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5Q網的活動
字數:3529 加入書籤
按理說,現在除了校內網著急之外,還有一家網站也應該著急,那就是同為校園SNS網站的5Q網。
然而,千橡集團的陳一舟在發現占座網上線的那份策劃案之後,露出的不是驚訝或恐懼,而是一種饒有興趣的好奇。
他沒有想到,校園社交網站的策劃活動居然還可以這麽做。
隨後的幾天,陳一舟開始密切關注占座網推出這項策劃活動後的流量變化。
與校內網那邊隻能靠估計來推測占座網流量變化的情況不同。
資本雄厚的陳一舟直接動用重金,從一些占座網員工口中獲得了準確數據,包括最近幾天占座網的注冊用戶數量變化和活躍用戶數量變化。
當聽到占座網憑借這項策劃活動,在短短三天內就將注冊用戶數翻倍之後,陳一舟徹底心動了。
與王美團團隊捉襟見肘的財務狀況不同,千橡集團的陳一舟可不缺錢。
在前些日子,他剛剛拿下來自多家投資機構的4800萬美元投資。
雖然這筆錢不可能全部投給5Q網,但作為千橡集團的實際控製人,陳一舟自然有權決定這筆資金的用途。
在確認這種策劃活動對流量有極大促進作用之後,陳一舟立即決定采取行動。
他緊急召集了幾位5Q網的主管,開門見山地說道:
“3000萬人民幣,集團可以拿出3000萬人民幣,用於5Q網推出和占座網類似的策劃活動。”
幾位5Q網的主管聽到陳一舟的話,不由得大吃一驚。
陳一舟繼續說道:“占座網的活動已經上線五天了,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你們要抓緊時間,最好在三天內將活動上線。到時候聯係媒體,將這件事情大肆報道。拚資本,他們兩家網站怎麽和我們比?”
聽到陳一舟的話,幾位主管都認可地點了點頭。
確實,剛剛拿到4800萬美元投資的千橡集團,完全有底氣說這個話。
在千橡集團的巨額資本麵前,校內網和占座網猶如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
他們兩個網站擁有的資金連千橡集團的十分之一都沒有。
在陳一舟看來,如果可以通過資本獲取用戶的話,其他兩個網站在他麵前猶如孩子一般。
很快,在陳一舟的安排下,5Q網的全體員工開始全速運轉。
三天之後,一個與占座網類似但方向不同的策劃活動正式上線,命名為“請你去旅遊”。
5Q網關於這個活動的設定並沒有完全照搬占座網,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獨特思路。
他們沒有將活動與特定大學綁定,而是著眼於用戶個體。
活動設置了1000個價值1萬元的旅遊名額,其中500個用於獎勵活動期間熱度排名前500的用戶,另外500個則通過抽獎方式,獎勵給活動期間活躍值大於45的用戶。
如果不算拉新獎勵的5點活躍度,用戶通過發帖和評論,每天最多可以獲得5點活躍度。
這意味著,想要達到45點的活躍度,至少需要在15天內完成所有發帖和評論任務。
不管怎麽說,5Q網的活動給了一些普通用戶,特別是那些來自人數較少學校的用戶更多機會。
這些用戶原本在占座網的活動中獲得獎勵的機會很低,但有了5Q網推出的這個新活動,他們自然會將注意力轉向5Q網。
要知道,陳一舟為5Q網撥出的資金高達3000萬人民幣,其中隻有1000萬人民幣用在了對用戶的直接獎勵上。
那麽剩下的2000萬會用在什麽地方?
答案顯而易見——全部投入到了推廣宣傳中。
伴隨著5Q網“請你去旅遊”策劃活動的上線,一場聲勢浩大的宣傳攻勢迅速席卷全國。
一時間,電視媒體、報紙雜誌、互聯網門戶網站紛紛出現大量有關5Q網活動的報道和廣告。
陳一舟不惜重金,在各大主流媒體平台購買了顯眼的廣告位,確保活動信息能夠觸達盡可能多的目標用戶。
而張帆也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機會,將手中尚未用完的推廣經費全部投入到占座網活動的二次推廣中,借助5Q網掀起的這股東風,進一步擴大自己的用戶數量和品牌影響力。
一時之間,5Q網和占座網成為了校園SNS領域最耀眼的兩顆明星,在大學生群體中引發了熱烈討論。
無數大學生紛紛將目光投向了5Q網和占座網,他們熱切期待著通過參與這兩個網站的活動,為自己贏得一次難得的旅遊機會。
畢竟在這個年代,價值上萬元的旅遊對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一筆難以承受的開支,這樣的獎勵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麵對這種火爆的局麵,除了日漸邊緣化的校內網之外,每個參與者都很滿意。
特別是占座網和5Q網,它們的用戶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活躍用戶數也在快速攀升。
在這場校園SNS網站的激烈競爭中,5Q網和占座網率先脫穎而出,取得了明顯的領先優勢。
其中,在5Q網上線活動僅僅三天後,其注冊用戶總人數便突破了1000萬大關。
至於占座網,由於上線時間較長,再加上巧妙地蹭了一部分5Q網的推廣熱度,其注冊用戶數量已經達到了1200萬。
不得不說,在這種精心策劃的營銷活動影響下,5Q網和占座網的用戶數量增長速度驚人。
但是這還隻是一個開始,目前大學生還沒有正式開學。
等到開學之後,占座網和5Q網還會有一個爆發式的增長。
增長速度應該會超過最近的增長速度。
現在想要注冊一個校園SNS網站,大學生的首選就是5Q網和占座網,而且大部分人為了最大化獲獎機會,都會同時注冊兩個網站,積極參與各項活動。
這場營銷大戰不僅重塑了校園SNS市場的格局,更深刻地改變了大學生使用社交網站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