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上)

字數:3736   加入書籤

A+A-


    岷江船塢的清晨,比往日來得更早。天剛蒙蒙亮,江麵上還氤氳著淡淡的水汽,船塢內卻已人聲鼎沸,未曾因 “破浪一號” 那近乎災難性的試航經曆而陷入沉寂,反而彌漫著一種更為深沉、更具目的性的狂熱 —— 那是從失敗中汲取力量,誓要攻克難關的執著。
    原先簡陋的工棚被連夜擴建,木梁上還殘留著新鮮的鋸痕,門口懸掛著一塊新製的黑漆木牌,上麵用朱紅大字書寫著 “格物致知,工戰析驗”,字體遒勁有力,透著一股鑽研到底的決心。這裏,便是葉夢珠奉林宇之命,在三日之內緊急組建的 “故障析驗所”。棚內被劃分成數個區域:一側整齊碼放著從 “破浪一號” 上拆解下來的零件,每個零件上都係著木牌,標注著編號、所屬部位與故障描述;中間搭建了臨時的繪圖台,鋪著幾張寬大的羊皮紙,上麵畫滿了密密麻麻的草圖與計算公式;另一側則擺放著熔爐與鐵砧,幾名鐵匠正圍著一塊燒紅的鐵板,反複捶打塑形。
    沒有責難,沒有推諉,更沒有相互埋怨。那艘幾乎報廢的 “破浪一號” 被數十根粗壯的纜繩拖回船台,船體上還殘留著江水浸泡的痕跡,甲板上的裂縫清晰可見,卻像一位負傷的功臣,接受著所有人最細致的 “解剖”。工匠們三人一組,戴著粗布手套,小心翼翼地拆解著每一個部件:扭曲變形的鋼板被用撬棍慢慢卸下,燒得焦黑的線路被逐一梳理,破裂的密封墊被輕輕取下…… 每一塊零件都被編號、記錄、陳列,連一顆鬆動的鉚釘都不放過。空氣裏彌漫著桐油的厚重、鐵鏽的生冷,還夾雜著一種前所未有的專注氣息 —— 那是一群人朝著同一個目標發力時,才會有的凝聚感。
    葉夢珠挽著袖子,露出纖細卻結實的小臂,上麵沾著幾點油汙,頭發用一根簡單的木簪隨意束在腦後,幾縷碎發垂在臉頰旁,卻絲毫不影響她的專注。她蹲在船台邊緣,手指輕輕撫過一段嚴重變形的主軸,主軸表麵還殘留著高溫灼燒的焦痕,彎曲處如同被無形的巨手擰過。周圍圍攏著數十名工匠,既有經驗豐富的老鐵匠、老木匠,也有年輕的學徒,大家都屏息凝神,等著她開口。
    “大家看這裏,” 葉夢珠抬起頭,聲音清亮,帶著不容置疑的專業,“這根主軸,並非材質不佳 —— 我們用的是百煉精鐵,經得起風浪衝擊。問題出在兩處:一是力非其道,強而折之,結構承力計算有誤,主軸與支撐架的連接點過於集中,受力不均,才會在高速運轉中偏移;二是應急散熱不足,長時間高溫運轉,金屬受熱膨脹,進一步加劇了變形。”
    她說著,快步走到繪圖台前,拿起一根炭筆,在羊皮紙上飛快地畫出主軸的受力分析簡圖:幾條粗線代表主軸與支撐架,箭頭清晰地標出受力方向與大小,變形處用紅筆圈出,旁邊還標注著簡單的計算式。“解決之道,我琢磨了三個方向,” 她回頭看向眾人,眼神中帶著征詢,“一在強化支撐點,此處、此處,” 她用炭筆點了點圖上的兩個位置,“需加‘肋’—— 用厚鐵板鍛造出三角支撐肋,分散受力,就像人身上的筋骨,相互借力;二在引水為用,設計循環水冷套管,用銅管將江水引入,包裹主軸的高熱區,讓水流帶走熱量,避免金屬過熱膨脹;三在預留餘量,關鍵接縫處,要留出細微的熱脹縫隙,縫隙裏填以浸油石棉與銅絲混編的彈性墊片,既能密封,又能容納金屬受熱後的形變。”
    話音落下,棚內安靜了片刻。以往,葉夢珠提出的 “新法子” 總讓老工匠們覺得 “太玄乎”,可這次,她的分析有理有據,圖紙上的線條簡單明了,解決方案更是貼合實際,一聽就懂。老船匠周師傅站在人群前排,花白的胡子微微顫動,他盯著圖紙看了半晌,又走到那根變形的主軸旁,用手摸了摸支撐點的位置,臉上原本的頑固漸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信服。他沉吟片刻,上前一步,對著葉夢珠拱手道:“葉監造,您這法子可行!不過老朽有個小建議 —— 那水冷套管,若是隻用銅管,怕經不起江水衝刷,不如在銅管外層再裹一層硬木,木頭上刷上三層桐油,既能保護銅管,又能減少水流阻力,還能借著木頭的隔熱性,讓水溫升得慢些,散熱更持久。”
