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憤怒!暹羅國主的怒火!

字數:3591   加入書籤

A+A-


    半年時光在南洋的季風中悄然流逝,種植園模式如雨後春筍般在南洋各地紮根結果。
    呂宋的稻田與甘蔗林連成一片,滿剌加國的橡膠園裏工人往來穿梭,滿者伯夷國的番薯地鬱鬱蔥蔥——大明與這些國家達成的合**議,讓整片南洋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按照協議,大明商賈承包當地大片土地開設種植園,聘用土著百姓為工人,種植蔗糖、水稻、土豆、番薯等作物。
    大明水師負責維護港口與商路安全,將產出的作物運往大明本土與海外藩地,再將大明的絲綢、瓷器、鐵器、雪糖等運抵南洋。
    南洋諸國則通過土地租金、關稅分成獲得高額利益,百姓既能在種植園務工賺錢,又能買到物美價廉的大明商品,真正實現了多方共贏。
    在滿剌加國的港口,國王親自迎接大明商船的場景已成常態。
    每當裝滿橡膠與香料的商船靠岸,國王便會帶著大臣上前,與大明商賈商議後續合作。
    “多虧了大明的種植園,我國今年的收入比往年翻了三倍!”國王握著商賈的手,笑得合不攏嘴,“明年我還要再劃出三百畝土地,邀請更多大明商賈前來開墾。”
    真臘國的百姓更是對大明感恩戴德,以往他們每年要向暹羅繳納大量黃金與香料作為貢品,生活苦不堪言。
    如今投靠大明後,不僅不用再向暹羅上貢,還能在種植園裏賺取工錢,不少百姓都蓋起了新屋,過上了吃飽穿暖的日子。
    “大明是我們的恩人!”真臘百姓常常這樣說道,每當大明官員經過,都會熱情地送上水果與香料。
    然而,就在這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中,一道不和諧的聲音卻驟然響起——來自南洋霸主暹羅國。
    暹羅國主拉瑪鐵菩提二世,是一位野心勃勃且性格驕橫的君主。
    暹羅經過幾代君主的苦心經營,國力日漸強盛,成為了南洋地區當之無愧的霸主。
    周邊的滿剌加、真臘等小國,都被迫向暹羅稱臣納貢,每年要繳納大量的黃金、香料、象牙等貢品,暹羅也因此積累了巨額財富。
    可自從大明強勢征服安南、占城,並在兩地設立布政司,派駐官員與軍隊駐守,將其打造成南下南洋的穩固跳板後,暹羅在南洋的霸主地位便瞬間變得岌岌可危。
    大明不僅在安南、占城修建深水良港,開通直達馬六甲的商路,還以“互利合作”為引,向南洋各國拋出橄欖枝——凡與大明合作的國家,可獲得大明的農具、種子支援,其特產通過大明水師商船銷往各地,還能免除向大明繳納高額貢品,隻需按比例繳納貿易關稅即可。
    這般條件,對長期受暹羅壓榨的小國而言,無異於絕境逢生。
    滿剌加國率先響應,不僅立刻停止向暹羅繳納每年千兩黃金與萬斤香料的貢品,還主動將港口租借給大明水師作為補給站,與大明簽訂絲綢、橡膠貿易協議,短短半年便賺得盆滿缽滿。
    真臘國緊隨其後,撕毀與暹羅的貢賦盟約,轉而從大明引進番薯、土豆種子,在大明農人的指導下開墾荒地,糧食產量翻倍,百姓再也不用為湊齊給暹羅的貢品而忍饑挨餓。
    其他如蘇門答臘、爪哇等小國見狀,也紛紛效仿,停止向暹羅上貢,爭相與大明達成合**議,昔日圍繞暹羅的朝貢體係,短短一年便土崩瓦解。
    看著原本屬於自己的“貢品”變成了大明的“貿易商品”,看著原本對自己俯首帖耳的小國如今對大明趨之若鶩,拉瑪鐵菩提二世心中的怒火與焦慮日益加劇。
    這一日,暹羅國舉行盛大的朝會,拉瑪鐵菩提二世坐在王座上,看著下方的大臣,語氣冰冷地說道:“大明如今在南洋大肆開設種植園,名為合作,實則是在攫取諸國資源!滿剌加、真臘那些小國,被大明的小恩小惠蒙蔽了雙眼,竟然忘了誰才是南洋真正的主人!”
    大臣們紛紛附和:“國主英明!大明此舉分明是想吞並南洋,咱們絕不能坐視不管!”
    拉瑪鐵菩提二世站起身,走到殿外,望著遠方的大海,眼中閃過一絲狠厲:“傳我旨意,昭告南洋各國,讓他們睜開眼睛好好看看!大明用一些廉價的商品,換走了他們的土地與資源,等他們的土地被種完,資源被耗盡,大明就會露出獠牙,將他們徹底吞並!到時候,他們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
    很快,暹羅國的昭告傳遍了整個南洋。
    拉瑪鐵菩提二世在昭告中公開發表言論,指責大明“以合作之名,行掠奪之實”,稱大明是“南洋的掠奪者”,呼籲南洋各國“聯合起來,抵製大明的侵略”。
    消息一出,天下嘩然。
    南洋各國的君主與百姓都陷入了爭論之中:有人認為暹羅國主說得有道理,擔心大明會吞並自己的國家;有人則反駁說,大明帶來了繁榮與穩定,比暹羅的壓榨要好得多;還有人持觀望態度,想看看大明會如何回應。
    滿剌加國的國王收到昭告後,立刻召集大臣商議。
    “暹羅國主這是在挑撥離間!”一位大臣憤怒地說道,“咱們投靠大明後,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國庫也越來越充實,這難道是掠奪嗎?”
    另一位大臣則憂心忡忡地說:“可暹羅畢竟是南洋霸主,若是他們聯合其他國家對付咱們,咱們該怎麽辦?”
    國王沉思片刻,說道:“立刻派人前往占城,向大將軍王與皇太孫殿下稟報此事,看看他們如何應對。”
    滿者伯夷國的王宮議事廳內,大臣們分成兩派激烈爭辯:主戰派拍案怒斥暹羅挑撥,稱“大明商船帶來的關稅,比往年給暹羅的貢品多三倍,百姓在種植園掙的工錢,夠買三年口糧,這是掠奪嗎?”;保守派則憂心忡忡,“大明實力太強,今日合作,明日若翻臉,咱們如何抵擋?”國王坐在王座上,看著群臣爭論,手指不停摩挲著腰間大明賞賜的玉佩,遲遲無法表態。
    真臘國的百姓也分成了兩派,集市上百姓們圍在一起議論紛紛。
    剛從大明種植園領了工錢的農戶,舉著沉甸甸的銀子反駁:“暹羅每年逼咱們交半倉糧食當貢品,大明不僅給工錢,還教咱們種番薯,現在頓頓能吃飽,這是壓榨?”
    可也有老人皺著眉歎氣:“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大明再好也是外人,萬一哪天走了,暹羅報複咱們怎麽辦?”
    爪哇島上的商賈們更是焦慮不安,他們一邊忙著將橡膠、香料裝上大明商船,一邊派人打探大明的動向。
    有人說“趕緊把貨物運走,萬一兩國開戰就麻煩了”,也有人說“大明不會輕易動手,畢竟貿易對他們也有利”,還有人幹脆暫停了生意,等著看大明如何回應這場風波。
    整個南洋,從王宮到市井,從商賈到農戶,都被這場爭論裹挾,人人心中都打著算盤,既盼著繼續享受與大明合作的紅利,又擔心卷入大國紛爭,一時間人心浮動,難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