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宣帝即位,回歸現世【6k完畢】

字數:6762   加入書籤

A+A-


    孝宣皇帝即位之後倒也沒有做什麽別的舉動,依舊是照常行事,隻是原本處於巔峰時期的陳氏開始逐漸的收縮了自己的勢力,如今逐漸登上第一梯隊的家族....是霍氏!
    霍光的霍。
    陳氏雖然依舊是巨無霸一樣的家族,但名聲卻逐漸的並沒有那麽廣泛了。
    這對於陳氏來說是一件好事,對於霍氏來說也是一件好事,畢竟霍光哪怕是沒有什麽野心,但霍氏的其他人可是有野心的啊!
    即便是知道上麵有一個陳氏壓著,但隻要不做什麽過分的事情,陳氏也不會輕易出手,甚至陳氏自己都會收攏自己的勢力。
    忠海侯一家、征西侯一家、乃至於臨安侯陳定的後人都已經回到了官渡之中,隻剩下了一個官渡公陳瀚留在了長安城之中。
    其餘的陳氏子弟也大多數都是如此。
    他們沒有留在長安城中,而是分散在大漢天下的各個地方,或為郡守、或為縣令,或者幹脆就是四處行醫、亦或者是遊曆天下。
    就好像一刹那之間,這個龐大的家族就變成了一盤散沙一樣。
    但占據了大漢高層的這些人卻並不會如此覺著,他們更加清楚,也更加明白,陳氏的勢力由外在轉為內在了之後,不僅沒有變得弱小起來,反而是變成了更加強大的勢力!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這就是最為真實的寫照了。
    宣帝元年,霍氏的集團勢力逐漸的膨脹起來,而朝堂上的“陳瀚”在其他大臣的心中也有了另外一個新的稱號,叫做“泥菩薩”。
    這一點還是因為武德帝時期,西域外的文化逐漸的傳播了進來,有幾位西域的行腳僧來到了長安城後,將佛教文化傳進來的緣故。
    “菩薩”的本事和能力也就逐漸的傳遍了大漢。
    而佛教文化雖然在大漢傳承的並不算十分順利,但一部分的上層貴族們卻十分喜愛這種文化——畢竟,相對於道教文化中蘊含著濃厚的華夏氛圍來說,這種“外來文化”中所蘊含著的濃烈的“馴化”能力,讓這些貴族們十分喜歡。
    為什麽會喜歡?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道的文化傳承中,總是教導人們“反抗”,這是因為他骨子裏所蘊含著的華夏文化的底蘊所影響的。
    華夏文化的底蘊就是“反抗”。
    天若是要殺我,那我就要反抗天——皇帝要殺我,那我就要殺皇帝。
    誰讓我活不下去,那我就拉著你一塊沒辦法活。
    這種濃鬱的反抗精神自然是充斥在華夏文化的每一個層次之中的,而佛教文化不同,佛教文化傳承自“天竺”,天竺的“種姓製度”十分有意思,其實可以說天竺不是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他們是一個還存在於很早很早以前的“奴隸製國家”。
    是的,奴隸製國家。
    包括現在也同樣如此,他們隻是將自己包裝成了“現代化”國家而已。
    他們的文化基因就是“奴性”與“臣服”,他們的子民同樣如此被訓導,他們的佛教文化自然也充斥著這些思想。
    比如“此生是苦海,需要受苦受難,你下輩子就會好過了起來”。
    這簡直是放狗屁。
    再比如“人生來就帶著罪孽,需要贖罪”。
    這就更是狗屁。
    每個人生來都是幹幹淨淨的,沒有任何的罪孽,沒有任何需要承受的“苦”,之所以會受苦,是因為這世界的不公!
    縱觀上下五千年,隻有一個字是最不會出現問題的!
    殺!
    殺才能殺出來一個朗朗乾坤!殺才能殺出來一個好過的人生!殺才能殺出來自己的未來!
    除此之外,其餘的說法都是狗屁。
    .... .....
    泥菩薩的稱呼陳瀚自然是聽說了的,但他不僅沒有在意,反而讓陳氏的門生故吏不需要去管這些——真正能夠進入到陳氏核心層的人也的確不在意這個事情。
    別看現在霍光好像很厲害的樣子,但隻要“陳瀚”一句話,霍光即刻就可以換成劉光、王光、李光等等。
    這就是陳氏的底蘊。
    而這些上層權貴也十分明白為什麽陳氏要在這個時候進行“退步”。
    功高蓋主可不是一件說著好玩的事情。
    但凡陳氏此時不退,那陳氏就要繼續攀升另外一個高度了.....
    畢竟這個時代,真的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如今的陳氏已經是門生故吏遍布天下的官渡公了,下一個層級是什麽?是分邦建國的王爵?還是劍履上殿、讚拜不名、賜加九錫?還是......改朝換代?
    誰都不敢想。
    包括陳氏的人在內、甚至包括天子,都不敢往深處想。
    所以此時的陳氏急流勇退,是一件讓所有人都覺著是大好事的事。
    也不會有人在這個時候找陳氏的麻煩。
    ...... ......
    宣帝年間的日子同樣過的很快,一天天,一點點的就過去了。
    相對於武德帝來說,宣帝的治理隻能夠說是尋常,他繼承了“太祖皇帝”時期的那種“無為而治”的風格,將“三皇盛世”延續了下來。
