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砌牆的歌
字數:4667 加入書籤
水泥和紅磚的到來像一聲清脆的響指,將海角村從悠長的沉寂中徹底喚醒。昨日那熱火朝天的喧囂,經過一夜海風的沉澱,在第二天的清晨,化為了一種更具體、更有序的節奏。
不再是雜亂的拆除與清理,工地上多了一台小型的水泥攪拌機。它“轟隆隆”地轉動著,像一顆不知疲倦的心髒,為這場築夢工程,輸送著最基礎的血液。空氣中,不再隻有海風的鹹濕,還彌漫開一股濕潤水泥的獨特氣味粗糲卻充滿了創造的生機。
阿勇成了當之無愧的現場總指揮。他黝黑的脊背在晨光下泛著一層健康的油光,手裏拿著一張畫在牛皮紙上的草圖,嗓門洪亮地指揮著幾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
“阿力,沙子和水的比例要對!陳伯說了這地基靠海潮氣重水泥標號高,但和得不好,一樣白搭!”
“二狗,鋼筋先別急著綁,等坑挖到兩米深,讓王叔下去看看底下的土質再說!”
他們不再是單純地出賣力氣,而是像一群經驗豐富的工匠,用最樸素也最嚴謹的態度,對待著腳下這片即將重獲新生的土地。
阿汐也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戰場。她沒有再去工地旁端茶倒水,而是和張嬸、王嬸她們,在不遠處那片空地上,用幾塊大石頭和舊木板,搭起了一個真正的“臨時廚房”。兩口巨大的行軍鍋架在磚頭上,下麵燒著從海灘上撿來的幹柴,一鍋熬著滾燙的白米粥,另一鍋則燉著香氣四溢的蘿卜土豆。
她手裏拿著一本小小的筆記本,正是她規劃“阿汐食堂”的那本。此刻上麵不再是天馬行空的菜單,而是寫滿了最實際的考量。
“三十個人,午飯大概要二十斤米。”
“土豆要削皮切塊,不然燉不爛。”
“明天可以去鎮上買點豬肉,做個紅燒肉,幹活的人,得吃點油水才行。”
她一邊在本子上記錄,一邊向身邊的張嬸請教,神情專注而認真。那不再是一個小女孩對夢想的憧憬,而是一個女主人,在為她的家,為她這個大家庭的成員們,操持著最溫暖的煙火。
林星抱著對外界一切都充滿好奇的景曦,選擇成為一個安靜的參與者和記錄者。他知道,在砌牆抹灰這些體力活上,他遠不如這些常年與大海和工地打交道的村民。他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去參與這場獨一無二的合奏。
他站在一個既安全又不妨礙大家幹活的角落,靜靜地看著。他的耳朵裏,漸漸響起了一場比昨天更和諧、更動聽的交響樂。
水泥攪拌機“轟隆隆”的低鳴,是樂章裏沉穩而持續的貝斯。
鐵鍬鏟起沙石時發出的“沙沙”聲,是細碎而富有節奏的沙錘。
村民們將一塊塊沉重的紅磚,手遞手地傳遞時,口中發出的“嘿!嗬!”的號子聲,短促而有力,像交響樂裏最質樸的人聲合唱。
而最華彩的樂段,無疑是那些老師傅們砌牆的動作。
王叔拿著一把瓦刀,手腕輕輕一抖,一團和好的水泥砂漿便穩穩地落在刀麵上。他手腕再一翻,砂漿便均勻地鋪在了紅磚上,不厚不薄,恰到好處。隨即,他拿起另一塊紅磚,輕輕放下,用瓦刀的木柄在磚麵上“篤篤”地敲擊幾下,調整著位置。整個動作行雲流水,充滿了韻律感。
瓦刀刮過磚麵時發出的“刺啦”聲,磚塊與磚塊碰撞時發出的“嗒嗒”聲,老師傅口中偶爾蹦出的幾句指點……這些在旁人聽來或許枯燥的噪音,在林星的耳朵裏,卻漸漸匯成了一段最動聽的歌。
這是一首關於創造的歌,一首用汗水和力量譜寫的砌牆之歌。每一個音符,都充滿了踏實的力量;每一個節拍,都落在了堅實的大地上。
就在這時,幾個村裏的孩子,大概是算準了時間,又背著書包,小心翼翼地湊到了工地旁。領頭的還是那個虎頭虎腦的小男孩,他看到工地上熱火朝天的景象,眼睛裏充滿了敬畏和好奇。
他不敢靠得太近,隻是伸長了脖子,大聲問:“林作家,我們的書屋,今天能蓋好嗎?”
他的聲音清脆,充滿了孩童特有的天真與急切。
正在幹活的村民們都聽到了發出一陣善意的哄笑聲。阿勇直起腰,抹了把額上的汗,對著那孩子咧嘴笑道:“小虎,蓋房子可不像你們搭積木那麽快!不過你放心,等你們放寒假的時候,保證能讓你們坐進來舒舒服服地看書!”
