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最後的時刻

字數:5988   加入書籤

A+A-


    秦遠放下手中的的年度報表,心意一動,眼前的虛擬屏幕消失不見。
    他目前在不斷的侵吞著蘇聯的資產,也在不斷地刷著係統成就。
    一個個“第一”將他推上了財富榜的頂峰,一種玄妙的感覺縈繞心頭。
    距離通關,似乎隻剩下一層薄薄的、一捅即破的隔膜。
    但這最後一層隔膜,卻需要海量的、足以引發質變的資源湧入才能突破。
    “必須要抓住現如今所有能抓住的資本。蘇聯的崩潰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資產放大器,能將投入的資本幾倍、幾十倍地放大。”
    秦遠心中明鏡似的。
    眼下能最快獲取的巨額資本,無疑來自那些對蘇聯遺產垂涎欲滴的西方銀行。
    遠東酒店項目能吸引他們,證明遠東集團這塊招牌已在西方資本圈有了分量。
    而眼下,還有一個更具吸引力的項目可以談、
    那就是遠東國際銀行本身。
    相比於需要長期運營的實體酒店,這家正在野蠻生長、觸角深入蘇聯各個角落的金融機構,更對金融資本家們的胃口。
    更別提,法國興業銀行和美國富國銀行對它的覬覦早已不是秘密。
    “小迪,你對於遠東國際銀行那邊的動向了解多少?”秦遠抬起眉頭,看向易笑迪。
    “老潘的動作很快,”
    易笑迪顯然對情況了如指掌,從容匯報,“過去三個多月,他按照您先前的吩咐,在五科藍、白羅斯以及高加索地區,聯合當地實力派,在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分行和多個金融兌換點。”
    “在中亞五國,他更是親自帶隊,叩開了一座座城市的大門,發展速度極為迅猛。”
    潘石屹很珍惜這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從國內以及蘇聯本地征召培訓了大量的人手。
    這些人手雖然稚嫩,但是僅僅負責儲蓄貸款這兩項基本業務,卻也是沒有什麽問題。
    而相較於西方銀行豐富的業務,以及跨國銀行所具備的深厚底蘊。
    潘石屹就專注於“盧布保值”以及“低息貸款”這兩個業務。
    一方麵大量的吸收民間資本,另一方麵根據秦遠的安排,向各地的有潛力的國營工廠提供貸款。
    如今遠東集團的觸角,正通過這些金融命脈,延伸到蘇聯的每個角落。
    “目前遠東國際銀行在全蘇聯,一共有五十七個分行,一百三十八個金融點,尤其是在西方銀行那些看不上的邊緣地帶,我們的覆蓋範圍目前來說,除了蘇聯的國有銀行,就是我們遠東國際了。”
    易笑迪補充道,對於潘石屹取得的成績,他也是與有榮焉。
    “石屹幹得不錯。”
    秦遠讚許地點點頭,話鋒一轉,“興業銀行和富國銀行的投資呢?進展到哪一步了?”
    這才是資本獲取的大頭。
    先前兩家給了四十億美元的估值,震驚了十國銀行街的一眾資本。
    連早期與遠東國際有過合作的花旗、摩根、瑞銀也坐不住了,紛紛表達了投資意向。
    興業和富國如同投入沙丁魚群的鯰魚,徹底攪動了市場。
    讓遠東國際銀行的估值在持續抬升。
    尤其是在蘇聯如此混亂的局麵下,遠東國際銀行的發展壯大速度竟然還在加快。
    而且一旦投資了遠東國際銀行,獲得了一半的股權,達成了合作。
    那就等於投資方,將獲得遠東國際銀行在遠東、中亞、高加索等偏遠地帶的銀行網絡。
    對於他們業務的開展,具有極大的提升。
    這不光是對於興業、富國是如此,對於專注於莫斯科等大城市業務開展的花旗、瑞銀這些銀行來說,同樣是極大的誘惑。
    不過。
    對於秦遠而言。
    搶吧,他們爭搶的越激烈,他能撬動的資本就越是天文數字。
    “秦總,目前估值已被抬升到五十億美元,”
    易笑迪立刻回答,“但他們仍堅持認購50%的股份。富國銀行的態度尤其強硬,表示拿不到控股權就不值這個價。目前幾大銀行裏,興業姿態最積極,意願最強,其次是……摩根。”
    “摩根?”秦遠微微有些詫異,他和摩根的人接觸的不多。
    反倒是和花旗、瑞銀這些銀行有過多次接觸。
    富國銀行都有些退縮了,這個摩根怎麽還這麽堅持?
    “對,就是摩根。正是他們的突然攪局,讓興業和富國感到了壓力,加快了談判節奏。”
    易笑迪猜測道:“估計……今天就能出結果。”
    秦遠頷首:“出了結果,讓石屹立刻來見我。”
