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拖家帶口!商賈蜂擁而至!

字數:4433   加入書籤

A+A-


    江南蘇州府的沈府,往日裏雖不算頂級豪門,卻也家境殷實,可如今庭院裏卻堆滿了待售的家具、字畫,一派蕭條景象。
    家主沈文彥站在廊下,望著祖宅的匾額,眼中閃過一絲不舍,卻很快被決絕取代——三天前,他從州府告示上得知呂宋有大片沃土可租可售,還有三年免稅、水師護航的優惠,便立刻下定決心:變賣家產,帶著族人前往呂宋拓荒。
    沈文彥本是江南小有名氣的絲綢商,可去年一場洪水衝毀了他的絲綢作坊,家道中落,如今早已沒了往日的風光。
    這些日子,他看著昔日同行借著南洋貿易要麽擴大生意,要麽投資工坊,心中焦急卻無力回天,直到看到那份前往呂宋的告示,才重新燃起了希望。
    “爹,最後一批瓷器也打包好了,買家下午就來取。”兒子沈明遠跑過來,臉上滿是對未來的憧憬,“咱們真能在呂宋種出一年三熟的莊稼?”
    “不僅能,還能高產!”沈文彥拍了拍兒子的肩膀,語氣篤定,“告示上寫得明明白白,呂宋土地肥沃,降雨充足,光熱充沛,水稻一年三熟,兩年能收七熟,甘蔗更是高產優質。咱們去了,一半種甘蔗,一半種水稻,甘蔗提煉成糖能賣大價錢,水稻能養活族人和工人,多餘的還能銷往大明,這買賣穩賺不賠!”
    短短十天,沈文彥便將祖宅、田產、店鋪盡數變賣,湊了足足五萬兩白銀。
    他召集族中老少,還有二十多戶願意追隨他的佃戶,一共一百多號人,雇了三艘海船,帶著種子、農具和生活用品,浩浩蕩蕩地駛向呂宋。
    海上航行半月,當呂宋的海岸線出現在視野中時,船上的族人都沸騰了。
    沈文彥站在甲板上,望著遠處鬱鬱蔥蔥的平原,心中滿是激動——這就是他的新希望之地。
    船隻抵達呂宋港口時,碼頭上早已擠滿了來自大明各地的商賈隊伍,有山西票號的夥計正在記錄土地信息,有中原地主帶著佃戶打聽耕種技巧,還有像他一樣的江南商賈,正圍著蜀王府的官員詢問土地價格。
    “沒想到這麽多人來搶地!”沈明遠有些擔憂,“咱們會不會搶不到好地?”
    “放心,呂宋的平原大得很!”沈文彥笑著說,“咱們先去拜見蜀王殿下,隻要誠意夠,肯定能拿到好地。”
    次日,沈文彥帶著厚禮前往蜀王府拜見朱椿。
    朱椿見他帶著族人遠道而來,又詳細說明了自己的耕種計劃,十分滿意,當即讓人帶著他去考察土地。
    沈文彥跟著官員來到呂宋中部的平原,腳下的土壤濕潤肥沃,一踩一個腳印,遠處的河流蜿蜒而過,灌溉十分便利。
    “沈掌櫃,這片地有兩百畝,靠近河流,不管種水稻還是甘蔗都合適,你看如何?”官員指著眼前的土地問道。
    沈文彥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放在鼻尖聞了聞,眼中滿是驚喜:“好地!真是塊好地!就它了!”
    他當即與蜀王府簽訂契約,以每畝五十兩白銀的價格買下了這片土地,又花了一萬兩白銀雇傭當地土著和漢人佃戶,開始搭建房屋、開墾土地。
    開工那日,沈文彥帶著族人在田埂上祭拜土地神,祈求風調雨順。
    他將土地一分為二,東邊種水稻,西邊種甘蔗。
    漢人農戶教土著耕地、耙田,沈文彥則親自指導大家播種——水稻種子是他特意從江南帶來的優質稻種,浸種催芽後播撒在秧田;甘蔗苗則是從當地漢人農戶手中購買的,每一株都粗壯挺拔。
    呂宋的氣候果然沒有讓人失望,播種後沒過多久,秧苗便綠油油地長了出來,甘蔗苗也冒出了新芽。
    沈文彥每天都泡在田裏,觀察作物生長情況,指導族人灌溉、施肥。
    土著們起初還不太習慣耕種,可看到沈文彥和族人每天辛勤勞作,又聽說秋收後能拿到糧食和工錢,也漸漸主動起來,跟著漢人學習插秧、除草。
    三個多月後,第一批水稻成熟了。
    金黃的稻穗壓彎了稻稈,隨風搖曳,像一片金色的海洋。
