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的種子在困惑中萌芽

字數:3262   加入書籤

A+A-


    麵對匠人們如同麵對天書般的困惑,以及一連串質樸卻尖銳的問題 —— 老周攥著圖紙邊緣的手還在微微發抖,劉老栓的山羊胡因緊張而翹得更高,小王的眼睛裏滿是 “想不通” 的急切 —— 林宇沒有絲毫的不耐。相反,他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像發現了深埋的寶藏:有疑問,才有探索的動力;有困惑,解開後才能讓原理紮根更深!
    他拿起一根炭筆,在旁邊的白木板上快速勾勒起來,炭粉簌簌落在地上,很快畫出一個簡易的鍋爐草圖 —— 圓鼓鼓的爐身,帶著一個細長的煙囪,旁邊還畫了個小小的銅壺做對比。“大家先別急,咱們一個個說,就從‘憋住汽力’開始講。” 林宇的聲音溫和卻有力,像春雨滋潤幹涸的土地,“這也是老周師傅和劉師傅最擔心的,對吧?”
    老周下意識地點頭,劉老栓也放下了抱在胸前的胳膊,往前湊了湊。林宇指著木板上的草圖,又指了指旁邊已經冷卻的銅壺,壺蓋還留著被蒸汽頂過的痕跡:“大家看這銅壺,昨天咱們都見了,蓋子蓋緊,火燒得旺,裏麵的汽就憋足了勁兒,能把蓋子頂得‘噗噗’跳。咱們要造的大鍋爐、大氣缸,就是把這銅壺放大一百倍,再用最結實的鐵做‘壺身’—— 鍋爐用雲南運來的上等精鐵,反複鍛打十二次,壁厚三寸,比老周師傅的鐵砧還厚實,這樣才能承受住裏麵的汽力,不會像薄鐵皮一樣被撐破。”
    他伸手拿過剛才演示用的模型,取出裏麵的木活塞,指著上麵裹著的油浸皮革:“至於怎麽不讓汽跑掉,關鍵就在‘嚴絲合縫’!大家看這活塞上的皮革,就像給它穿了層‘緊身衣’,緊緊貼在琉璃筒上,汽就跑不出來。咱們造的活塞,要在邊緣套上紫銅做的活塞環 —— 紫銅軟,卻比鐵耐磨,就像劉師傅做銅鎖芯,能用十年不鬆。這銅環要鍛打十二次,磨得比銅鏡還光滑,套在活塞上,剛好能貼住氣缸壁,連一根頭發絲都塞不進去!”
    林宇頓了頓,又在草圖上畫了個小閥門,像個帶開關的小窗戶:“接口處還要用浸過油的石棉繩和紫銅墊片塞緊 —— 石棉繩不怕火,上次劉師傅修爐門用的就是它,燒半年都不壞;紫銅墊片軟,能把縫隙填得嚴嚴實實,就像咱們箍木桶時,用竹條把木板緊緊箍住,再塞點麻絲,水就漏不出來。” 他突然舉起手,做了個 “鬆手” 的動作,“對了,鍋爐上還得裝‘保險門’,也就是安全閥!就像給馬卸鞍時,得先鬆開韁繩,不然馬會受驚亂蹦。這安全閥上有根彈簧,汽力太大時,能把閥門頂開,放掉多餘的汽,這樣就不用擔心炸膛了 —— 就算裏麵的汽再足,也有地方‘喘氣’,不會把鐵壺撐破!”
    “再說說‘燒水推磨’,這也是小王最好奇的,怎麽讓汽力變成轉輪子的勁兒。” 林宇放下炭筆,走到木案中央,張開雙臂做了個 “抱重物” 的姿勢,“大家跟我一起想:石炭燒火,是把‘熱勁兒’傳給鍋;鍋裏的水燒開,變成蒸汽,這‘熱勁兒’就變成了汽的‘推勁兒’—— 就像咱們燒開水,壺蓋被頂起來,那就是汽的‘推勁兒’。這股勁兒在密閉的鍋爐裏憋得越大,推活塞的力氣就越足,就像老周師傅掄大錘,憋的勁兒越大,砸得越狠!”
