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找你爹去
字數:3845 加入書籤
李筍臉真難看。
“劉部長,我已經知道錯了,求求您,大人不記小人過,這次不要和我們一般見識,幫幫我們,救救我們。”
“你之前給我打電話的時候,可不是這樣說的,你現在這樣讓我很不適應,我還是喜歡你之前那種桀驁不馴的勁,你恢複一下。”劉部長說道。
李筍臉色更加難看。
“劉部長,我真的知道錯了,還請您看在兩國交好的份上,幫幫我們。”
“你不是知道錯了,你是知道怕了。”劉部長冷笑一聲道。
“劉部長,現在隻有龍國能救越國,你們不救,我們真的完了。”李筍再次說道。
“完了就完了唄。和我們有什麽關係?好像你拿這個就能威脅到我們一樣。”劉部長再次漫不經心地說道。
“劉部長,求求您,救救越國!我們越國必世代感念龍國的大恩。”李筍說道。
“世代感念?這種虛無縹緲的鬼話,你自己相信嗎?”劉部長冷笑著說道。
李筍愣了。
他已經完全不知道該怎麽和眼前這位劉部長溝通了。
無論自己說什麽,他都能給自己全部懟回去。
“說一些能拿得出手的東西吧。”劉部長說道。
聽到這話,李筍愣住了。
他來的時候完全沒有考慮過這個,龍國一向都是有求必應的,從來都是不求回報的,這次怎麽?
再說,現在的越國,完全處於戰亂當中,也沒有什麽東西可以拿出來啊。
要是有的話,早就已經拿去換錢了,哪裏還用得著在這裏哭著喊著賣慘?
“陳部長,我不明白您的意思。您想要什麽樣的東西?”
“你們不是想要援助嗎?自然要拿出抵押物,或者相應價值的東西來購買,不然,我們這東西和扔水裏有什麽區別?
“……”李筍愣了。
一肚子的話,卻不知道怎麽開口。
“劉部長,你們之前不是這樣的。”
“你也說了,那是之前。再說,之前我們養過一個白眼狼,現在我們不想再養第二個。”
“可我們真的什麽都沒有,現在的越國,一窮二白。”李筍再次哭訴道。
“沒有就找你爹要去。”
“對啊,你爹,你那俄熊老爹。”
“……”
李筍帶著鬱悶和憤恨離開了,眼神中帶著怨毒。
劉部長看著他的背影,嘴角閃過冷笑。
“想到龍國的時候,就說兩句好話,讓龍國無償援助。用不到的時候,為了討好老爹,各種跪舔,同時還如狂犬一般,對著龍國狂吠。真當龍國是冤大頭?”
對龍國來說,李筍的到來隻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插曲,根本無人理會。
現在,在紫雲閣中幾位大佬討論的是和米國的外事關係的框架。
“除了和平共處的條款之外,主要是經濟條款。
對方想要和我方建立商貿合作,更加看重咱們的龐大市場,所以,對商務條款極為看重。
他們要求外資能夠在龍國建廠,同時,從米國進口的商品,雙方彼此降低關稅。”劉部長一邊說,一邊把一份長長的文件送到了眾人的手中。
眾人拿到文件之後,全都凝神閱讀。
雖然這些文件,他們之前已經看過也研讀過,但是,現在臨近討論,還想要再熟悉一遍。
“大家說一說自己的看法。”十幾分鍾後,葉老直接把手中的文件放在了桌岸上,對著眾人說道。
“我是商部部長,我先說吧。米國的這些條款,看似平等,實則用心險惡。他們所謂的公平競爭,是拿咱們剛剛起步的小工廠,小公司,去和他們的百年企業去公平競爭,這本身就是極大的不公平。
無論是人才儲備,還是技術積累,又或者是商業運營經驗,米國的那些公司,隨便挑一家出來,都能吊打咱們的公司。
可以想象,到時候,咱們的本土公司,還沒有成長,直接就被對方用商業手段打垮了。
到時候,這看似公平的競爭,實則是一麵倒的屠殺。
龍國將不會有公司能夠成長,更不可能成長為比肩米國歐洲那樣的商業巨無霸。”商部梁部長說道。
事實上,在劉部長和國務卿馬歇爾接觸的時候,他已經開始通過九龍的愛國商人還有全世界的那些愛國商人一起討論過。
米國是希望通過資本控製,達到遠程殖民的效果。
“我認為梁部長說的有道理,老百姓都是比較現實的,如果到時候米國的商品又好又便宜,他們可不會講其它的。肯定直接選米國貨。
到時候國貨賣不出去,紛紛倒閉,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就會徹底被米國資本控製。” 黃大龍也跟著說道。
“可是,今天如果我們不主動打開國門,閉關鎖國,總有一天,會被迫打開的。難道你們忘記了清廷的教訓了嗎?”旁邊,路子山也跟著說道。
聽到路子山的話,眾人不語。
現在,對龍國來說,正是發展最重要的階段,如果閉關鎖國,保的了一時,保不了一世,甚至很可能再次上演百年前的悲劇。
可如果直接打開,很可能直接就中了敵人的圈套。
這是陽謀。
葉老也皺起眉頭,默默地喝了一口茶。
“肯定是要放開的,這毋庸置疑,現在,我們要做的是,放開之後,如何抵禦來自米國資本的衝擊。說一說你們的看法?”
“想要抵禦米國商業的衝擊,肯定還是要自身實力強。除了經營理念,管理水平之外,還需要有技術。
咱們龍國人很聰明,像服務業那些,我們隻需要限定外資公司,必須擁有一定比例的龍國人。
至於那些技術崗位,也必須和龍國合作投資,同時,必須雇傭一定比例的龍國人。
除了這些,外國資本在龍國建廠,投資比例也必須做出一定的限定。”
眾人全都在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對於經濟建設和商業運作,除了梁部長等少數幾人之外,其他人幾乎一竅不通,完全是根據自己的理解並谘詢當地商賈或者愛國商人,整合之後得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