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授知識

字數:11754   加入書籤

A+A-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得到一整套現代鍛造工具後,陳舟才發現,原來有些特殊形狀的金屬器械,鍛造起來竟是那樣簡單。
    ……
    鍛造室內的火光終日不熄,炎熱的氣息似乎能穿過雨幕,蒸騰泥水。
    儲備的木炭在以一個可怕的速度減少,到工作末期,珍貴的無煙煤甚至都被取了出來。
    大號的釘子、鐵絲、金屬支架、金屬軸套、金屬控水板。
    木工所需使用的長鋸、刨子、鑿子、手斧。
    造型更規整更符合人體工學的鐵鍬頭、鐮刀、砍柴刀、鋤頭、鎬頭、耙子、叉子……
    從船上搬下的廢舊金屬零件在烈焰中涅槃重生,於鐵砧上塑造軀體,變成了鍛造室置物架上一件件嶄新的工具。
    ……
    隨後,應用新的木匠工具,陳舟又投入到了製造水車木質零件的工作中。
    傳統水車使用的釘子較少,大部分結構都是利用榫卯固定,對於木工技藝愈發熟練的陳舟來說,這並不是什麽難事。
    而且如今他已不是孤身一人,還有星期六星期日兩個幫手,有土著們幫忙采集搬運材料,工作效率與剛開始挑戰時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
    伴著鍛造室內終日叮鐺作響的金屬敲擊聲,不知不覺間,土著們已完全適應了島嶼上的新生活。
    農耕課的四名“尖子生”專職照料田地。
    為了養活新增的七張嘴,陳舟在原有莊稼地的不遠處又開辟出了一塊約6畝大小的田地,專門種植稻穀和小麥。
    這一次,受雨季影響,開墾田地並未使用原始簡單的“刀耕火種”法,而是正兒八經地用鐵鍬鬆土。
    鬆土的過程中,土著們會揀出埋在土壤中的小石塊,割斷橫在土中的樹根,砍倒距離莊稼地太近的樹木。
    隨後,他們會將山上廁所中漚好的肥料摻進土壤中——
    當然,山上積攢的肥料還不足以供應整片田地,陳舟之前沒時間,也未收集山下岩灘中擱淺的死魚死蝦漚肥,這缺少的部份還要靠鴿子洞中堆積如山的鳥糞。
    好在鳥糞夠多,隻需付出些時間和體力,土著們就能獲取足夠的肥料。
    土壤肥力充足後,土著們還要效仿陳舟,用細齒的耙子和平鋤將土壤進一步細化,然後堆出田壟。
    待這些工作完成,他們才會將寶貴的稻苗和小麥種進田地。
    ……
    星期六教的上心,土著們幹得也夠賣力夠認真。
    用著先進順手的金屬工具,享受著比陳舟開荒時優渥的條件,土著們輕鬆做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他們處理好的耕地,看起來比陳舟最初開墾的那片田地還規整漂亮許多。
    雨季降水充足,喜水的稻穀長勢喜人,到了九月中旬,便已化作一片嫩綠的景致。
    ……
    可惜的是,雨季無法外出繪畫,新開墾的田地距離小木屋又太遠。
    喜愛繪畫的星期六雖然中意這片同伴們的勞動成果,卻不能帶著潔白的紙張,親臨田頭寫生。
    他隻能在雨小的時候前往田頭,在高處踱步,一邊將莊稼的姿態記在心中,一邊在腦海中模擬繪畫的過程。
    待記下的細節足夠多,他再回到木屋中,取出已經用過不知多少次的白泥板和炭棒,勾勒草圖。