    這話落下的當天下午,潘石屹便走進了秦遠的辦公室。
    與他同行的,還有伊蓮娜、王功泉、斌子等核心成員。
    一個個風塵仆仆又難掩興奮。
    “秦總,成了!”潘石屹推了推金絲眼鏡,將一份厚厚的文件遞上。
    秦遠接過那份決定性的融資協議,迅速翻到關鍵條款頁。
    目光掃過那串天文數字和複雜的股權結構,即便是他,心中也泛起波瀾。
    五十億美元估值,出讓45%的股份,引入法國興業銀行與美國摩根士丹利作為戰略投資者。
    資金將以‘優先股’加‘長期低息貸款’的組合形式注入,確保遠東集團保留絕對控製權和業務自主權。
    二者在各領域的全麵合作,既擴張了三大銀行的輻射範疇,有了一個明麵上的龐大代理人。
    遠東國際銀行也可以與三家開通更多合作,在資本轉賬上不做限製。
    這是一場漂亮的勝利,既拿到了巨資,又沒被捆住手腳。
    有了這筆堪稱“火箭燃料”的資本注入,他的計劃將能以更驚人的速度推進。
    這時,伊蓮娜上前一步,遞出一份文件:“秦,人才基金計劃成效顯著。”
    “這是目前加入了我們基金的名單。”
    秦遠接過垂目看著上麵的名字,伊蓮娜則繼續說著:“目前,已有七十多名涉及計算機、電子通訊等前沿領域的專家,明確表示願意加入遠東集團。”
    這是遠東集團未來發展的方向。
    “另外,一些空氣動力學、飛機設計所以及船舶製造,包括航母領域的專家,也表達了去往中國工作的意向,其中就有圖波列夫設計局的幾名專家,他們一向與我們交好。”
    “不過,”她頓了頓,語氣略顯遺憾:“瓦列裏·巴比奇先生,拒絕了我們的邀請。”
    秦遠對此並不意外。
    他清楚,巴比奇是一個將國家命運與個人事業緊密捆綁的、純粹的愛國者和工程師。
    在前世的軌跡中,即使蘇聯分裂,他作為一個俄羅斯人,也選擇留在建造“瓦良格”的五科藍,隻為實現讓巨艦下水的夢想。
    直到資金徹底斷絕,船廠分崩離析,夢想破滅,他才心灰意冷地返回俄羅斯著書立說。
    後來被中國招攬,也更多是提供谘詢與回憶,並未直接參與核心工作。
    要打動這樣的靈魂,金錢和待遇是蒼白的。
    必須從根本上動搖他的信念。
    “伊蓮娜,”秦遠合上融資協議,目光深邃地看向她,“你親自去一趟尼古拉耶夫,再見巴比奇一次。”
    “不要談條件,就明明白白地告訴他,根據我們掌握的所有信息和局勢判斷,眼下的蘇聯,以及即將誕生的新國家,絕對沒有可能,也絕不會再有資源讓‘瓦良格’下水了。”
    “邀請他,不是讓他背叛,而是請他親自去看,去看看真實的蘇聯,也去看看東方的中國。”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告訴他,如果他真的想看到自己畢生的心血不再是船台上的廢鐵,那麽,他應該親自去看看,另一個正在崛起的東方大國,是否具備這樣的決心和能力。”
    “建議他,進行一次實地調查。”
    伊蓮娜鄭重地點了點頭,她明白這次任務的份量。
    數日後,曆史的車輪以無可阻擋之勢碾過。
    1991年12月8日,斯拉夫三國也就是蘇聯的三大創始國,在別洛韋日森林簽署協議,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並宣稱“蘇聯作為國際法主體和地緣政治現實已停止存在”。
    這一紙協議,在法律上宣判了蘇聯的死刑。
    也正是在這一天,身處黑海之濱的巴比奇,從收音機裏聽到了這則如同驚雷的消息。
    巨大的衝擊讓他心神劇震,伊蓮娜的話如同魔咒般在他耳邊回響。
    他看著船台上那已完成大半的龐然巨艦,一種深切的無力感和對未來的迷茫,促使他終於下定了決心。
    他需要親眼去驗證,去“調查”。
    而就在協議簽署的四天前,12月4日,維係蘇聯七十年的強力脊柱——克格勃(KGB)。
    被正式下令解散,拆分為四個獨立機構。
    分別是聯邦安全局、對外情報局、通信與信息局、邊防部隊。
    這意味著一個時代的徹底終結。
    就在克格勃總部完成曆史使命、牌匾被摘下的當天傍晚,秦遠接到了葉卡捷琳娜轉來的一個口信:
    【拉托維斯局長,希望在離開盧比揚卡之前,再見他最後一麵】
    秦遠知道,這不是簡單的告別。
    這將是與舊時代權力核心的最後一次對話,也將是揭開更深層陰影的時刻。
    他整理了一下衣領,對身邊的武衛國沉聲道:
    “備車,去盧比揚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