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沙場秋點兵
字數:3968 加入書籤
晨霧尚未散盡,操場上已經響起整齊的腳步聲。
張旅長站在訓練場高處,雙手背在身後,目光如炬地掃視著正在晨跑的士兵。
許三站在他的旁邊,默默的看著這一切。
自從第一天,因為許三的2000大洋資助,51師那天把附近能吃的家禽家畜都買光了。全師痛痛快快的吃了一頓好的,算是為許三接風洗塵,所有的中下級軍官也算是認識了一下他。不但是305團和306團,還包括其他幾團的軍官。
306的邱團長看著許三頗為感慨,想當初,自己和他在金林奮戰的時候,兩人軍銜是一樣的。如今,人家少將半年,自己還原地踏步。
今天已經是許三來這裏的第三個月,也是他自參戰以來,休息的最長時間。51師時常有些小任務,但這次他沒有主動去接,而是真的一個心思放在學習如何帶兵,如何指揮上。
他每天夜裏還會去看陸軍操典,白天學著張旅長,怎麽管理士兵。
他的這個參謀長完全荒廢,事情都是手下的參謀做了。
但張旅長卻完全沒有介意,看到許三這麽示好,他也放下戒心,認真的帶著許三,開展每項訓練工作。
就像今天這樣,他還是那麽的一絲不苟。
“停!”他突然喝道,聲音不大卻極具穿透力。
隊伍應聲而止。張靈甫大步走向一名年輕士兵,什麽也沒說,隻是彎腰替他重新係緊了鬆散的鞋帶。
整個隊伍鴉雀無聲。
“細節決定生死,”他站起身,目光掃過每一張麵孔,“戰場上,一根鬆開的鞋帶可能就是你的死因。”
這是他教給許三練兵的第一課:紀律從細節開始。
張旅長的練兵方法自成體係。他曾在黃埔軍校四期步兵科深造,係統學習過現代軍事理論,又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兩者結合,形成了他獨特而嚴格的訓練方式。
每天清晨四點三十分,士兵必須準時起床。十分鍾內整理好內務。張旅長會親自檢查,不合格者當即受罰。
“內務整齊的人,作戰才有條理,”他常對跟在他身後的許三說,“戰場上瞬息萬變,隻有平時養成井然有序的習慣,戰時才不會手忙腳亂。”
五點鍾準時開始體能訓練。不僅包括常規的跑步、俯臥撐、引體向上,還有他加練的負重登山訓練。士兵們需背負二十公斤裝備,在限定時間內爬上駐地附近的山頭。
“我國戰場多山,贛省丘陵山崗尤其的多,實在是咱們夥食太差,否則,我會讓他們背60斤。”他向許三解釋,“誰更能爬山,誰就占優勢。”
射擊訓練是張旅長最重視的環節。他摒棄了當時守軍普遍采用的“概略射擊”法,轉而推行精確射擊。每個士兵必須記錄自己的彈著點,分析偏差原因。
“子彈不是用來嚇唬人的,”他手持一支中正式步槍示範,“每發子彈都要有目標。咱們本來補給就跟不上,現在許多部隊射擊效率低下,一場戰鬥人均消耗數百發子彈卻斃敵不多,這是極大的浪費。”
他拿出了親自編寫的《步槍射擊精要》小冊子,分發到各班排。裏麵詳細的記錄了很多射擊技巧,讓識字的戰士講解給其他人聽。
戰術訓練中,張旅長特別強調班組協同。他推崇的是德軍的“突擊群戰術”,但加以改良,使之更適合中國士兵。
每個班分成火力組、突擊組和支援組,訓練時不斷磨合,直到士兵們能夠憑直覺配合。
這讓許三刮目相看,深刻的認識到,舊軍隊的戰術,並不是落後的,而是後麵出現了斷層,才要重新學習。這時就主觀的認為以前都是落後的。
“現代戰爭不是個人英雄主義,”他在戰術課上對軍官說,“而是精密如鍾表般的協作。我軍之所以常被日軍以少勝多,就是因為缺乏這種協同作戰能力。”
工事構築是另一項重點訓練。他要求士兵能在半小時內挖好單人掩體,兩小時內完成機槍工事構築。並親自示範如何利用地形偽裝,如何布置交叉火力點。
關於這些,對於成了兵王的他都是小兒科了。當然,他不會去做任何反駁,一直認真的聽著、看著。
很多東西他是走到了前頭的,比如單兵偽裝,比如山地戰。但那是特種作戰,和現在的側重點完全不同。
現在學習的重點不是一兩個做得好,而是,麵對很多做得不好的士兵,如何將優勢最大化。
這就是常規軍和特戰隊的區別,一個衡量標準是短板,一個是長處。
“日軍火力遠勝於我,”他指著沙盤說,“唯有依靠工事減少傷亡,才能以持久戰消耗敵人。”
軍官訓練更加嚴格。他隔三差五就召集連排級以上軍官,進行兩小時的戰術研討。他常常給出一個實戰案例,要求軍官們分析決策得失,豐富他們的戰術思維。
“指揮官的每個錯誤決定,就要用士兵的生命買單,”他神色嚴峻地說,“所以你們必須比士兵更加努力。”
他對待訓練的嚴格程度,許三也是少見的。
有一次夜間訓練,一個連隊未能按時到達指定位置。結果,連續演練了三個夜晚,直到達到標準為止。
“日軍訓練有素,武器還優於我們,唯有更加刻苦,才能在戰場上戰勝他們。”這也是常說的。
但他也不光是個訓練狂,對於後勤保障方麵,也非常重視的,知道確保士兵獲得基本營養,是訓練最好的保障。
他聰明的把去師部要錢要糧的事情交給了許三,誰叫你跟師部關係好呢!
不過他真叫對了人,每次許三都獨自開著卡車過去。拿了東西就找機會,偷偷的加幾袋米,加幾百個大洋。
可別小看了這點小動作,他卻成了高強度訓練的關鍵保障。
他對武器裝備的保養要求近乎苛刻。每支步槍必須時刻保持清潔,彈藥按規定擺放整齊,他經常親自檢查。
“武器是士兵的第二生命,”他對許三說,“對待武器的態度,就是對待戰鬥的態度。”
對抗演習,隻要機會合適,也會經常開展,設置各種突發情況考驗部隊應變能力。演習後必有複盤分析,指出優缺點。
“訓練場上的問題,總比戰場上的問題好解決,”他說,“現在發現問題,就是賺到了。”
許三仿佛將自己的工作轉成文職,每天都要伏案書寫到深夜。
除了每天記錄學習到的東西,他還把自己從係統得到的拿出來,從中挑出一部分普通士兵能學的,結合起來。
“抗戰非一朝一夕之事,我們必須邊戰邊練,越戰越強。”許三寫下了最後一段話。
許三走到窗前,望著寧靜的營房。他知道,明天的訓練將更加艱苦,但唯有如此,這些士兵才能在殘酷的戰場上活下來。
“精兵是練出來的,”他輕聲自語,仿佛是對自己的提醒,“沒有捷徑可走。”
戰爭年代,能夠安靜學習這麽久真的難能可貴,但總有結束的時候,九月下旬,軍部就傳來消息,鬼子大部隊過來了,新的大戰將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