謂源於鬆讚幹布與唐太宗的“翁婿”關係,自金城公主入藏後成為雙方正式文書中的固定定位。
    因此,該碑被稱為“甥舅聯盟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