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釜山電影節

字數:5819   加入書籤

A+A-


    “師兄,我謝謝你啊!”
    周奇峰誠摯感謝(咬牙切齒)。
    10月4日。
    電影節開幕。
    釜山電影節給人感官最大感受,是鹹腥而濕潤的海風,帶著特有的活力。
    從不遠處影影綽綽的釜山港吹來,掠過皮膚,微涼卻不寒冷。
    風裏混雜著爆米花的甜膩焦香、街頭辣炒年糕的辛香、魚市特有的鮮腥,還有無數種香水、汗水和海鮮散發的混合氣息。
    南浦洞徹底變身。
    平日裏的購物街區,被巨大的電影海報徹底覆蓋,像一麵麵彩色的旗幟,從兩側店鋪的牆壁垂掛下來,覆蓋了整條街道的上空。
    電影節開幕電影《集結號》的海報,還有其他入圍電影節的海報,《督公》海報也在其中。
    除此之外,巨大的LED屏幕上滾動播放著電影預告片和明星采訪片段。
    王家衛的憂鬱側臉、韓國新銳導演的實驗性構圖、好萊塢大片的震撼特效......
    在炸雞店、咖啡館、電影院、遊戲廳交織的五彩斑斕的霓虹燈牌映襯下,構成光怪陸離的視覺奇觀。
    光影在人潮湧動的臉上跳躍。
    沈善登博客寫了篇散文,配上他自己拍的照片,沒有直接回應質疑和否定。
    還宣傳了一波《集結號》,仿佛無事發生。
    《督公》同名貼吧和博客放出了電影節照片,還有粉絲接機照片,明確回擊之前的聲音。
    “周奇峰”則是親自下場,回應質疑。
    以周奇峰的名義,賬號由營銷團隊負責運作。
    如今微博還沒出來,“周奇峰”寫了一篇博客長文。
    “我不明白,一個小導演到底惹到了誰,要遭遇這麽多的批評。”
    “沈導在音樂事業有聲有色的情況下,以虔誠的心邁入電影行業。”
    “抵押了房產做電影,每天劇組裏睡三個小時,預算超支,頭發都愁沒了,最後把所有積蓄壓上。”
    “我是製片人不假,但也是沈導的師弟!”
    “我師兄做電影充滿敬畏之心,沒有圈子護航,沒有大佬加持,也不願意讓粉絲破費。”
    “自己掏錢做好電影,招誰惹誰了?”
    文章反複暗示遭到了係統性的抹黑和打壓。
    先以製片人角度,講述沈善登的不容易,再以師弟角度,表達對沈善登的心疼。
    沈善登的形象躍然紙上。
    職業上,他在導演之路前進,敬業有加。
    道德上,延續了勵誌人設,又各種寵粉。
    憋了許久的沈善登粉絲,則是猛虎出閘,點名周潔論的粉絲,拉一個對家,然後幹到底。
    “不要被人拉著走,盯著最極端的言論打。”
    馬有德緊緊盯住網絡話題:“之前準備的截圖是用的時候了,不會認為互聯網沒有記錄吧?”
    要做簡單的題,也就是C題:連成片都做不到,甚至上升到人身攻擊,不做A題能否海外獲獎。
    至於拿沈善登發布會豪言壯誌來轉移話題,理都不理。
    “盯著打!”
    “往死裏打!”
    “對於那些言論荒謬到可笑的,不要有理有據的辯駁,直接嘲諷:哈哈哈,讓人忍不住發笑。”
    “維護周潔論的,想要撇清之前拉踩的,不要拆穿他,嘲諷:你能像孝順周潔論一樣孝順你爹就好了。”
    馬有德親自上場,傳授貼身肉搏技巧。
    兼職群裏,粉絲群裏,不少人驚呼學到了。
    馬有德連忙謙虛,對著沈善登房間方向拱了拱手,然後繼續指揮。
    一時間。
    中文互聯網各大論壇,從豆瓣到天涯,從龍空到貼吧,撕的昏天暗地。
    而沈善登則在參加電影節。
    學到了不少東西,電影節的範圍感很強烈,很有沉浸感。
    2007年釜山電影中心尚未建成,BIFF廣場是核心。
    此刻廣場,成為電影的露天聖殿。
    這裏沒有傳統的紅毯大廳,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露天舞台,背靠著一座老式建築。
    舞台被炫目的燈光和音響設備包圍,臨時搭建的巨型銀幕懸於其上,白天播放宣傳片,晚上則變身露天影院。
    BIFF的星光大道,模仿好萊塢星光大道,地麵鑲嵌著明星手印磚,有幾個韓國頂級影星的名字,也有幾位亞洲導演。
