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亦舟籌謀,二安中舉

字數:3930   加入書籤

A+A-


    在邊疆的信件抵達洛都之前,此時的洛都之中卻已然是爆發了一場血雨腥風了。
    科舉製的名詞已然出爐!
    而根據皇帝的要求以及諸多門閥世家當初的提議,前三名的狀元榜眼探花郎可是要打馬遊街,以此來表示皇帝對這些人的“看重”的。
    這也是後來所流傳出來的人生四大喜。
    為什麽金榜題名時可以被稱之為人生四大喜?因為金榜題名不僅僅是標誌著你可以進入到這個國家的統治階級層麵,與從前的階級徹底告別了,甚至還是因為...這個四大喜中的金榜題名最開始說的可是這頭三名!
    打馬遊街,一日看盡長安花,便是如此了。
    如此誇耀之時候,或許是未來十幾年,幾十年的時間中,唯一能夠支撐著你一步步的熬下去,走下去的光了。
    自然是四大喜。
    .... ....
    秦王府
    天子下令詔書將陳亦舟封為秦王了之後,這自當年漢武帝之後就懸掛上的官渡公府的牌匾已經更換成了秦王府的牌匾。
    當然了,這一塊牌匾同樣不是新鮮刻的,而是當年陳氏有一段時間有了哀榮之後,皇帝賜予的,隻是那一段時間的秦王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所以這牌匾也沒有使用太長時間而已。
    “咚——”
    “咚——”
    哪怕是對於陳氏這種近乎於千年的世家來說,“狀元”這種榮耀也算是一種可以彰顯一下、開一下洛都此處祠堂的榮耀了。
    畢竟這裏的祠堂隻是一處分堂而已,其中隻是供奉著陳氏最初的先祖陳喜公。
    當然,這種開祠堂也僅限於這一次了,因為這個“狀元”是千古第一個!任何一個千古第一個都是值的開祠堂的。
    重要的不是“狀元”,而是“千古第一個狀元”。
    陳安哲、陳安民臉上帶著謙遜之色,他們中的陳安哲雖然得到了狀元的頭銜,但這對於陳氏來說更多的是一種榮譽,而非是什麽真的有用的東西。
    在這位老祖宗的麵前,他們倒不至於變得驕傲自滿。
    更何況....陳安哲的這個狀元水分還是比較大的——至少在陳安哲看來,自己的弟弟陳安民的才華更勝過自己十倍。
    想到這裏,他甚至偏過頭看了一眼陳安民,心中帶著些許迷惑和懷疑。
    以往才華超過自己的弟弟,為何這一次的科舉考試中會輸給自己?
    陳安民感受到了陳安哲的目光,但卻並沒有理會,隻是輕聲開口,看著陳亦舟說道:“大父,如今科舉製已經建立了起來,我們又該如何做?”
    “是進入到朝堂之中?”
    陳亦舟微微點頭,他看出來了陳安民那埋藏在眼眸深處的不解,隻是淡淡一笑解釋道:“大隋朝堂雖然暗流洶湧,但目前來看,卻是可以再穩固十幾年的,而陳氏想要在日後可能到來的混亂中護著天下黎民,就必須是站在朝堂之上。”
    “先前與陛下所說的兩代之內不入朝堂,其實隻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告訴陛下兩代之內,陳氏是不會忠於大隋的。”
    “陛下也明白,所以這一次在你們二人科舉中榜之後,遲遲還沒有下達旨意對你二人加封。”
    “若是我所料不錯,陛下快要來了。”
    正當三人說話之間,遠處響起腳步聲,而後才是一陣腳步聲的響起,隨即一個聲音響起:“陛下駕到——”
    陳亦舟微微一笑,而後站起身來看著遠處的一切,臉上帶著些許清淡之色。
    皇帝來雖然不需要通報陳氏,但卻會和陳氏有一種“默契” ,那就是告訴陳氏自己要來了,從而免得自己聽到什麽不該聽的,看到什麽不該看的,到時候到底是處理還是不處理?
    這都是問題。
    所以,皇帝來之前,陳亦舟就知道了。
    方才的話,也是刻意說出來的。
    所以,陳亦舟說的不是“天下大亂”而是混亂,什麽樣子的混亂?什麽程度的混亂?楊堅在聽到這話的時候,就會自己將這個混亂代入到“太子之爭”當中。
    因而對陳氏更加放心。
    果不其然,楊堅來到眾人麵前,在陳亦舟的麵前坐下,而後將杯中酒一飲而盡,長歎一聲:“亦舟也知道朕那兩個逆子之間的鬥爭了?”
    陳亦舟但笑不語,隻是說道:“陛下,如今晉王和太子之間的鬥爭,誰人又不知道呢?”
    “隻是不敢太過於明顯而已。”
    他輕聲說道:“隻是陛下還是要早做準備的,否則日後恐怕是真的要有一場大亂了。”
    楊堅握著酒杯的手則是有些許的晃悠,不知多久,才是緩慢的說道:“亦舟,你說.....朕要是不管他們,讓他們去爭、讓他們去鬥,會發生什麽?”
    陳亦舟看著楊堅說道:“若是如此,便真的會發生臣所說的那種混亂之事了。”
    “嫡長子繼承製一旦被打破,變成了所謂的“賢能之能”,那麽日後大隋的繼承定然是不會順利的。”
    “您能夠明白嗎?”
    楊堅聽了這話隻是繼續沉默著。
    他如何能夠不知道呢?
    可....
    他長歎一聲:“讓朕....想一想吧。”
    .... .....
    開皇十一年,夏。
    炎熱的夏季帶來了第一場暴雨,同時也帶來了來自邊疆的急報。
    邊疆異動,已經被趕往西域的匈奴人在西域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之後,一直對中原虎視眈眈,當年在大漢時候被打了回去,而如今則是再次想要入侵這一片土地。
    他們無法遺忘中原的富庶。
    而這一次,他們則是學的更加聰慧了,他們沒有親自動手,反而是鼓動了西域的一部分國家聯合起來,反抗大隋的統治。
    當然,也不是“反抗”,而是....進行某種意義上的侵略。
    隱藏在背後的人以及匈奴帝國、甚至是那些西域國度都想要知道一件事情。
    皇帝是否會像是當年大乾的太宗皇帝一樣,對他們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 ...
    大殿之中
    楊堅怒而將手中的奏疏甩在桌子上:“哈哈哈好一個西域蠻夷!”
    “竟然連朕妥協之後的名號都想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