    沈文彥組織族人和土著一起收割,鐮刀揮舞間,稻穗不斷被割下,脫粒、晾曬,最後裝袋入庫。
    經統計,這一季水稻畝產達到了六百斤,遠超江南的產量。“太好了!太好了!”沈文彥捧著飽滿的稻穀,激動得熱淚盈眶,“咱們有救了!”
    族人也都欣喜若狂,沈明遠拿著一碗剛煮好的米飯,大口吃著:“爹,這米飯真香!比江南的米飯還好吃!”
    土著們也圍著裝滿稻穀的袋子,臉上露出了笑容——他們從未見過這麽多糧食,也從未吃過這麽香甜的米飯。
    沈文彥按照之前的約定,給每個參與勞作的土著發放了糧食和銀兩,土著們拿著糧食和銀兩,紛紛向沈文彥道謝,對耕種也更有熱情了。
    又過了兩個月,甘蔗也成熟了。
    沈文彥雇傭了工匠,搭建了簡易的製糖作坊,將收割下來的甘蔗榨汁、熬煮、提純,製成了雪白的雪糖。
    當第一批雪糖製作完成時,沈文彥拿著一塊雪糖嚐了嚐,甜度純正,口感細膩,比江南的糖品質好太多。
    “這雪糖在大明肯定能賣個好價錢!”他立刻讓人聯係水師的商船,將雪糖運往大明銷售。
    果然,雪糖運到大明後,很快就被搶購一空,價格比江南的糖高出了三成。
    沈文彥用賣糖賺來的錢,又購買了更多的土地和農具,擴大了種植規模,還雇傭了更多的土著和漢人佃戶。
    隨著種植園的不斷發展,沈文彥的日子漸漸好了起來,不僅還清了之前的債務,還在呂宋建起了新的宅院,族人也都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像沈文彥這樣的商賈還有很多。
    來自山西的票號東家王承業,在呂宋購買了三百畝土地,全部種上了甘蔗,還投資建設了大型製糖作坊,將雪糖銷往南洋各國;中原地主李存義,帶著兩百多戶佃戶來到呂宋,種了五百畝水稻,不僅滿足了自己的糧食需求,還將多餘的糧食賣給水師和其他種植園;江南的茶葉商趙文斌,在呂宋的山地種上了茶葉,製作出的茶葉帶著獨特的南洋風味,深受大明和南洋商賈的喜愛。
    短短半年時間,呂宋的平原上便建起了上百座種植園,稻田、甘蔗林、茶園、橡膠園遍布各地。
    漢人商賈帶著資本和技術來到這裏,土著們則提供勞動力,雙方相互合作,共同開發這片肥沃的土地。
    每到收獲季節,呂宋的港口便熱鬧非凡,水師的商船往來穿梭,將大米、雪糖、茶葉、橡膠等物資運往大明和南洋各地,又將大明的絲綢、瓷器、鐵器等運往呂宋,形成了繁榮的貿易循環。
    蜀王朱椿看著呂宋日益繁榮的景象,心中滿是欣慰。
    他特意派人給朱高熾和朱雄英送來書信,信中詳細描述了呂宋的拓荒盛況,還提到了沈文彥等商賈的故事,稱讚他們的計策高明。
    “這些商賈真是幫了大忙!”朱椿對身邊的官員說,“若不是他們帶著資本和技術前來,呂宋的土地也不會這麽快被開發出來,土著們也不會這麽快接受耕種。”
    此時的占城,朱高熾和朱雄英正拿著朱椿送來的書信,臉上滿是笑容。“你看沈文彥這個例子,多好!”
    朱高熾笑著說,“商賈逐利,卻也帶動了呂宋的發展,既解決了土地荒蕪的問題,又讓土著歸附,還充實了朝廷的物資,這就是以商促墾的好處。”
    朱雄英點頭讚同:“以前總覺得開拓海外要靠武力,現在才明白,以利引導才是長久之策。這些商賈為了賺錢,會主動想辦法解決各種問題,比官府直接幹預要高效得多。等呂宋的種植園模式成熟了,咱們再推廣到爪哇、蘇門答臘等地,整個南洋都會變成大明的糧倉和工坊。”
    夕陽西下,餘暉灑在占城的港口上,水師的戰船正緩緩駛離港口,前往呂宋運輸物資。
    朱高熾和朱雄英站在岸邊,望著遠方的大海,心中滿是憧憬——呂宋的拓荒隻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有更廣闊的土地等著他們去開發,還有更繁榮的貿易等著他們去開拓。
    隻要堅持以民為本、以利為導,大明的旗幟必將在南洋的每一片土地上飄揚,大明的文明也必將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