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醞釀五箭
字數:3930 加入書籤
孫承宗和劉一燝離開後,朱慈炅連劉若愚和田維章都趕出禦書房了,偌大的宮殿裏,隻剩下小小的一個他。
他覺得自己最近的情緒很不對,本來他已經有心理準備,要麵對現實,不能讓反腐影響朝廷的運作。但不知道怎麽回事,一時激奮,最後的結果完全顛覆。
關於科舉製度這件事,朱慈炅早就有過思考。
信王掛名主持的殿試,來宗道錄用的天啟八年進士,朱慈炅在山海關接見了前三十六名。反正以他的認知,他所掌握的識人之術,全是一言難盡之徒。
科舉製度是一項偉大的發明,打破了門閥世家對社會資源的壟斷,對於時代的進步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甚至,這已經成為了這個民族的文化烙印之一,即便後世廢除科舉,一樣有各式各樣的狀元出現在生活中。
對如今的大明而言,朱慈炅很容易就發現了南方的科舉壟斷,三十年南狀元就是明證,由科舉形成的各種官場關係也是大明黨爭的重要因素,更甚者全係統的腐敗同樣離不開科舉。
但是,對於廢除科舉這件事,朱慈炅其實相當謹慎。
科舉製度與皇權製度也是同時高度綁定的,韃清一廢科舉,皇權就走進墳墓,這是朱慈炅獨有的曆史經驗。
當然,朱慈炅還有用輿論來統一思想的手段。
《朕問》可以有各種思想,但忠君愛國皆是前提。《通報》雖然流俗,但現代西方傳媒的斷章取義、預設立場一樣沒有少用。
這個領域,他甚至不允許任何人插手,牢牢控製在內廷。
對於科舉,朱慈炅一直以來的想法都是傾向於製度內改良,而不是徹底推翻。為此,他還浪費了許多個日夜,回憶當年義務教育的教材,整理那些枯燥的數理基礎知識。
四歲稚童一字一劃著書,宮燈下炭筆寫禿數匣——此間辛苦,豈是常人能忍受?雖然他有成人的意誌,可他的身體依然是個娃娃。
這項工作,他至今都還在繼續。甚至把這當成了他一項融匯古今的曆史使命,是他朱慈炅重活一世,留給這個民族的財富。
但是今天,他憤怒之下,竟然連科舉的根都刨了。
雖然是一時衝動的決定,但也談不上多後悔。大明朝滿目瘡痍,遍體膿包,就算自詡後世社會精英的朱慈炅,天子劍在手,他一樣不知道該從何處動刀子。
他繼位後的所有新政改革其實都不成章法,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反正他覺得應該如此,不適應再改就是。
不過,當他明確廢除科舉後,反而像是釋放了千鈞重擔,似乎突然明白了目標。要救大明,必須下猛藥了,第一步就是廢除科舉。
這一步打破了官紳地主壟斷,甚至解決了大明士紳優待的頑疾,可以重塑社會關係,這才是真正的改革。
他推出的試舉製還需要有考成法的加持,也還需要“天天大計,日日京察”,要與高壓反腐密切配合,要加強皇權下鄉,要改革官職匹配,要推動全民教育。
這才是係統工程,道阻且長,但他邁出了第一步。
當然,朱慈炅也知道這個試舉隻是優於科舉。如果他的教育體係成熟,未來一樣會有問題,官紳問題沒有了,學閥問題一樣會出現。
不過,他活不了那麽久,以後的問題交給後人的智慧。
朱慈炅將自己舊的筆記本悄悄合上,從書櫥裏找到了一本嶄新的筆記本。
這是邱致中這個新廠公,親手專門裁製的,封麵不再是舊本的一張紅紙,而是全新的壓印技術,紫禁城的浮雕,有種特別的美感,上麵還有“禦用”兩個小字。
朱慈炅撫摸著封麵,那種獨特的凹凸感觸動指肚,壓抑的心情都有些舒緩,他微笑搖頭。這不長進的玩意,天天不幹正事。不過,東廠接下來應該有得忙了。
朱慈炅坐回禦座,握起炭筆。他需要思考記錄為匹配科舉廢除而準備發起的輿論風暴,《通報》和《朕問》應該要發布宣傳的內容,
首先是要梳理曆史的任官製度,從貴族製、軍功製、察舉製到科舉製,要分析這些製度的優缺點,要重點批判這些製度在當時曆史上的進步性和時代發展後的局限性。
要回顧前漢“舉孝廉,父別居”的諷刺,也要重點講述老童生的悲慘一生,科舉對大好年華的浪費,書呆子治國的弊端,最後要得出試舉製的先進性結論。
這篇文章可以交給李長庚來負責,他的曆史功底比較深厚,不過現實批判能力比較弱,馮夢龍可以跟他合作完成。
第二篇文章要考證曆代官職,要回顧從古至今國家體製的變更,要強調每一代的官製都要不斷適應新的社會。
要講分類分級管理,加強官員職責分工合作的必要,需要重點強調每個官職的責任和使命,以及用人要求。
要重點鼓吹十品官製的優點,要建立從基層和皇帝的直接通道,要讓中樞的政策能被庶民理解,要講萬民一心,上下同欲。
這篇文章適合錢狀元,他研究了這麽久的官製了,應該拿出成績了。
第三篇文章要詳細解讀試舉製,要給出具體的實施方案。要有縝密的晉升提拔邏輯,要有培養鍛煉官員的合理機製。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試舉製以行政實踐具體政績為晉升依據,是以實治國,而不是從書治國。
試舉製打破官吏分野,提倡能者上庸者下。十品二十級,每品至少三年的實踐鍛煉,這樣晉升到中樞的高官重臣每個人都有豐富的實踐管理經驗。
這篇文章適合交給天工院,王鐸和孫三才聯手,可以完善。
第四篇文章要再講講考成法,新考成法要根據職級性質的不同製定政績考核的標準,要體現政考對科考先進性。
同時還要創新引入“三審法”,對皇帝負責,讓群眾滿意,合上級政策。
所以要讓群眾審官,讓上級審官,讓國家法度審官,每一會基層官員的提拔都必須要有治下百姓的口碑,領導的意見和吏部的考察。
這篇文章,阮大铖足以勝任,或許他還有創見和補充。
第五篇文章要講廉政工作和行政教育。廉政工作要不斷加強,要接受群眾的有獎舉報,要推動行賄受賄同罪。
每一級衙門都要定期開展對下級官員的教育指導,管理培訓,總結經驗,提高成績。也要推進跨區域交流任官,七品以上就必須要異地為官。
這件事,廉政禦史也要加入進來。那個梁天奇,前年巡視茶馬得銀20萬兩,分文不取,是個清正人物,那就來展示下文筆。
……
朱慈炅終於收筆,揉了揉手腕。
“別站在門口了,都進來吧。”
站在門口的太監們聞聲而入,不過其中混入了一個怪物,全身披甲的成山伯王道允。他雄赳赳氣昂昂的行了個軍禮。
“陛下,敵人在哪?”
朱慈炅聞言有點呆滯。是哦,朕的敵人在哪?刀都出鞘了,敵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