小虎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隨即又指著正在砌牆的王叔,一臉認真地問:“王爺爺,我能幫你搬一塊磚嗎?”
“哈哈哈!”王叔笑得滿臉的皺紋都舒展開了,“你這小胳膊小腿的可搬不動!等你長大了,再來幫王爺爺蓋大房子!”
說著,他拿起一塊小小的碎磚頭,遞給小虎:“喏,這塊送給你,就當是你為書屋添的第一塊磚!”
小虎鄭重地接過那塊碎磚,像捧著什麽寶貝一樣,小心翼翼地放進了自己的書包裏。其他的孩子也圍了上來滿眼都是羨慕。
林星看著這一幕,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被輕輕觸動了。他走過去蹲下身對那幾個孩子溫和地說:“等書屋建好了你們每個人,都可以在一麵牆上,畫上自己喜歡的畫,好不好?”
孩子們發出一陣壓抑不住的歡呼,隨即又像怕驚擾了什麽,趕緊捂住嘴巴,但那一張張漲得通紅的小臉上,寫滿了無法掩飾的巨大喜悅。
午飯時間,是工地上最熱鬧的時刻。
阿汐和張嬸她們,將兩大鍋熱氣騰騰的飯菜抬了過來。沒有桌子,大家就地而坐,一人一個粗瓷大碗,圍成一圈。今天的菜是蘿卜土豆燉肉,雖然隻是放了些肥多瘦少的豬肉,但在辛苦了一上午後,那濃鬱的肉香混著米飯的香氣,成了世界上最誘人的美味。
村民們呼嚕呼嚕地吃得香甜,臉上還沾著灰塵,眼裏卻閃爍著滿足的光。阿汐端著一碗飯,坐在林星身邊,小口地吃著。她看著那些黝黑的臉龐和被汗水浸濕的衣背,心裏那份屬於“阿汐食堂”的藍圖,也變得愈發清晰起來。她想等食堂建好了她一定要學會做最好吃的紅燒肉,讓每一個為這個家出過力的人,都能吃上一口最香、最解乏的飯菜。
午後的陽光,變得更加溫暖。工地上最關鍵的環節開始了——為那兩根由老陳頭親自指點的新承重柱,澆築地基。
地基坑早已挖好,露出了下麵堅硬的礁石層。阿勇指揮著幾個年輕人,將一根根粗壯的螺紋鋼筋,按照縱橫交錯的結構,牢牢地綁紮在一起,形成一個堅固的鋼筋籠。
老陳頭也拄著拐杖,再次來到了現場。他沒有說話,隻是走到坑邊,用拐杖輕輕敲了敲綁好的鋼筋籠,又看了看水泥和沙石的配比,最後才緩緩地點了點頭。
得到這位“總工程師”的認可阿勇才鬆了口氣,大手一揮:“開工!澆築!”
村民們立刻行動起來。他們自發地排成一條長龍,從水泥攪拌機,一直延伸到地基坑旁。一桶桶沉重的水泥砂漿,就在這一雙雙樸實而有力的手中,被穩穩地傳遞著。
“嘿!”
“嗬!”
他們的號子聲,不再是零散的呼喊,而是變得整齊劃一充滿了協作的力量。那不僅僅是傳遞著水泥,更是在傳遞著一份沉甸甸的希望與信任。
林星抱著景曦,站在不遠處,靜靜地看著這幅畫麵。他仿佛看到的不是一個建築工地,而是一個古老而神聖的儀式。這些質樸的村民,正在用他們最傳統、最虔誠的方式,為一座新的圖騰,奠定最堅實的基石。
他知道,這棟正在被一磚一瓦重新建造起來的紅磚房,承載的將不僅僅是書香和飯香。它本身,就是一首由整個海角村共同譜寫的關於希望、關於守護、關於一個家與一片土地最深情的回響。
而他,何其有幸,能成為這首砌牆之歌裏,最幸福的聽眾。
夕陽西下,晚霞將整片海麵都染成了溫暖的橘紅色。地基的澆築終於完成,兩個堅實的混凝土基礎,像兩塊巨大的磐石,穩穩地紮根在了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雖然隻是完成了最基礎的一步,但所有人的臉上,都洋溢著一種收獲的喜悅。
村民們三三兩兩地散去相約著明天再戰。阿汐和張嬸她們,早已為大家準備好了清涼解暑的綠豆湯。
林星也端著一碗,坐在阿汐身邊。他看著那兩個在暮色中還散發著濕潤氣息的混凝土基礎,心裏湧起一種前所未有的踏實感。
他想他或許永遠也寫不出一首像《星落》那樣充滿了少年銳氣與憂傷的旋律了。但他現在,卻能親耳聽到一首更宏大、更溫暖的歌。
一首用汗水、磚石和人心,共同譜寫的砌牆之歌。
這首歌,或許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複雜的和聲。
但它的每一個音符,都足以支撐起一片天空。
一片屬於海角村,也屬於他自己的嶄新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