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商量估值

字數:3370   加入書籤

A+A-


    他沒有過多寒暄,直接看向彼得,切入主題,聲音清晰而冷靜:
    “彼得先生,臉書的融資計劃,現在是否還繼續推進?恕我直言,以目前的市場反饋來看,6億美元的投後估值,確實有些……超出了市場的普遍預期。”
    陸陽的話並非反對投資,而是直指核心問題——價格。
    他當然願意投資,但如果能以更合理的價格入場,何樂而不為?
    出乎意料地,彼得非但沒有生氣,臉上反而露出一抹意味深長、甚至帶著一絲如釋重負的微笑。
    他需要的就是一個願意談、且有實力談的買家!
    對於此刻的臉書而言,活下去、拿到錢才是第一要務,估值是可以協商的籌碼。
    “價格當然是可以談的,陸。”
    彼得立刻回應,語氣帶著一種務實的態度,“估值是基於對未來的判斷,而市場情緒,我們也會認真考慮。”
    陸陽的話音剛落,一旁的傑克·馬內也適時地開口了,他的語氣帶著職業投資人的審慎:
    “彼得,我同意陸先生的看法。基於目前的狀況和我們格雷洛克內部的評估,我們認為一個更貼近現實的投後估值,可能在5億美元左右。這個數字,我們認為對各方都更為合理。”
    傑克·馬內對於陸陽的出現和投資意願,並沒有表現出排斥。
    在風投圈裏,多家機構共同投資一個項目是常態,特別是針對金額比較高的公司,更是會習慣於多家機構共同投資一個企業。
    引入新的投資者,不僅能分攤風險,增加項目成功的可能性,有時還能帶來不同的資源和視角,對格雷洛克而言並非壞事,甚至可能是他們樂於見到的局麵。
    他們需要盟友,而非獨占。
    聽到傑克·馬內提出的五億美元投後估值,彼得·蒂爾並沒有立刻反駁。
    他沒有直接回應馬內,而是將目光投向會議室另一端——年輕的馬克·紮克伯格正略顯焦急地與另一家尚未離場的投資機構代表進行最後的溝通。
    彼得很清楚,雖然自己是臉書的天使投資人,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但涉及到核心的融資估值和股權出讓比例,最終拍板權牢牢掌握在創始人兼CEO紮克伯格手中。
    看著紮克伯格專注又帶著幾分懇切與對方交談的側影,彼得暫時按捺住催促的衝動,轉而對傑克·馬內和陸陽說道:
    “關於估值的問題,我們稍後可以和馬克詳細討論。我相信,如果形勢真的需要,馬克會展現出足夠的靈活性。他是個聰明人,懂得審時度勢。”
    彼得的話讓陸陽心中泛起一絲波瀾。
    他想起了後世關於紮克伯格的種種評價:在美國有人將他描繪成冷酷無情的“蜥蜴人”,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機器人。
    但在陸陽這個重生者眼中,紮克伯格的本質就是一個極其純粹且高效的商人。
    善惡的道德標簽很難貼在他身上。他記得紮克伯格為了進入龐大的中國市場,曾頂著“華人女婿”的頭銜,在天安門廣場晨跑,極力展現對中國文化的親近和善意。
    但是後續結果沒有達到他的預期後,又翻臉了。
    一切行為都服務於商業利益,這就是紮克伯格。
    陸陽深知,此刻紮克伯格表現出的任何讓步意願,都絕非軟弱,而是基於現實考量的精明計算。
    很快,紮克伯格那邊的談話結束了。
    結果顯然不盡如人意,那位投資人臉上帶著公式化的遺憾表情,與紮克伯格握了握手,便徑直離開了會議室,沒有再回頭看一眼。
    整個會場的氣氛顯得更加冷清。
    彼得立刻抓住這個空隙,快步走到紮克伯格身邊,低聲快速地交代了幾句。
    紮克伯格的目光隨之投向了陸陽和傑克·馬內這邊,臉上重新凝聚起一絲職業化的專注。兩人一同走了過來。
    “馬克,這位是傑克·馬內,格雷洛克合夥公司的代表,你認識的。”
    彼得先介紹了馬內。紮克伯格與馬內禮節性地握了握手:
    “傑克,感謝格雷洛克今天的參與。”
    他的目光隨即落在了陸陽身上,帶著明顯的探詢。
    彼得適時介紹道:“這位是陸陽先生,我的中國朋友。他對臉書抱有極大的興趣和信心,是專程為這輪融資而來的。”
    “你好,陸先生,我是馬克·紮克伯格。”
    紮克伯格臉上擠出真誠的笑容,向陸陽伸出手。他的握手有力而直接,帶著創業者特有的急切。
    “你好,紮克伯格先生。”
    陸陽從容地與之相握,目光平靜地迎向這位未來的科技巨頭。
    不等寒暄深入,格雷洛克的傑克·馬內便再次拋出了核心議題,語氣帶著職業投資人的務實:
    “馬克,彼得。恕我直言,我們依然認為6億美元的投後估值超出了當前市場能接受的合理範圍。”
    “基於我們的評估和風險考量,格雷洛克願意以2500萬美元的投資額,換取臉書百分之五的股份,也就是投後估值5億美元。”
    馬內重申了格雷洛克的報價立場。
    紮克伯格沒有立刻回應,他的眉頭微微蹙起,眼神下意識地轉向了彼得。
    雖然他是CEO,但在與這些經驗老道的頂級風投機構談判估值這種高度專業化的事務上,他深知自己還需要倚重彼得這位“軍師”。
    彼得感受到了紮克伯格的依賴和壓力。
    彼得的大腦飛速運轉,權衡著得失。
    他明白馬內的報價雖然砍價很狠,但格雷洛克畢竟是目前最有實力且意願尚存的機構之一。他需要打破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