    但左右來說,當一個國家的國力攀升到了巔峰的時候,若是無法再繼續往上攀升另外一個台階,這個國家的國力就一定是會開始緩慢下降。
    或許是三年,或許是五年,但一定會來臨。
    就好像,一本書的書測如果在給量中不能持續的走高,而是在某一天突然之間跌落,那麽這本書的巔峰也就注定了一樣。(沒錯,我就是在說我這本書QAQ)
    宣帝年間,西域還是較為聽話的,而中原大漢王朝對於西域的同化也是緩慢開始進展,在宣帝十年的時候便完成了對於西域的整體“漢化”。
    大漢的觸角終於可以再往前伸一點點了。
    而這一年,大漢的太子也終於已經十三歲了,他也成為了一個俊秀而又優異的少年人——這個少年人從各個方麵來看,都十分符合大漢的繼承人。
    甚至天下中有些人都在感慨,天命果真是在大漢嗎?
    竟然連續數代都是明君!
    唯有宣帝劉進的心中有些許莫名其妙的擔憂——他自幼就喜歡讀史書,當年的秦國也同樣是連續出了幾代的賢明君主,最後一統天下,直到出了一個秦二世。
    秦朝就此覆滅,被太祖陛下拿到江山社稷。
    而此時的大漢呢?
    太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武德帝正正好好六位,加上他這位當今大漢天子,便是第七位帝王了。
    昔年的秦國不也是這樣嗎?
    奮六世之餘烈,而出現了一位始皇帝嬴政。
    同樣是.....七代!
    當然了,這種猜測隻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而已,相對於自己親眼看到的東西,劉進還是較為相信自己看到的東西的。
    而劉詢的表現也沒有讓劉進失望。
    十幾歲的年紀便能夠通讀史書,無論是政治智慧還是為人的智慧,為帝王之道的智慧,都十分的卓著。
    所有的一切都顯示出,大漢好似是要進入到一個新的台階了!
    .... ....
    宣帝十五年,宣帝病重。
    太子劉詢也開始逐漸的承擔起來了監國大任,一直到宣帝十五年末,宣帝的病情好了許多,而這個時候的太子也放下了手中的朝政要務。
    .... ...
    未央宮中
    劉詢神色凝重,他看著劉進開口道:“父皇,民生多艱,若非親眼所見,怎麽能夠遍察民生疾苦呢?兒臣請私訪遊曆天下,以見萬民黔首。”
    劉進有些猶豫但最終卻也沒有拒絕,思來想去還是歎了口氣。
    “也罷,但你的身旁不能沒有人跟著。”
    他略微猶豫說,找到了合適的人選:“便讓許家那個小子跟著你吧!”
    許家?
    劉詢微微挑眉:“是父皇的黃門侍郎?”
    劉進微微點頭,看著劉詢笑著說道:“是他。”
    “昔年他的父親便是先皇身邊的黃門侍郎,他也成為了朕的黃門侍郎。”
    他搖了搖頭:“我不準備讓他的孩子再入宮侍奉了,便給他些許恩典,讓他的孩子跟著你吧!日後也能堂堂正正為官。”
    劉詢並沒有質疑,接受了這個命令。
    .... .....
    宣帝十七年,秋末。
    太子劉詢回到了東宮,隻是短短的一年時間,他便滄桑了許多。
    “哀民生之多艱啊.....”
    .... ....
    宣帝十七年,冬末。
    天子詔令,黃門侍郎許廣漢之子許舜,進為....東宮詹事。
    .... .....
    宣帝十八年,秋末。
    宣帝病逝,這一生雖然上承三皇盛世,但卻並未曾做出什麽傑出的貢獻,但他的孩子劉詢卻依舊頂著壓力,給他上了諡號“宣”,算是一個...美諡了。
    同年,太子劉詢登基。
    次年改元,甘露。
    是為....甘露元年。
    .... ....
    “咚——”
    一道仿佛是鍾聲的聲音響起,陳成緩緩的睜開了眼角,他緩緩從床上坐了起來,按了按自己的鼻頭。
    他第一時間便是打量四周,而後...發現了與上次的不同。
    這一次,他的“臥室”似乎更加豪華。
    陳成微微一笑,在曆史長河中奮鬥那麽多年,最基礎的渴望,不就是這個嗎?
    他起身,看向窗戶外。
    圃園風光依舊。
    PS:不必擔心後麵的劇情,我心中早已經有了腹稿,甚至多次有暗示伏筆。嘻嘻。具體的大家可以仔細的找找很早之前,差不多是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的章節。
    另外匯報一下近況。
    書的成績開始緩慢的跌落了,書測的新量是這樣的,能夠接受和理解,但是不知道能否衝百萬了,百萬作為番茄的一個天塹,我還是很想跨過去的,但這東西嘛,看天命了。
    此外就是工資...嗯,繼續拖著,但沒辦法,好像是因為學校欠了太多的錢,所以我們新校長發工資的時候被檢查出來他的卡發工資了,所以直接執行凍結了.....emmm,說是要解決,但是不知道要多少天了。
    哎。
    不管如何,反正書的成績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下個月能吃點好的了。嘻嘻。
    愛你們,麽麽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