    蒼天不負有心人。
    靠著這種特別的“記憶”方法和細心的觀察,畫了幾十張廢稿,星期六還真完成了他自學習繪畫後的第一幅純原創畫作——
    受限於筆墨,整幅畫隻有三種顏色,白黑和粉紫。
    但星期六繪製的極有意境。
    在他筆下,山川成了一片潔白的底色,在這底色上,綻放著整齊的稻苗,凹凸起伏的田壟。
    炭棒輕輕塗抹的烏雲被手指擦淡,形成一種陰鬱的蓬鬆感,但並不給人以壓抑的感覺,反而使人能從畫中感受到落雨時的潮濕涼爽。
    在這對比強烈的天空與山坡之間,斜斜地點綴著許多細細的雨絲,遠處模糊地顯出窯洞小院外牆的輪廓,還有那幾座高聳的瞭望塔。
    田中正有穿衣的土著扶鐵鍬而站。
    長期的素描練習使星期六產生了對細節敏銳的捕捉能力,他筆下的土著,就連被雨淋濕的衣物褶皺都惟妙惟肖。
    對繪畫藝術已有一定的鑒賞能力,本就很有天賦的星期六知道他畫出了一幅優秀的作品。
    他原想將這幅畫直接帶到窯洞,讓陳舟這個老師評價一下畫中的優點和缺陷,卻因陳舟近日忙碌而打消了念頭,想著什麽時候閑下來再去尋求指導。
    不過出於對畫作的重視,星期六還是沒閑著。
    他利用傍晚的休息時間製造了一個小畫框,將這幅畫作裝在其中,掛到了木屋牆壁上。
    ……
    有擅長學習農耕知識的,就有在畜牧方麵格外有天賦的。
    星期日帶著土著放牛放羊,擠奶照料小羊羔,從三名土著中挑了一個幹活最細致麻利的,推薦給了陳舟。
    得到陳舟的應允後,這名土著便成了牛羊的專屬照料者。
    此後,他將會逐漸從星期日手中接管所有畜牧方麵的工作,以解放星期日這個優質勞動力。
    作為孤獨的牧者,這名土著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出發,冒著雨前往山坡。
    為了照顧他的身體,陳舟特意讓星期六給他做了些麵餅,還送了他不少肉幹和巧克力,讓他能夠及時補充體力。
    除此之外,陳舟還把自己編織的草帽送給了這名土著,幫助他遮擋些許風雨。
    ……
    負責畜牧的土著得到如此優待,自然對陳舟感恩戴德。
    他不知道的是,其實在陳舟心中,他未來將得到的待遇還要比這好上許多。
    這種優待僅有小部分源自陳舟關照他的身體健康,更多的是陳舟對牛羊的重視——
    往後二十多年,島上大部分肉食、皮革和乳製品都將源自這群牛羊,不照顧好它們,食譜的豐富程度就會銳減。
    ……
    為了發展畜牧業,陳舟已經準備到旱季以後,就給牛羊搭建能夠遮風避雨的棚圈,減少它們因淋雨生病的概率。
    至於專門看管牛羊的土著,也能沾牛羊的光,獲得一間木石結構的“小別墅”,就位於棚圈不遠處。
    他的小別墅內除了床鋪和爐灶外,還會帶有窗戶和各種家具,甚至還配備一個存放牛奶羊奶的儲藏室,足以讓其他土著羨慕的眼睛發紅。
    當然,遠離核心居住區,與優渥的生活條件並至的必然有孤獨和更多任務。
    陳舟打算將劁羊的技巧傳授給這名土著,並讓他大膽練習,直至完全熟練。
    待土著學會了,關於牛羊的事宜基本就可由他全權掌管,陳舟隻需定期派人給他送些糧食、蔬菜和調料,順便帶回存滿的牛奶羊奶就行了。
    考慮到安全方麵的需求,陳舟還希望這名土著能擔負起觀察山東北角海灘的職責。
    畢竟現在牛羊總數比較少,放牧者的工作其實並不繁重。