    時常看到影迷們興奮地蹲在地上,把自己的手按在偶像的手印裏拍照。
    一晃四天過去。
    沈善登結識了不少電影人,還有選片人。
    釜山電影節是亞洲最重要電影平台之一,選片人必到之地。
    “多謝楠姐。”
    沈善登謝過餘楠。
    餘楠道:“大家出門在外,互相幫助應該的。”
    對方認識柏林電影節亞洲選片人漢斯·穆勒,幫助沈善登引薦。
    她的現男朋友王權安就是海外電影節常客,海外電影節上人脈頗廣。
    今年王權安導演,她主演的《圖雅的婚事》,是柏林電影節熱門。
    “還好,還好。”
    沈善登和漢斯·穆勒見過之後,更加慶幸自己之前的選擇。
    這些天,他見過不少電影節選片人。
    畢竟,做戲要做全套。
    而且這個時代,翻臉不是說著玩的,沒人會站在他這邊。
    沈善登有兩個收獲。
    第一個是破滅了刻板印象。
    非知名電影節選片人比較好說話,有些還能提供路費。
    國內電影人也沒那麽刻板影響,交流什麽的也比較友好。
    另一個也加深了刻板印象。
    像柏林電影節這樣的頂尖電影節,要等電影後期做完,才進行討論。
    給沈善登的感覺,比較高高在上,還打聽他的家庭情況。
    就是有點興趣,但是想有後續,要討好,也就是舔。
    告別餘楠,周奇峰好奇問:“師兄,你說《圖雅的婚事》獲獎機會很大?”
    沈善登點頭:“很大,《圖雅的婚事》,講述的是蒙古族婦女圖雅迫於生活的艱辛,帶著殘疾的前任丈夫巴特爾一起征婚的故事。”
    “王權安自己說的拍攝動機,粗暴的工業開發導致草場嚴重沙漠化,強令當地蒙古牧民搬離牧區是拍攝《圖雅的婚事》的最初動因。”
    “真實故事噱頭,本來就有衝獎加成。”
    “將一則發生在甘肅的覓婿養夫的真實故事作為影片主線,並把故事發生的地域從西北黃土高坡轉移到蒙古大草原。”
    “倫理,扭曲、不幸、歇斯底裏的倫理困境;環保,負麵的環保;工業停止發展傾向;少數族裔遭遇xx;原始圖景。”
    “這個味就對了。”
    “柏林是政治漏陰癖症狀最重的,明年是奧運會,我們的文化大年,肯定會在文化上狙擊我們。”
    “這兩年,從衝獎角度來看,機會比平時大很多。”
    “我們拍不了,拍了也過不了,但王權安是占了坑的,有跟腳,也不用擔心什麽後果。”
    如果有選擇的話,周奇峰一點不想聽沈善登說的話。
    過於衝擊他的觀念。
    哪怕已經因為電影節黑箱、西方鄙視鏈劃分、扭曲破碎敘事受過一波衝擊,但眼下是真實案例,還是不一樣的。
    周奇峰不死心,人都有點偏執:“師兄,就沒有一點藝術?”
    沈善登回道:“是西方鄙視鏈凝視下的作品不是藝術。電影藝術是存在的,《大決戰》三部曲,《橫空出世》都是電影藝術,永世長存的經典。”
    周奇峰很是失落:“我感覺我們完全失敗了,做電影有什麽意義!”
    沈善登見他喪失了激情,甚至對自己職業選擇都產生了懷疑,暗道壞了。
    自己這師弟,知識水平可以,本科是編導,專業能力也夠,關鍵是好用。
    不管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一個人頂好幾個人。
    有點脆弱了。
    還隻是《圖雅的婚事》,要是說說斬獲威尼斯金獅,光鮮亮麗的《色,戒》,豈不是心理要崩潰?
    “師弟,你有沒有想過,也許事實是相反的呢?”
    周奇峰疑惑的看向沈善登。
    沈善登道:“你還記得戴瑞奇·麥瑞嗎?”
    “評委主席,昨天見過,怎麽會不記得。”周奇峰當然記得。
    這是位伊朗導演,也是釜山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沈善登道:“伊朗電影在鄙視鏈中比我們層次高,這不是文化先進,而是他們國家失敗了。”
    “也不能說失敗,而是對西方秩序無法產生實質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