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殖民!種植園模式!

字數:3270   加入書籤

A+A-


    占城議事廳內,朱高熾指尖輕叩桌案上的呂宋地形圖,指腹摩挲著標注“平原”的區域,目光銳利如炬。
    他抬眼對身旁待命的文書隨從吩咐:“即刻擬一份告示,八百裏加急發往大明各州府的士紳商賈——呂宋境內有連片平原沃土,皆為無主之地,可按畝租售。凡願攜資前往開墾者,朝廷給予三年賦稅全免的優惠;若開辦規模化種植園,南洋水師可提供專屬海運通道,不僅優先安排貨船運輸產出,還減免三成海運費用,確保貨物能快速運往大明各地銷售,暢通無阻。”
    朱雄英正低頭翻看南洋水師的月度巡邏記錄,聽到這話猛地抬頭,手中的冊子“啪”地放在桌案上,快步湊到地圖前:“高熾,你這是打算引著國內的士紳商賈去呂宋拓荒?這主意倒是新鮮。”
    “正是。”朱高熾手指點在地圖上呂宋中部的廣闊平原,語氣篤定,“你看這片區域,地處熱帶,全年高溫多雨,氣候濕熱宜人,土壤是淤積的河流沃土,肥力遠超中原。水稻種在這裏,一年能收三熟,畝產比大明內地高兩成;甘蔗更是天生適合在此生長,莖稈粗壯糖分足,用來提煉咱們的雪糖,出糖率能提高三成,原料成本直接降下來。之前王叔在呂宋就愁土著不願耕種,這麽好的田地都荒著,多可惜?咱們正好借士紳商賈的手,把這些閑置土地盤活。”
    他側身拿起案上的一份呂宋物產清單,遞給朱雄英:“你再看,除了水稻和甘蔗,呂宋的土壤還適合種橡膠、胡椒這些南洋特產。橡膠能用來做船用密封墊、車馬輪胎,是水師和工坊急需的物資;胡椒更是通商的緊俏貨,在大明和西方都能賣上高價!讓商賈們根據市場需求選種作物,比咱們強行規劃要靈活得多。”
    頓了頓,朱高熾繼續分析:“這些士紳商賈手裏握著大量資本,又精於算計經營,比官府直接開墾效率高得多。他們去呂宋開辦種植園,種水稻能解決蜀王藩地的糧食自給問題,不用再從大明調運糧草;種甘蔗、橡膠能補充朝廷工坊的原料供應,尤其是雪糖,現在南洋和大明都供不應求,原料充足了,咱們就能擴大生產,賺更多利潤;產出的作物通過海運銷往大明,既能讓商賈們賺得盆滿缽滿,又能充實朝廷的物資儲備,降低物價,還能帶動呂宋當地的碼頭建設、搬運、餐飲等行業發展,讓漢人移民和土著都能找到生計,一舉三得。”
    “而且,”朱高熾補充道,“商賈們為了保障自身利益,肯定會主動配合蜀王治理當地,甚至會出錢出人協助維護治安,這也能減輕蜀王叔的治理壓力。他們帶著漢人佃戶過去,還能傳播大明的耕種技術和文化,讓呂宋的漢人人口逐漸增多,慢慢鞏固咱們在呂宋的根基,比單純派軍隊駐守要穩妥得多。”
    朱雄英聞言,忍不住嘖嘖稱奇:“你這主意倒是精妙。以我對那些士紳商賈的了解,別說有三年免稅優惠,就算沒有,聽到‘大片土地可租售’‘一年多熟高產’,也定會望風而動!他們素來逐利,這種穩賺不賠的買賣,哪裏還坐得住?怕是不出半月,就有大批人趕著去呂宋搶地了。”
    話鋒一轉,他又皺起眉頭:“可我有一事不解——呂宋哪裏來的大片無主荒地?之前王叔說過,那些平原土地,大多被土著部落占據著,雖說他們不耕種,可也算是他們的地盤,咱們直接拿出來租售,怕是不妥。”
    朱高熾聞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抬眼看向朱雄英,語氣帶著幾分果決:“以前是他們的,現在可就不一樣了。”