    他一邊說,一邊用拳頭代表活塞,手臂代表連杆,身體代表曲軸,慢慢轉動起來:“你們看 —— 我的拳頭往前推(活塞被蒸汽推動),手臂就跟著擺(連杆擺動),帶動我的身子轉圈(曲軸旋轉);要是我手裏抱個石磨(飛輪),石磨是不是就跟著轉起來了?這就是‘力的轉換’!石炭的熱,變成水的熱,水的熱變成汽的推勁兒,最後變成飛輪轉的勁兒!” 他特意加重了 “轉” 字,又指了指圖紙上的飛輪,“這股勁兒可比十頭壯牛拉磨還穩 —— 牛拉磨得歇氣,這飛輪隻要不斷添煤加水,能轉一整天,磨出來的麵粉又細又勻!”
    老周下意識地跟著比劃,拳頭往前推,手臂跟著擺動,眼神漸漸亮了 —— 原來這 “力的轉換”,跟他用小錘帶大錘打鐵是一個道理!小錘的勁兒不大,卻能帶動大錘砸出重勁;蒸汽的勁兒看不見,卻能通過活塞、連杆,讓那麽重的飛輪轉起來!
    “最後說控製的問題,王師傅擔心飛輪停不下來,對吧?” 林宇看向負責鍛打的王師傅,後者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林宇指著圖紙上的閥門,又指了指工坊外的水渠:“這些閥門就像水渠的閘門!該放水澆地時,打開閘門;水夠了,就關上。進汽閥就像‘進水閘’,該讓汽進氣缸推活塞時,打開;活塞推到頂,該放廢汽時,就打開排汽閥 —— 就像水渠要排水,得打開‘出水閘’。什麽時候開,什麽時候關,咱們會做一套小機關,跟水車的‘撥片’似的,能自動控製閥門,讓活塞有規律地來回動,飛輪就不會亂轉,想停就能停!”
    林宇的解釋,像把複雜的 “鐵牛” 拆成了一個個工匠們熟悉的物件 —— 銅壺、木桶、石磨、水渠,再配上生動的手勢和模型演示,抽象的 “氣壓”“力的轉換”,變成了能摸得著、看得見的日常場景。雖然 “熱效率”“材料強度” 這些詞他們還是聽不懂,但那層籠罩在 “燒開水推鐵牛” 之上的神秘麵紗,被一層層揭開了。
    老周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皺紋裏的鐵屑仿佛都亮了幾分。他不再攥著圖紙,而是伸出手,模仿林宇的動作,一邊比劃一邊喃喃:“熱力變推勁兒,推勁兒變轉勁兒… 嚴絲合縫不讓汽跑,還有保險門…” 每說一個詞,他的眼神就亮一分,茫然被強烈的求知欲和躍躍欲試的挑戰欲取代 —— 這麽大的鐵壺、鐵缸,雖然難造,但隻要按林帥說的,一步步來,說不定真能成!
    劉老栓湊到模型旁,拿起那個木活塞,摸了摸上麵的皮革,又看了看圖紙上的紫銅活塞環,小聲嘀咕:“紫銅鍛打十二次,再磨到嚴絲合縫… 雖然難,但慢慢磨,總能成。” 他之前對 “半分誤差” 的恐懼,變成了 “想試試” 的念頭。
    小王拉著李鐵山的胳膊,手指著圖紙上的飛輪,聲音裏滿是興奮:“李師傅!您說這飛輪要是裝在船上,是不是就不用靠風了?不管是順流還是逆流,隻要燒開水,船就能走?” 李鐵山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神裏也多了幾分篤定:“按林帥說的道理,還真有可能!以後咱們說不定能造出‘不用風的船’!”
    工匠們開始交頭接耳,討論聲不再是之前的焦慮,而是帶著 “原來如此” 的恍然和 “試試看” 的期待。有人指著圖紙上的鍋爐,討論怎麽鍛打才能保證壁厚均勻;有人拿著模型活塞,琢磨紫銅環該怎麽磨;小王甚至已經開始畫草圖,想試試做個小飛輪。雖然還有疑慮,但最初的困惑和排斥,早已被對 “鐵牛” 的期待取代 —— 原理的種子,已經在他們心中悄悄萌芽,隻待後續的實踐,便能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