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隻是那種險局,若有一步失誤,便是萬劫不複——!!

字數:5385   加入書籤

A+A-


    “好小子!”
    朱元璋快步走到朱棣麵前,抬起手。
    朱棣嚇得心頭一緊,以為老爹要揍他,卻硬是沒敢閃躲。
    最終,那隻手掌並未落下重擊,而是輕輕落在肩頭。
    “辛苦你了。”
    胸中千言萬語,到頭來也隻化作一聲低沉的父愛安慰。
    大哥朱標則是含笑注視著朱棣,眼底盡是欣慰。
    “好弟弟,幹得漂亮,沒有辱了大哥的臉麵!”
    ……
    大秦!
    “海陸並舉的王朝?”
    秦始皇盯著天幕上的字,陷入沉思。
    下西洋一事,於他而言,未免過於超前。
    大秦雖吞並六國,但若比起疆域,實則遠不如後世。
    陸地尚未全歸一統,又怎談遠洋?
    如今華夏的幅員遼闊,正是從他開始,一代代皇帝開疆拓土才有的成果。
    而當年的大秦,不過是雛形而已。
    “扶蘇,看見了嗎?”
    “你我父子,要把大秦打造成這樣的格局!”
    始皇指向天幕,胸中那被繁瑣政務磨蝕的豪情,在此刻重新燃起!
    統一六國,不過開端。
    朕還要征南伐北,拓展無盡疆土!
    更要效仿大明,駛船遠洋,威震四海!
    “此事絕非一代之功,需曆朝曆代同心協力,方可成就。”
    扶蘇望著天幕,聽著父皇言語,胸中亦湧起無盡鬥誌。
    “父皇放心,兒臣必不敢懈怠!”
    ……
    漢武帝時期!
    劉徹看完朱棣的事跡,心中頗為觸動。
    他同樣是個好戰之主。
    可若論好戰,朱棣比他更甚,而且還要親自禦駕。
    可這又能如何?!
    劉徹望向太子劉據,決定趁機訓誡一番。
    “你總勸朕不可好戰,可很多時候,朕是不得不為。”
    “若不征伐四方,天下便無寧日!”
    “而要行此大事,便勢必勞民傷財。”
    “倘若後世子孫還如朕一般胡亂消耗,恐怕大漢也要步秦朝後塵,二世而亡。”
    “所以朕想在這一代,徹底了結匈奴之患!”
    “朱棣的心思,怕是與朕相似,都想以一世之功,終結隱患。”
    戰爭,注定要耗巨資!
    民生困苦,是必然結果。
    劉徹對此,比任何人都明白。
    為了湊軍費,他幾乎榨幹了整個大漢!
    鹽鐵歸官、禁民釀酒,連各地進京的貢品都拿來出售,既籌得收入,又調控物價。
    在搞錢方麵,他手段狠辣,堪稱高手。
    甚至在最窮時,還推出所謂“白鹿皮幣”,要求王侯拜謁時必須花巨資購入,美名曰“複古之禮”。
    換到後世,簡直就是割韭菜的紀念幣。
    好在劉徹心底尚存一絲仁心,薅了一把快錢後便取消了此令。
    由此足見,他為籌錢已走到極端。
    而他如此瘋狂,不過是為了打仗!
    大漢與匈奴,是你死我活!
    相比之下,朱棣北伐漠北,雖必要,卻遠沒有到榨幹國力的地步。
    況且他還要修運河、遷都、纂典……
    這每一項,都是能掏空國庫的大事。
    朱棣卻在永樂一朝,把它們統統完成。
    能不勞民傷財嗎?
    幸而一方麵永樂朝政治清明,另一方麵朱元璋留下的家底夠厚,才撐住了他的折騰。
    而這些付出,也並非無用。
    最終,永樂成為古代王朝的巔峰絕響!
    大明國威,遠播天下!
    “朕所要做的,也不隻是擊潰匈奴,更要讓大漢的聲威,響徹寰宇!”
    劉徹注視著劉據,語氣鏗鏘:
    “記住,你父皇要開創的,是亙古未有的偉業!”
    “這不是金銀能衡量的事。”
    “朕要為子孫撐起一片新天地!”
    他腦海中浮現出遼闊的疆域藍圖。
    劉據沉吟許久,才躬身說道:“兒臣今日,方知父皇苦心。”
    “往昔是兒臣目光短淺了。”
    劉徹聞言朗聲大笑。
    笑聲中,既有父子親情,也多了幾分釋懷。
    皇帝,向來孤寂。
    可他知道,後世終會有人理解,他所做的一切。
    ……
    貞觀時期!
    “朱棣這人……”
    “沒想到不僅能打仗,治國的手腕也不差。”
    李世民仰天朗笑,眼神裏滿是欣賞。
    他對朱棣最初的印象,便是靖難之役中的那幾場硬仗。
    朱棣那種雷霆萬鈞、刀尖起舞般的打法,至今讓李世民記憶猶新。
    李二自詡為馬上天子,自然對朱棣這種同樣在沙場中拚殺出來的皇帝更為欣賞。
    隻是——那種險局,若有一步失誤,便是萬劫不複!
    可朱棣硬是贏了下來,這讓李世民都不由暗暗心驚。
    要說讓他來再打一次靖難之役,能不能成功還真不好說。
    其中牽扯的因素太多——兵力、運氣、人心,一個都不能少!
    而如今看來,朱棣不僅善戰,還能以文治之功開創永樂盛世,這就足以說明他的能耐。
    ……
    康熙時期!
    “中國古代王朝的巔峰?”康熙瞥到這幾個字,心裏頓時一股不服。
    怎麽回事?
    難道我大清就比不上大明?
    要知道,大明出了多少昏君,一個個短命,把江山搞得烏煙瘴氣!
    “這話,未免太偏頗了。”康熙冷聲說道。
    ……
    乾隆時期!
    乾隆收起折扇,輕輕哼了一聲:
    “明成祖也就是一個篡位得來的皇帝,登基後又大開殺戒,若論國祚,在他手裏本該早斷。”
    “隻是天意弄人,讓明朝多撐了兩百年。”
    “這樣的人,居然也能躋身曆史十大帝王。”
    “與之同列,真是有辱斯文!”
    乾隆對朱棣以武力奪位一事,始終心存鄙夷。
    當年他親自祭拜明陵,看中朱棣墓裏一根金絲楠木,還暗中掉包,用於自己的陵寢。
    走之前,他甚至在朱棣陵前留下一行字,把明朝昏庸與滅亡的一部分責任,直接甩到朱棣頭上。
    乾隆對朱棣的厭惡,可見一斑。
    若朱棣泉下有知,怕是得氣得破棺而出。
    對於朱棣位列十大帝王第八的排名,諸帝心中雖有不同看法,卻無暇多言。
    因為——新的名字即將登場!
    天幕緩緩浮現出大字:
    【曆史十大帝王,第七位!】
    【漢光武帝,位麵之子,劉秀!】
    和朱棣一樣,第七位同樣是一個“限時返場”的人物。
    朱棣雖有爭議,但功績擺在那兒。
    劉秀若能登此榜,自然也有非凡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