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後繼有人

字數:3544   加入書籤

A+A-


    一月的哈爾濱大雪紛飛,整座城市都被披上了白色的衣裳。
    老沈推開招待所的窗戶,冰冷幹爽的新鮮空氣立馬就湧了進來,讓昨晚沒睡好的他感覺一陣神清氣爽。
    關於中國首支南極考察隊隊員家屬的係列報道在刊出後大受好評,不但再次引發了對於南極科學考察的關注熱潮,同時還將“英雄家屬”生活裏的酸甜苦辣推上了前台。
    曆史往往隻會記錄主角的名字,但在豐功偉績的背後,還有太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在發生。
    任何成功放到國家層麵上,就絕脫不開萬千人民的助力。
    對於大部分旁觀者而言,一項壯舉的誕生後所迎來的無非就是聚光燈和鮮花簇擁,但對身處其中的參與者來說,更好的禮物應該是理想實現的喜悅和對家庭犧牲的交代。
    老沈穿戴整齊後匆匆下了樓,今天的采訪對象很是健談,電話裏甚至主動張羅要請吃飯。
    “好不容易來趟哈爾濱,必須讓我們盡盡地主之誼。”
    老沈那時候還不明白“我們”指的是誰,幾次想要推脫卻實在架不住對方如火一般的熱情,最後隻能謀劃著到時候自己提前把單給買了,這才決定赴約。
    靖宇十一道街和十二道街之間,一座二層磚樓映入眼簾,藍色底的招牌上寫著“道外回民飯店”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兩開麵的棕色木質小門旁是一圈綠格紋磚塊裝飾,穿戴著白色工作服的大姨進進出出,不斷招呼著絡繹不絕的食客們。
    這家飯店的來頭可不小,1959年開業,是公私合營後道外區最大的回民飯店,在老郭家館、華興號、三合成等飯店基礎上重新組建,主營菜式品種有餡餅、水餃、各種溜炒、套菜,每到冬天還會加營傳統民族風味涮羊肉。
    飯店的職工陣容更是堪稱全明星級別,老郭家館郭紹先、鎮興館楊增善、永發合楊耀福、老仁義館佟繼章、楊家館楊玉珍、蔡家館蔡玉河等等,這些可都是在哈爾濱餐飲屆響當當的名字。
    毫不誇張地說,道外回民飯店不僅書寫了哈爾濱回民飯店的曆史,同時也開創了哈爾濱回民飲食業的黃金時代。
    所以當老沈剛一走進飯店大堂就被濃烈的肉香所吸引,他的視線不由自主地瞄向其他食客桌上的一盤盤美味佳肴。
    “那個扒羊肉條看起來好酥爛,配上醬汁應該非常下飯,好想嚐一下。”
    “水爆肚看著也好吃,那人咬一口還會爆汁,蘸點麻將或者辣油絕對無敵。”
    “這就是有名的清真燒麥吧?還從來沒嚐過正宗的呢,北京那些店做得都不地道。”
    要不是知道還有正事辦,老沈估計已經忍不住要點上幾個自己喜歡的菜開始大快朵頤了,最後憑著優秀的“職業素養”,他才忍住了肚子裏的饞蟲,朝著約定好的包間走去。
    “沈記者?您好,您好。”
    “到底是新華社的記者,真是一表人才啊。”
    “快坐,快坐,這個位置專門給你留的,千萬別客氣。”
    剛一進門,老沈就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寬敞的包間裏滿滿當當地坐著十幾個人,有男有女,年紀看起來都不小了,最起碼也有個五十來歲。
    這些人幾乎同時“唰”地一下起身歡迎,那整齊程度就好像專門訓練過一般。
    他們說著各種各樣的“客套話”,寒暄之餘卻已經把老沈按在了預留出的主位上。
    如此情景換成任何人估計都會發懵,老沈努力回憶著那位考察隊隊員的資料,那上麵並沒有過多的介紹,隻說她是一名孤兒,小時候母親就因病早逝,父親在邊疆執行任務的時候也不幸犧牲,被同連隊的戰友撫養長大,後來學成畢業,這才進入到海洋局下屬的研究所工作。
    “難道你們都是?”
    老沈想到了唯一的可能性,而且很快也得到了證實。
    “王以德犧牲後,排長本來是要自己把芽兒帶回家的,我們都不同意,後來爭來爭去也沒個結果,就決定一起撫養。”
    “一晃眼啊,已經三十多年過去了,排長前些年走了,很多老夥計也不在了,現在就剩下我們這15個人了。”
    “不過芽兒是真的有出息,考進了北京大學,加入了海洋局工作,現在還成為了南極考察隊的英雄,哈哈,真是有什麽樣的老子就有什麽樣的崽。”
    服務員進進出出,端上熱氣騰騰的美食,有南煎丸子、扒肉條、溜胸口,還有鍋包肉、熏炒傘袋和老式餡餅。
    每一道都是經典中的經典,足以讓任何食客垂涎欲滴,但此時的老沈卻完全沒了剛才的“食欲”,他沉浸在老戰士們的講述中久久無法自拔。
    “沈記者,不好意思啊,年紀大了就喜歡憶往昔,好了好了,大家今天就不要說這些了,沈記者大老遠從北京過來采訪,我們作為芽兒的父母,就是配合,絕對要做到知無不言。”
    最後還是年紀最大的戰士發了話,這場精心準備過的聚餐才回歸了正題,所有人都很熱情,紛紛舉杯敬酒。
    老沈也破天荒地沒有拒絕,酒量並不好的他努力回應著每一位老戰士的善意。
    “也不知道芽兒在南極怎麽樣?聽說那邊天氣很差,動不動就刮十幾級的大風,老天保佑,能平安回來就好。”
    當年在邊疆揮斥方遒的戰士,臨到飯局結束還是說了句有些“私心”的話,但老沈卻沒有感覺到哪怕一丁點“突兀”。
    眼前這些大叔大姨年輕的時候為了保衛祖國奉獻了整個青春,現在的他們雖依然有顆赤子紅心,但作為芽兒的“父母”,他們希望孩子能安全回家更是無可厚非。
    “沈記者,鬆花江那邊要舉辦冰雪節了,要不留下來玩幾天再走。
    菜都吃完了,酒杯也空了,采訪任務順利完成,回到寒風刺骨的街道上,老沈卻不似來時那麽怕冷。
    他隻感覺心裏熱乎乎的,連帶著身體也變得格外暖和。
    “下次有機會再來旅遊吧,五百多名考察隊隊員的家屬,我到現在可連一半都還沒走完呢。”
    走在馬路上如織的人流裏,看著街道兩側閃爍的霓虹燈,雪城風光無限好,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這幸福的景象有著芽兒父親的一份功勞,而在三十多年後的今天,那位英勇烈士的女兒也踏上了為國家進步拋頭顱、灑熱血的征程。
    老沈緊了緊脖子上的圍巾,他已經想好了今天這篇報道的標題,就叫《後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