    葉夢珠眼睛一亮,連忙點頭:“周師傅說得極是!這正是我沒想到的,您的經驗比圖紙上的計算更貼實際!就按您說的辦,咱們把硬木與銅管結合,打造雙層水冷套管!”
    一旁的年輕學徒阿力也湊了過來,撓了撓頭說道:“葉監造,周師傅,那彈性墊片,除了浸油石棉和銅絲,能不能摻點麻線?我爹以前補船,用麻線混著桐油塞縫,防水又耐磨,說不定能讓墊片更有韌性。”
    “好主意!” 葉夢珠笑著拍了拍阿力的肩膀,“咱們多試幾種材料,對比著來,哪種效果好就用哪種!”
    棚內的氣氛瞬間活躍起來,工匠們不再拘謹,紛紛開口提出自己的想法:老鐵匠建議在支撐肋的連接處加鑄防滑紋,增加穩定性;老木匠提議將主軸與船體接觸的部位,用硬木包裹後再鑲嵌鐵皮,減少金屬直接摩擦;年輕的技工則想到用廢舊的銅片製作小型散熱片,貼在主軸側麵輔助降溫…… 葉夢珠一一記下,時而與大家爭論細節,時而拿起炭筆修改圖紙,原本隻懂 “紙上談兵” 的監造,此刻完全融入工匠之中,深入每一個故障的肌理,與大家一同尋找最 “土” 卻也最有效的解決辦法。
    失敗的灰燼中,真正實用的知識開始如春筍般萌發。葉夢珠親自執筆,每天深夜在燈下整理白天的討論成果,結合工匠們的口述經驗,補充具體的操作細節與改良建議。僅僅五日,一本厚厚的《“破浪” 試航弊案集錄及匡正之法》便被迅速整理刊印。書冊用粗糙的草紙裝訂而成,封麵簡單地寫著書名,裏麵沒有華麗的辭藻,隻有一頁頁赤裸裸的問題 —— 附著零件照片(由擅長繪畫的工匠手繪)、故障原因分析,以及一個又一個笨拙卻有效的解決方案,甚至標注著 “某某工匠提出某某改良法,經測試可提升效果三成”。這本看似簡陋的書冊,卻成了比任何聖賢書都更受匠人們珍視的 “寶典”,大家爭相傳閱,遇到不懂的地方,直接找到書中標注的工匠請教,船塢裏掀起了一股 “學技術、解難題” 的熱潮。
    數日後的清晨,改進後的二號鍋爐被安裝在一艘臨時搭建的試驗平台上,周圍圍滿了船塢的工匠與學徒,連平時很少離開工段的周師傅都拄著拐杖,站在最前排。葉夢珠穿著一身利落的短打,親自操作閥門,她的眼神專注而平靜,隻有微微握緊的拳頭,泄露了她內心的緊張。
    “點火!” 隨著她一聲令下,司爐工迅速將火把投入爐膛,柴火 “劈啪” 作響,火焰很快竄起,舔舐著鍋爐內壁。壓力表上的指針開始緩慢轉動,一點點朝著上次事故的臨界點攀升。周圍的人群漸漸安靜下來,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緊緊盯著壓力表和鍋爐的連接處,有人下意識地攥緊了衣角,有人甚至往後退了半步 —— 上次那令人心悸的撞擊聲、噴湧的蒸汽,還深深烙印在大家的腦海裏。
    指針終於抵達臨界點,停在了那個曾讓所有人膽寒的數字上。然而,預想中的撞擊聲沒有出現,鍋爐穩穩地矗立在平台上,新加裝的支撐結構紋絲不動,水冷係統的銅管外壁凝結著細密的水珠,清晰地證明著它正在有效帶走熱量。葉夢珠又緩緩將壓力調高了兩成,鍋爐依舊平穩運行,隻有輕微的 “嗡嗡” 聲,那是蒸汽在管道內流動的聲音,溫和而有力。
    成了!
    不知是誰先喊了一聲,人群中瞬間爆發出壓抑已久的歡呼,如同積蓄了許久的洪水,洶湧而出。幾名年輕的工匠激動地抱在一起,老周師傅渾濁的眼睛裏泛起淚光,用袖子偷偷擦了擦;葉夢珠長舒一口氣,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額頭上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在陽光下閃著光。這一次的成功,比任何初次的順利都更讓人激動 —— 他們不僅征服了冰冷的機器,攻克了棘手的技術難題,更征服了對未知的恐懼,打破了 “老祖宗的法子不能變” 的固有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