    見朱雄英麵露疑惑,他解釋道:“那些土著占據著肥沃土地,卻任其荒蕪,既不耕種也不開發,純屬浪費。咱們並非要強搶,而是要‘以理取之’。朝廷可派人去土著部落交涉,告訴他們,若他們願意耕種,便劃定土地歸其所有,朝廷還會提供種子農具;若他們不願耕種,便將土地租給大明商賈,商賈每年給他們一定的糧食或錢財作為補償。”
    “若是他們不同意呢?”朱雄英追問,指尖無意識摩挲著桌案邊緣,眼中帶著對土著部落抵觸的擔憂。
    “不同意?”朱高熾抬眼,眼中閃過一絲不容置疑的銳利,語氣卻依舊沉穩,“呂宋如今是大明冊封的藩地,蜀王朱椿是朝廷欽點的藩王,按大明律例,當地的土地規劃、民生治理之權,本就歸藩王統轄,這是朝廷賦予的權責,並非強取豪奪。”
    他頓了頓,指尖在呂宋地形圖的部落標注上輕點:“咱們從始至終都沒想過趕盡殺絕,隻是不願見肥沃土地白白荒蕪。真有部落蠻不講理,執意阻撓商賈開墾,甚至尋釁滋事,那也不必客氣——南洋水師可即刻派兵駐守呂宋各交通要道,一方麵保障前往拓荒的漢人和商賈安全,另一方麵,直接切斷這些部落與外界的貿易往來。”
    “他們平日裏吃的鹽、用的鐵製農具、穿的棉布,還有咱們的雪糖,哪一樣不是從大明商賈手裏換來的?”朱高熾語氣帶著幾分篤定,“沒了大明的鹽,他們隻能吃苦澀的海鹽;沒了鐵器,打獵、耕作都成問題;沒了棉布和雪糖,日子隻會過得愈發粗陋。斷了這些物資供應,用不了多久,他們自然會明白,阻撓開墾對自己沒有半點好處,反而會讓生活一落千丈。”
    話鋒一轉,他眼中的銳利漸漸消散,語氣也緩和下來:“不過,這終究是下策,說到底,還是以安撫引導為主。那些土著之所以不願耕種,根源在於他們從未嚐到過農耕的甜頭——南洋氣候濕熱,野果、魚蝦隨手可得,他們習慣了‘靠天吃飯’,覺得耕種費時費力,不如隨手采摘來得輕鬆,自然沒動力去開荒種地。”
    “等商賈的種植園建起來就不一樣了。”朱高熾繼續道,“漢人農戶種出的水稻顆粒飽滿,一年三熟的收成堆成小山;甘蔗熬出的雪糖雪白純正,能換得滿滿一箱白銀。土著們看在眼裏,自然會明白‘耕種能致富’。到時候,咱們讓商賈給參與勞作的土著支付工錢,或是用糧食、布匹作為補償,讓他們實實在在拿到好處,感受到‘好好幹活就能過好日子’,久而久之,他們就會主動放下抵觸,甚至跟著漢人學耕種。”
    “退一步說,就算有少數部落固執抗拒,也掀不起什麽風浪。”他看向朱雄英,語氣帶著十足的把握,“大部分土著部落的首領,更看重部落族人的生計。隻要咱們讓他們看到,跟著大明走能吃飽穿暖,能用上便利的鐵器、甜美的雪糖,他們就會主動站到咱們這邊。少數抗拒的部落,既得不到外界支援,又失去了物資供應,要麽主動妥協,要麽隻能遷往偏遠貧瘠之地,根本影響不了呂宋整體的開墾大局。畢竟,對任何人來說,過上安穩富足的日子,才是最實在的需求。”
    朱雄英聽著,漸漸明白了朱高熾的心思:“你這是借著士紳商賈的手,既開發了呂宋的土地,又間接掌控了土著部落,比單純用武力征服要高明得多。”
    “武力隻能征服一時,以利引導才能長久。”朱高熾點頭,“士紳商賈為了賺錢,會主動想辦法和土著打交道,甚至雇傭他們幹活;土著為了獲得好處,會逐漸接受大明的耕種方式和生活習慣。久而久之,呂宋的漢人越來越多,土著也融入大明的體係,這片土地才算真正成為大明的一部分。”
    不出朱雄英所料,告示發往大明後,各地士紳商賈果然沸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