    日常生活中,他有很多閑暇時間用於瞭望東北海灘。
    ……
    金屬工具以一個可怕的速度產出,乃至讓土著們自登島以後隻用了短短兩個月就從石器時代飛躍到了鐵器時代。
    然而隨著鍛造出來的金屬器具越來越多,陳舟卻發現了一個問題——
    他儲備的廢舊金屬零件已經變得越來越少了。
    ……
    當初從船上往下搬運物資時,他哪能想到,自己會這麽快開始鍛造。
    因此許多體積過於龐大沉重的金屬零件,都因難以拆卸或不易搬運被留在了船上。
    時至今日,那些小塊的金屬零件大多都已變成了新的工具。
    稍大一些的,也被超時空切割,隨後再次利用。經過數月的鍛造後,可用的金屬零件已經所剩無幾。
    倘若再想鍛造些金屬器具,就隻能將船上的鐵片刀和小斧頭回爐重造,或是掏出大馬士革花紋鋼坯,還有其餘獎勵送來的金屬了。
    而不成熟的鍛造爐和熱處理技術,對成品鋼材無疑是一種毀壞而不是利用。
    麵對金屬資源緊缺的問題,陳舟心中冒出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打撈海中的沉船殘骸,尤其是那六座火炮——
    要是能把它們撈上來,便能緩解燃眉之急。
    至於長久持續的獲取金屬資源的方法,估計就隻能依賴海運或是選擇自己開采了。
    這座大島麵積不小,上麵除火山外還分布著幾條高低起伏的山脈,其中或許有露天銅礦鐵礦。
    不過更大的可能性是探島一整圈一無所獲——
    別看鐵礦在大陸是稀鬆平常的資源,到了茫茫大海,想從島嶼中找到一座可供開采的優質鐵礦無異於大海撈針。
    陳舟隻覺得或許有這個可能,卻從未將獲取金屬資源的關鍵押在就地尋找上。
    ……
    自產生出海打撈沉船殘骸和火炮這個想法後,在陳舟心中,這個念頭便紮下了根。
    九月十五日,領取過第七十二次神秘獎勵一大箱便攜指南針後,隨著步入雨季末期,島上的降水強度顯著下降,陳舟出海的想法便愈發活絡起來。
    但此時畢竟還處於九月。
    大海喜怒無常,上個時辰還風平浪靜,下個時辰就有可能掀起滔天巨浪,吞噬海麵上的一切。
    無論是以挑戰者的身份看,還是站在島嶼小勢力首領的位置看,冒著這種風險出海都不是個明智的舉動。
    別說海裏隻有一堆廢銅爛鐵,就是裏麵沉著價值數以億計的寶藏,也不值得以命相搏。
    為了讓自己暫時打消這個危險的念頭,陳舟縮在窯洞中,連著讀了好幾天魯濱遜漂流記原著。
    通過魯濱遜的遭遇,他提醒自己——出海後,遭遇的一切都將是未知的。
    哪怕是魯濱遜這樣的老水手都有差點被洋流衝進深海漂流的遭遇,更別說他這樣毫無航海經驗的普通人了。
    如果說在旱季選個好天氣在近海轉悠幾圈是消遣,是放鬆。
    那在雨季出海,就是廁所裏打燈籠,找屎了。
    ……
    勉強靠理智束縛住了自己蠢蠢欲動的心。
    由於可供鍛造的金屬材料和消耗用的燃料都已不足,陳舟的生活難免變得清閑了起來。
    水車的零件雖已製造完成,受天氣影響,一時半會兒還不能拿出去組裝——
    陳舟準備為水車搭建一間橫跨河水兩岸的木石結構磨坊,那樣既便於加工糧食,也有益於水車的維護。
    ……
    鍛造室內再也聽不到叮叮鐺鐺的聲音。
    他在窯洞中休息了兩天,閑的渾身難受,百無聊賴之下,最終還是待不住,給自己找了些新工作幹。
