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幕後之人,負荊請罪

字數:4849   加入書籤

A+A-


    “殿下,您看……”
    侍從望向李承乾。
    隻要將此人送到李世民麵前,李泰板上釘釘要被廢為庶人。
    如今朝中雖大體上都是支持李承乾的,但也總有那麽幾個特立獨行,懷著小心思的。
    處置了李泰,也能讓那些人心中有數。
    李承乾麵上訝異之色逐漸消失,他拔出腰間佩刀,一刀便結果了最後那個刺客。
    “回大唐。”
    他的儲君之位已經夠穩固了,並不需要用自己的手足來立威。
    若真那樣做了,恐怕還會讓父皇心寒。
    父皇年少時曾有過那樣一段經曆,最看不慣地便是兄弟鬩牆。
    ……
    “老師。”
    李承乾回長安後,並沒有第一時間入宮覲見,而是將自己的人暫且安置在了城外,獨自一人來見了陳修竹。
    “看來你路上,應該出了些變故。”
    陳修竹抬手為李承乾擦掉額角已經幹涸的血跡,溫聲道。
    李承乾端起茶水一飲而盡,苦笑一聲。
    “徒兒不明白。”
    “難道想要坐上那個位置,就必須要殘殺手足,必須要從兄弟們之中殺出去嗎?”
    他長歎一聲,將途中遇刺一事娓娓道來。
    陳修竹耐心聽罷,沉吟片刻。
    “以李泰的品性和能力,他的確有可能會對皇位動心思,但卻沒有派死士去刺殺你的本事。”
    按照唐律,皇子成年後,一般就要去往自己的封地。
    李泰愛好詩畫,不參與朝堂之事,平日又十分會討李世民的喜歡,故而李世民給他封了個不之官,特許他留在長安。
    但儲君的人選,在李世民的心中一直十分堅定。
    因此,他也有意控製李泰的發展方向。
    許他建立文學館,開詩社,辦賞花會。
    除此以外,有關朝政之事一律都不許他碰。
    可以說李世民雖對李泰寵愛有加,卻對他管教甚少,不像是皇帝養皇子,倒像是尋常人家寵溺小兒子。
    這樣的李泰,從哪兒掏一隊死士出來?
    李承乾聞言,豁然開朗。
    是啊!
    李泰自然沒有刺殺他的本事。
    甚至再進一步來說,以李泰的性子,若是無人煽風點火,他怕是也做不出殘害手足之事。
    處理狀告李泰,會讓父皇心生芥蒂。
    可若隻是處理狀告一個心懷不軌的臣子,那想必就是父皇喜聞樂見之事了。
    “多謝師父,徒兒明白了!”
    “徒兒告退,明日再帶了禮物來看師父。”
    說罷,李承乾恭敬行了一禮,腳步匆忙地退了出去。
    師父既給他指了一條明路,他就該快些實踐。
    ……
    迎接李承乾凱旋後,皇帝大喜。
    不僅擺了筵席來為自己這個立了功的大兒子接風洗塵,甚至在筵席結束後,還將其留在宮中,欲多同他說說話。
    李世民先是細問了戰爭曆程,又詢問了李承乾的身體狀況。
    待李承乾一一作答後,方才依依不舍地揮了揮手。
    “行了,快去歇著吧。”
    “今兒天晚了,你不必再回東宮,就留宿在宮裏。”
    話音剛落,便見李承乾突然跪了下來。
    “父皇,兒臣險些就不能再回來見您了。”
    旋即,他便將自己被刺殺之事,原原本本地說給了李世民。
    李世民聽到死士供出了李泰,頓時變了臉色。
    糊塗!
    李泰怎麽能這樣糊塗?
    他想要皇位是一碼事,敢對自己的兄弟下手,便又是另一碼事了。
    看來這次,絕不能輕饒了他!
    思量間,李世民望向李承乾的眼中更多了幾分欣賞和讚許。
    承乾若是直接將死士帶到長安,那麽李泰這次便是不死,也得被廢為庶人。
    他直接殺了死士,便是有意放李泰一馬。
    可見這孩子不僅有能力,品性上佳,在對待兄弟時,亦是仁厚慈愛。
    “你放心,父皇定不會委屈了你。”
    “青雀在長安養了這麽久,竟養出了這樣的野心,也該讓他好好吃吃苦頭。”
    越看好李承乾,李世民便越對李泰不滿。
    李承乾卻搖了搖頭,道:“父皇,依兒臣所見,皇弟應當從未豢養過死士,刺殺兒臣的那群死士的來頭,有問題。”
    李世民聞言,頓時暴怒。
    當即便喚來了高長福,命他暗中詢查此事。
    “不惜一切代價,必須要查出來,究竟是誰在背後挑唆朕的兒子手足相殘。”
    “朕要誅了他九族!”
    ……
    感業寺。
    李治正在命人收拾東西,準備前往封地。
    侍從大為不解。
    “殿下,您的封地在北方,恐怕不利於您安養腿疾。”
    “況且如今太子殿下好端端地回來了,朝中局勢穩固,陛下也未曾表態,您又何必要急著離開?”
    李治想到自己在寺中驚鴻一瞥看到的那位絕世美尼,不由得苦笑一聲。
    她曾是父皇的秀女也便罷了。
    父皇從未把她看在眼裏過,大不了安排她假死,重新給她弄一個身份。
    隻是陳先生的教誨,他卻不得不牢記在心。
    “女人如虎。”
    李治喃喃一聲,隨即又催促道:“問那麽多作甚?”
    “快些收拾東西,我明日便去向父皇請旨,前往封地。”
    ……
    長孫無忌在看到李承乾平安無事地回來,甚至麵色如常時,心中便大覺不妙。
    宴席後,雖一切瞧著風平浪靜,他卻將心提到了嗓子眼。
    發動一切人脈,勢力,小心地探著皇宮裏的消息。
    當察覺李世民派出人手去查死士的來頭時,他的心便已經涼了半截。
    枯坐一夜。
    第二日天不亮時,便去了趟梨花小院。
    旋即,直接脫了上衣,背著荊條就入了皇宮。
    以皇帝的本事,若有心查,查到他不過是遲早之事,與其等著皇帝將他揪出來,倒不如他主動負荊請罪。
    正如陳先生所言。
    太子殿下和衛王都無事,他又是二人的舅舅,皇後的手足兄弟,且身負從龍之功。
    主動認錯,皇上應當不會置他於死地。
    ……
    李世民在看到長孫無忌的姿態時,心中便已經猜到了原委。
    可當長孫無忌真將此事應下,他卻還是摁不住心中的怒火,抓起桌上的瓷杯便砸向了長孫無忌。
    “大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