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找個機會,見一見

字數:4331   加入書籤

A+A-


    由於李善長自己也有正事,因此,到翰林院稍稍寒暄了幾句後,李善長也不得不回去了。
    但是就算是李善長已經離開,接下來的翰林院,卻沒有一個人敢小瞧李可。
    這就是‘李善長弟子’的頭銜的威力。
    其實他們都挺好奇,這李可究竟與李善長到底是何關係。
    而且這都姓李,該不會是親戚什麽的吧?
    等到沒什麽人,所有人都各自去幹自己的活後,這在翰林院中,與自己同為翰林院典籍的一位四十多歲一臉油膩的中年大叔,便朝著李可這邊湊了上來。
    “李典籍,這!這!”
    李可扭過頭,看向了對方。
    “從今日往後,李典籍就與我一樣,同為這翰林院的典籍了,嘿嘿。忘了介紹,我叫張尚賢,認識一下。”
    “張典籍好。”
    李可不卑不亢地給對方行完了禮,對方也是立馬迫不及待地問道:“李典籍跟左丞相是……”
    李可也不怕跟對方說:“本人此前沒有讀過什麽書,這字也寫不好,前些天老師正好來訪,而我也有意於官場,想要有一番作為,就向老師拜師,打算跟著他一起學習。唔……我跟老師,就是一般的師生關係吧。”
    張尚賢聽了李可的回答後,整個人都無語了。
    那可是左丞相啊!
    你以為誰都能拜左丞相為師啊?
    李可末了,又補充道:“雖說我與老師都姓李,可我們此前真的一點關係都沒有。”
    張尚賢更是納悶。
    “怎麽?我看張典籍臉上為何有點失望?”
    張尚賢連忙道:“沒有沒有!隻是沒想到,真的就這麽普通啊,我還以為你們倆都姓李,所以……”
    李可便道:“那張典籍該不會因為我跟我老師沒什麽關係,然後就欺負小子吧?”
    張尚賢:“哈哈哈……哪敢,哪敢!”
    兩撇八字胡在張尚賢的臉上顯得尤為有趣,頗有幾分李可在穿越前看過的仁華知縣方懋珍,就是顯微鏡的大明裏的那個知縣的感覺。
    李可看對方也不像是什麽窮凶極惡之人,便也願意跟對方親近道:“張典籍,我們這平常都需要做些什麽,你吃過的鹽比我吃過的飯多,我經驗淺薄,以後,我也得多多向您請教。”
    張尚賢很快也調整好了自己的姿態,雖說沒問出李可是李善長的子侄之類的,但也清楚了李可就是李善長的弟子。
    這弟子的身份也夠他喝一壺的了。
    “其實也沒什麽太多的事要去做,主要就是負責管理一下這裏的書籍吧。”
    李可又問道:“這裏的書籍,我是否可以隨意看?”
    張尚賢:“這……理論上來說,也沒什麽問題。”
    李可:“這裏的藏書可真多,感覺能看個三年五載的,說起來……這翰林院還有沒有什麽活動?”
    張尚賢:“活動?”
    李可便道:“就是一群人坐在一起坐而論道,辯論,又或者是上上課什麽的。”
    張尚賢:“你說的是這個啊,有,但不常有。當然,也可以自己私底下,跟其他同僚一起去交流。隻不過我們主要是負責行政上的工作,很少跟他們一起討論便是了。你若有這個意願,其實也可以。”
    李可:“那小子現在可以去自己找本書來讀讀嗎?”
    張尚賢反倒是怕對方是來搶自己飯碗的。
    見對方壓根就對自己的位置不是很感興趣,也樂於見此,“李典籍隨意就好。”
    李可剛轉過身,又叫住了準備離開的張尚賢,問道:“張典籍以為,以我這個年紀,該讀些什麽書為好?”
    張尚賢差點被整無語。
    所幸的是,過了一會,李可自己就拿起《春秋》來讀,張尚賢就是不知道,這小子是否真能讀得進去。
    這一般人,可不太能夠讀懂《春秋》啊。
    李可翻了翻,也是頭都大。
    還好後麵張尚賢又給他拿了《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熱心地道:“你得對著這三本讀。”
    李可這才懂!
    連忙道:“下值了,有空一起到飯館吃頓飯。”
    張尚賢是真的確認了,這小子是真的沒讀過書。
    否則不至於連這麽常識的東西都不懂。
    其實春秋那段時期的故事,對李可這個現代人來說,已經毫無意義,畢竟春秋早就脫離時代,所以,李可主要看的是人家的文筆,其次才是了解裏麵的史料故事,最後是故事的道理。
    看人家是怎麽寫一件事的,如果他來寫,會寫成什麽樣。
    翰林院中,所有人都對李可好奇萬分。
    便是宋濂、朱升,都忍不住向別人打聽李可這一天都在做什麽。
    在得知李可捧著春秋在那讀後,也有點好奇,首先,李可到底是什麽來曆?其次,他是怎麽在沒有讀過書的情況下,想出別人都想不出的定都策略的?
    這感覺有點說不過去啊。
    白天的時候,李善長跟朱元璋匯報工作,兩人也提及了李可。
    忽然發現李可好像也姓李,朱元璋便也問了問李善長道:“這李可,也姓李,跟左丞相是什麽關係?”
    李善長也不敢有所隱瞞,把李可渴求知識、渴求讀書,因而拜他為師的事給說了出來,至於說什麽關係……
    李善長答道:“李可與臣原來沒有關係,隻不過那天臣去考察他,覺得他的文章寫得很差,字也寫得很爛,不知道是否是讓人代筆,結果考察考察,考著考著,對方便說要認臣當老師。”
    “不過此子與其弟弟,倒也算是敦睦友愛,臣那日讓仆人去買了一隻燒鵝回來,兩兄弟誰也舍不得吃,都讓給對方吃,這個說對方長身體,那個說他大病初愈,需要好好養好身子。”
    “臣感念他們兄弟情深,當兄長的,看到家中窘迫,便迫不得已到禮賢館去想要碰碰運氣,想憑借做官改善一下日子,一時心有惻隱,就真的收了對方當弟子了。”
    朱元璋倒沒想到原來背後還有這樣的故事。
    “那這李可也太牛了!他真的完全沒有讀過書?”
    李善長道:“依臣觀察,說完全沒有讀過書,倒也不至於。對方曾說過,是年幼時突然家道中落才這樣的,那說不定小時候,也曾上過蒙學。隻是後續家道中落了,才沒有再繼續學下去罷了,以至於連字都寫不好。”
    朱元璋:“你覺得此人如何?”
    李善長便道:“臣可以說句大膽一點的話?”
    朱元璋:“你說!你都跟了咱這麽多年了,還有什麽不能說的。”
    李善長便道:“他的驚天構思,臣第一次看時,都覺得驚豔,就連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臣當初都沒覺得有這麽驚豔。如果說,朱升解決的是陛下打天下的問題,那麽他解決的,就是大明國祚如何才能以更好的方式綿延下去。”
    “他的一篇文章,說不定就決定了將來大明的興衰走向。”
    朱元璋覺得李善長說得一點也不過分。
    “找個機會,見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