    比如繼續繪製教材,比如繪製一艘能出海的帶有風帆的舢板的設計圖。
    再比如和土著們多溝通溝通,不說掌握土著語,起碼也可以多從他們那裏獲得一些情報。
    正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別看陳舟在掌握知識的廣度和高度遠勝於土著,但讓他跟土著一樣,鑽木取火,用木弓木箭狩獵,潛水捕魚,投擲木矛,他還真做不到。
    一半出於好奇,一半出於打發時間的需求。
    每天土著們結束工作回到木屋休息時,陳舟都會帶著星期六星期日加入他們的行列,跟他們交流一番。
    長此以往,還真讓他學會了不少土著語的詞語,對土著們所掌握的技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尤其是鑽木取火和製造木質弓箭方麵,隨著幾次嚐試,他也能不甚熟練地用最原始的方式生起篝火了。
    ……
    從土著之中汲取知識的同時,陳舟也在思考,他所掌握的技能中,有什麽是能傳授給土著的。
    別說,仔細一想還真不少。
    其中最基礎的廚藝方麵,就有煎炒烹炸等多種做菜技巧,以及辣椒、蒜、大蔥和薄荷的使用方式。
    恰好陳舟鍛造的成品中有幾把菜刀和兩口不算太圓的鐵鍋。
    在教授土著怎麽做菜的時候,他順便把這些廚房用具帶到了土著們的小廚房中,讓土著們一邊觀摩一邊嚐試著實踐。
    待土著們漸漸了解做菜都有什麽竅門,陳舟又教了他們另外一項技藝——藤編草編。
    不過藤編草編陳舟自己都沒學明白,教給土著時也隻能教些最基礎的。
    至於複雜高級的編織製品,他示範不明白也講不明白,索性就照抄那本編織書,將上麵比較粗淺的編織技法都畫在了白泥板上交給了土著們。
    隻要他們用心學習,總能一步步掌握藤編技巧,自行編織出藤椅藤櫃草帽草席等實用物品。
    這樣既省得陳舟花費精力為他們操心,說不定還能沾沾土著的光,自己也早日享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之處。
    除廚藝和藤編之外,陳舟對土著們的另一貢獻也與生活息息相關。
    ……
    他一直都很疑惑,為什麽土著們有製造獨木舟的能力,且可以出海,還會因食物發愁。
    就算島上食物資源嚴重不足,大海中的魚蝦螃蟹可是異常豐富。
    就算每天隻趕海,捕捉上岸的蝦蟹貝類,撿拾海帶和死魚,都不至於淪落到吃人維生的地步。
    跟土著們一交流他才發現,原來土著們根本不知道蝦和螃蟹能吃,也不認識可食用的貝類。
    而且他們唯一的烹飪方式隻有烤,或者說燒。
    而烤不熟的情況下根本無法殺死海生物體內的寄生蟲,也不能破壞海生物體內的有毒物質的。
    在這個前提下,許多“勇敢的先驅者”在食用稀奇的海生物後沒幾天就去世了。
    他們的死亡致使部落中的長者堅信蝦蟹和所有貝類都是有毒的,甚至連許多海魚都不敢吃。
    關於有毒生物的信息口口相傳,使得土著們一直到現在都不敢食用大多數海生物,隻敢捕捉他們所熟知的幾種海魚。
    就算在8月1日的盛宴上,麵對煮熟的尚保持著海生物外形的蝦蟹和扇貝,他們都沒幾個人敢於嚐試,生怕毒死自己。
    ……
    “這也不能吃,那也不敢吃,能活到這個年紀真是難為你們了!”
