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炮灰部隊,倭國囧境!
字數:3638 加入書籤
釜山,前指指揮室
“老白,部長來電報了!”
參謀長司馬允拿著份電報走了過來:“還有大約十個空軍師等著調過來,但咱這邊機場不夠,他們暫時都在盛京機場候命。
而咱們這邊搶工搶點,已經在釜山外圍搞定了七個能用的機場。還有十二個,正日夜不停地趕工!”
“同時,國內的航空燃油正源源不斷往這邊運,彈藥嘛…按計劃,才運了三分之一過來,還有三分之二在路上。
可現在軍列太搶手了,既要運咱們空軍的,還得緊著陸軍的。估摸著,要滿足咱們的需求,至少還得二十天!”
“另外,部裏還說,王部長打算調兩個B36戰略轟炸中隊過來,讓咱們專門修個大機場給他們用!”
“嘖!二十天啊…看來隻能等了。”白俊林咂了咂嘴,隨即又笑起來:
“不過等那十二個機場修好,咱在釜山就有十九個機場了,停個兩千多架飛機不成問題!”
說到這,白俊林眼睛一亮:“但讓我意外的是,之前才聽說研究所搞出了噴氣式戰機,這邊就用上了。
聽說那B36有十台發動機,六台活塞的,四台噴氣的!能在九千米高空飛出七百公裏的速度,航程能有一萬兩千多公裏!
乖乖,有了它,小鬼子的破島,從南到北,咱想炸哪兒就炸哪兒,都不用找中轉地兒加油!”
“可不是嘛!”司馬允也笑了,接口道,“等B36一到場,非得讓小鬼子也嚐嚐挨炸的滋味,讓他們本土好好享受享受!”
............
與此同時,小鬼子本土
天朝這邊磨刀霍霍,小鬼子家裏也沒閑著,正上演著一場歇斯底裏的“全民總玉碎”備戰大戲。
正如張元初情報顯示的那樣,小鬼子幾乎把國內能搜刮到的軍事資源全掏空。
糧食和生活物資全都實行配給製,本土的經濟體係早就崩潰了。
更離譜的是,為了武裝那龐大的軍隊,小鬼子連博物館和倉庫犄角旮旯裏的老古董都翻出來了。
爺爺輩的金鉤步槍、太爺爺輩的村田二十二式步槍,管它膛線磨平了沒有,管它會不會炸膛,擦吧擦吧,抹點油,全發下去了!
整個小鬼子本土,尤其是對著天朝方向、預計首當其衝的福岡島,那真是三步一營,五步一寨。
大夏天的,操場上、空地裏,隨處可見光著膀子、曬得黝黑的小鬼子新兵蛋子,在軍官的嗬斥下吭哧吭哧地訓練。
不過,他們的軍服就五花八門了。
資源匱乏,短時間內根本生產不出那麽多統一軍裝。
要說他們還有什麽共同點,大概就是左臂上都綁著塊小小的膏藥旗布條,算是正規軍的標識。
在正規軍之外,市郊和其他地方,還有大批“國民警備隊”在訓練。
不過,正規軍好歹能做到人手一支槍,甭管多老多破。
而這些警備隊就慘多了,七八個人裏才有一支步槍,其他人隻能拿著武士刀之類的冷兵器。
他們訓練的內容也簡單粗暴,就是衝鋒和白刃戰。
明擺著,這就是小鬼子準備的炮灰部隊,專門用來填線的。
........
小鬼子本土,首相官邸
東條坐在略顯昏暗的辦公室內,眉頭緊鎖地翻閱著文件。
局勢的發展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料,他剛坐上首相之位時,雖然南洋那邊打得熱鬧,但好歹本土通往南洋的生命線還喘著氣兒。
他甚至還琢磨著怎麽反攻,怎麽翻盤,可這才過了多久?
天朝海軍那支第四艦隊,直接大搖大擺地杵在了神奈川的外海!
像一把鐵鉗死死卡住了本土的咽喉,把倭國徹底逼入了絕境
東條疲憊地揉了揉太陽穴,雖然被對手嘲諷為“上等兵”,說他缺乏戰略眼光,但這不代表他愚蠢。
這段時間清查陸軍和政府的老底,他才驚覺,短短大半年,家底都快被天朝掀翻了!
直到這會兒,他才咂摸出點味兒來,為何前任的寺內壽一等人會力主“本土決戰”。
敢情不是他們有多渴望在本土開戰,純粹是被逼得沒轍了!
這時,一名私人秘書匆匆進來報告:“首相閣下,陸軍參謀總長煙俊六求見!”
東條正煩著呢,眼皮都沒抬的揮了揮手:“讓他進來吧!”
很快,煙俊六的身影出現在辦公室。
“東條君,情況大大不妙!”煙俊六顧不上客套,語氣急促,“最新情報顯示,天朝軍已經在高麗半島集結了八十多萬大軍!
而且,他們還在源源不斷地把空軍部隊和軍用物資運過去。估計用不了多久,天朝軍就會對帝國本土發動總攻了!”
他頓了頓,聲音帶著壓抑不住的焦慮:“可我們呢?帝國的一切都還在準備當中,好多事情根本沒準備好!這一仗……太難打了!”
雖然煙俊六是東條提拔上來、作為政治工具的參謀總長,平時不敢反駁東條,但此刻他內心幾乎想把文件甩到東條臉上。
初剛接任首相時,東條不積極準備本土決戰,反而嚷嚷著要打回去。
現在仔細一盤點家底,才知道情況有多糟糕!許多準備工作還停留在紙麵上,根本來不及落實!
東條伸手按著突突直跳的太陽穴,聲音低沉:“沒準備好的事,就加緊辦!人手不夠,就再征召!
這次本土決戰,關係到帝國的生死存亡,我們決不能敗!”
東條心裏心裏很清楚,一旦戰敗,落在天朝人手裏……那畫麵他想都不敢想。
天朝那邊,對他們小鬼子積攢的仇恨,那是幾代人的血海深仇,根本解不開!
現在人家好不容易打上門了,不把他們這幫戰犯扒皮抽筋、挫骨揚灰才怪!指不定連祖墳都得給刨了鞭屍泄憤!
兩人隨後又就本土決戰的具體事宜商討了一番,才各自散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