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紅薯新吃法

字數:3910   加入書籤

A+A-


    沈清看著她們將紅薯澱粉用水調勻,倒入大鐵鍋中薄薄的一層,變色微微焦邊後揭起,一張大大的麵皮兒平攤放在案板上。
    如此反複,沒一會就摞了一指厚。
    接著用菜刀切成絲狀,抖散。
    沈清看明白了,這就是紅薯粉條啊!
    隻是把用水煮這道改成了用鍋烙。
    果然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這才多長時間?已經研究出這個吃法了!
    做吃食的徐紅梅被沈清看的不好意思,解釋道:“這個老好吃了,平日裏用豬油渣燉大白菜,再下入紅薯粉條,有肉有菜再加上它,熱乎乎飽肚子還有油水。”
    “是啊,這紅薯不僅產量大,吃口還特好!精米白麵的偶爾吃一頓就成,哪能天天頓頓吃?那得富裕成啥樣了。
    況且這紅薯粉老麻煩了,晚上吃它也對的起大夥。”
    “我們還有牛肉湯、羊湯配它哩,牛肉湯、羊雜湯裏麵下入紅薯粉條,再撒上一把蔥花或芫荽,老香了。”
    “沈清你放心吧,不寒酸。”
    沈清:......她想起來一個地方美食。
    淮南牛肉湯,配上燒餅,要是想單吃管飽也能下入紅薯粉絲,一口喝下肚,全身通泰!
    她回道:“不寒酸,肯定老香了,而且不定就比精米白麵差,有些食物配精米白麵反而沒粗糧好。”
    沈清的話簡直說到眾人心坎裏去了!
    “對對,你說得對!像那個鐵鍋燉大鵝貼餅子,苞穀麵的反而比純白麵的好吃,你說奇了怪了不?”
    “還有加了紅棗熬的粥,小米反而比大米更香甜合適,也是稀奇。”
    她之前想著大米精貴,肯定好吃,試了下發現反而沒小米熬出來的濃鬱香甜。
    沈清順著說道:“是啊,食物是各有各的好,隻是咱們沒發現罷了。
    你們這粉條就很好,唯一不好的就是太麻煩了些。”
    這話一下子打開了眾婦人的話匣子,說起吃食大家有說不完的話題。
    “誰說不是?又要調這個粉,又要熱鍋,還要攤麵皮,這火不能大不能小,大了小了都容易不成功;
    也就是不趕時間,要是趕時間是萬萬來不及的。”
    “對,也就是辦喜宴,想著讓大家夥吃個新鮮吃食,加上牛骨湯羊雜湯本就是熬好的,不費事,不然真心來不及。”
    “這吃食就是費時間上,要是能直接拿出來下進鍋裏該有多省事啊。”
    沈清聽到這兒,順理成章接過話頭:“說不定可以呢?同樣是弄熟,要是在曬幹保存,不就是熟的麽?
    等吃的時候拿出來,下入鍋裏,是不是就一樣?”
    徐紅梅眼前一亮,驚喜道:“我覺得行!”
    “一張張攤平也怪費時間的......”
    沈清引導道:“咱們能不能用水煮?調成糊糊狀,跟做麵疙瘩似的,區別是做好後撈起來曬幹保存,一次就能做一大批,為了下次吃的時候方便。”
    莊稼人的活計集中在一起了,平日裏閑是很閑,隻要弄好一日三餐,但忙的時候甚至扒口飯都沒時間,所以食物要趁閑的時候準備好。
    二來也是換口味,好保存。
    “哎呀,我之前弄過,它和麵疙瘩可不同,麵疙瘩多煮一會就熟了,它煮來煮去裏麵還是有個漿白的疙瘩,咬不動不好吃。”
    “你那是熱水下鍋,外麵的熟了裏麵的還是生的!包裹住了所以裏麵就沒法熟;
    不過這樣的話,咱們幹嘛不做細一點?不就容易熟麽?”
    “怎麽做細?它又不是麵條,還能拉細,我一弄它就斷了。”
    “要不用模具?木頭啥的應該可以吧?”
    熱火朝天的討論聲中,沈清悄悄插上一句:“用葫蘆瓢吧?調成好的糊糊裝進去,下麵打上幾個細細的孔,漏出來是不是就成粉條了?”
    “對對!這個法子好,咱們去找關木匠,他手穩,鑽出來的孔必然又小又均勻。”
    “成,現在就去麽?”
    “去吧去吧,不去我這心裏總擱著事,再說咱們好不容易湊一起,又有現成的食材,錯過這村可就沒這店了!”
    “好,這就去~”
    沈清:......對於做吃食,廚藝好的人果然是行動派的。
    當天晚上,全村人又吃上了新鮮吃食。
    牛肉湯、羊雜湯裏麵下入紅薯粉條。
    和烙出來的麵皮切片不同,這次直接水煮,深褐色略微透明的粉條,配上熱乎乎加了辣子油的肉湯,吸飽了湯汁,滋味濃鬱又帶著股紅薯的清甜,嘩啦啦吃進肚子裏,別提多滿足了!
    蘇木一邊吃一邊驚歎。
    悄聲問道:“嬸子,這就是你給我的紅薯做出來的麽?”
    嬸子給的時候就說它產量大,吃起來不錯,沒說這麽好吃啊。
    而且看起來完全不同,她們怎麽想到這個吃法的?
    沈清笑著點了點頭:“是,村子上這些婦人厲害,想出來的新吃法;
    你那牛羊肉吃得多,配它很合適。”
    蘇木心中的重視越發濃鬱,她忙問道:“向南對紅薯了解不?我想請教他。”
    她和江向北關係也很好,但江向北更會做生意些,如今好幾個吃食鋪子,忙的腳不沾地;而江向南愛好吃,去了沈州最大的興趣愛好就是到處找不同比例的韭菜花醬給京城鋪子送去。
    還有不同牧場的牛羊.....芝麻花生產地的區別......
    她覺得和江向南討論紅薯應該更合適。
    “就老三對食物的那股勁頭,沒有比他更了解的了。”沈清打趣道。
    蘇木放下心來,正好,江雨成婚,江向北雖然在京城看守鋪子,但江向南在啊。
    接下來的幾天,村子上婦人忙著對粉條反複調試,改造。
    沈清讓江向中全程參與,跟著記錄——失敗了的也要總結出原因,到了這一步驟時要記上一筆,用作提醒。
    沈清愈發覺得這本更像是教做吃食書籍。
    婦人們哪裏見過這陣仗,頭一次有人拿著紙筆在旁邊記錄,隻覺得手腳都不知道往哪擺放了。
    聽到可能整個大靖朝都按照書上學,頓時雄赳赳氣昂昂勁頭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