    了解到土著們在部落中過的是怎樣的苦日子後,陳舟慷慨地將他驗證過的,所有能吃的海生物和植物果實都教授給了土著。
    從前專心繪製的畫譜在這時派上了用場。
    想指明哪種動物無毒,隻需給土著們看看畫冊,讓他們記住該生物的主要特點就行。
    畢竟有毒的海生物比較稀少,而且長得都很有特點。
    ……
    教授土著們如何辨別海生物本來是無意之舉,陳舟萬萬沒想到,土著們看了畫譜後,還讓他收獲到了一份意外之喜。
    自登島開始,隻有偶爾在趕海時遇見的巨型龍蝦,還有一種隻發現過一次的巨型螃蟹,土著們竟然都親眼見過。
    據經常在近海潛水捕魚的土著說,這兩種生物在海水中多得很。
    隻是它們麵目猙獰,生得醜陋,不像是可以食用的樣子,他們從未捕撈過,更別提食用了。
    陳舟垂涎龍蝦和螃蟹許久,聽了這話,對於出海一事的心思又活泛了起來。
    ……
    待土著描述完龍蝦和螃蟹的特征,他又憑著記憶繪製了其它幾種珍貴的海生物交給土著辨別。
    比如海參、玳瑁、巨型扇貝、硨磲、生蠔、和鮑魚。
    由於他並不在沿海地區長大,也沒吃過幾次海鮮,對這些海生物的了解途徑僅限於各類美食視頻,所以繪製出的圖像並不準確。
    盡管如此,土著們依舊認出了最特別的海參和扇貝,還為陳舟提供了玳瑁的線索。
    據他們所述,這些海生物大部分都能在近海找到。
    唯一不同的是玳瑁,它們的出現通常在祭祀前後,而且一旦出現就是幾十上百隻。
    早些年土著在小島上經常能捉到玳瑁,殺死它吃肉,將玳瑁蛋烤熟了食用,那是他們艱苦生活中難得的美味。
    可惜沒過幾年,登島的玳瑁就越來越少了。
    ……
    對此,老祭司的解釋是玳瑁是天神的恩賜。
    因為他們作戰不夠勇猛,幹活不夠賣力,天神收回了對他們的獎賞,隻要他們勇猛作戰,獎賞還會回來。
    曾經土著們對這套說辭深信不疑。
    自從到了島上,接受了陳舟和星期六的教育,這些並不蠢笨的人慢慢地也懂得了許多道理,弄清楚了自己被欺騙的真相。
    世間萬物運行的本質原理就擺在那裏,並不懼怕驗證。
    相對祭司的謊言,陳舟教授的知識顯然更可靠。
    況且以他的身份地位,說話的分量本就比土著祭司的話重很多,也更容易獲得土著的信任。
    ……
    隨著距離拉的越來越近,陳舟最終還是沒忍住,將自己想要出海的意願表達了出來。
    他未隱瞞那兩艘獨木舟的存在,並將出海的目的告訴了土著們。
    尋找沉船的殘骸,尋找沉入水中的火炮,如果能順便抓幾十隻龍蝦,幾十隻螃蟹,挖幾十個大型貝類,搞幾十條比小臂還粗的海參就更好了。
    ……
    麵對首領的要求,土著們都表現得十分為難。
    他們沒有那麽多花花腸子,猶豫了片刻,還是斑馬這家夥帶頭,說出了大家的心裏話——
    平時出海當然不是難事。
    但在這個季節出海,誰都沒有把握能活著回來。
    土著們能製造獨木舟,從小島劃到大島,靠的可不是撞大運或者膽子大。
    作為世代居於島嶼,與海相伴的島民,他們深知大海的可怕,對風暴的力量更是深有體會。
    隻要進入雨季,所有獨木舟都必須拖到岸上,決不允許出海。
    這條規矩可不是老祭司編造的用於限製他們行為的謊言,而是經過事實考驗過的鐵律。
    哪怕陳舟是他們的新首領,且懂得他們無法理解的知識,並深受他們尊敬,他們也無法昧著良心欺騙陳舟。
    與火槍的神秘莫測相比,海上的驚濤駭浪所體現的威力顯然更加直觀。
    火槍隻能在瞬息之間奪走一個人的性命,風暴卻能抹平整個部落,將大樹連根拔起。
    土著們並不認為他們的新首領真的能與大自然的偉力抗衡。
    ……
    聽了“業內人士”的看法,陳舟想在雨季找個稍微晴朗的日子出海的心思總算被徹底掐滅。
    時間已至9月末。
    距離第三年的周年大禮包沒剩幾天了,雨季結束也進入了倒計時,他可不想為了一時的口腹之欲和些許廢舊金屬斷送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