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回村

字數:3946   加入書籤

A+A-


    接下來幾日,杜家酒樓的生意一日比一日紅火。
    杜氏麻辣燙更是火遍了全京城。
    就連很多高門大戶,原本看不上麻辣燙這樣的一鍋燴菜,也被京城裏各種對杜氏麻辣燙的稱讚所感染。
    於是那些一品、二品的大員,最後想了一個折中的法子。
    自己去杜氏麻辣燙吃,會有損他們的麵子,那直接讓家中的奴仆前去杜氏麻辣燙打包不就好了。
    雖說打包的麻辣燙口味要比在店裏直接吃,少了許多意思。
    但是等他們吃到打包的麻辣燙,仍舊很是驚喜。
    其實想想也正常,他們雖然是高門大戶,平日裏吃的也都是山珍海味。
    但是製約於大曆朝固有的烹飪水平,水煮,烤,就是鐵鍋炒菜也剛流行不到幾年。
    平日裏,家家戶戶的吃食中,最常見的調料,就是鹽,蔥薑蒜。
    所以他們的舌頭還沒有享受到,用各種香料烹飪的佳肴,更沒有吃到過辣椒。
    甚至後來,許多一品二品三品的大官家裏,幾乎一兩日就要去一趟杜氏麻辣燙打包。
    每次這些大官家裏的奴仆奉命前去打包麻辣燙,都會給杜家酒樓許多賞金。
    所以杜家酒樓,到了三月底這幾天,每日的賺的銀錢居然能達到兩百多兩的銀錢。
    杜氏酒樓,如今一個月就能掙六千多兩銀。
    這比著修火炕也不遑多讓,而且酒樓的生意還是長遠的生意。
    可以說,就是杜家如今什麽也不做,單就一個杜氏酒樓,靠著這獨一無二的麻辣燙,他們家的人也可以在京城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
    可是,杜家人都不是守成之人。
    而且麻辣燙中除了辣椒是別人家沒有的,其他香料都是這個世界本來就存在的。
    隻是其中大部分的香料如今都還在藥鋪裏放著,很大一部分人不知道。但,並不意味著沒有人知道。
    所以,仿照杜氏麻辣燙的鋪子早晚都會出來。
    任何吃食生意都不可能做到獨家,有了新奇又好吃的吃食,風靡起來之後,肯定會有模仿者。
    杜家人早就在開始的時候就知道了,隻能說別人再怎麽模仿他們家的生意,也不可能超越。
    但是多多少少也會分走一部分的生意,畢竟,杜家做的是中檔的生意,但是總會有其他商家願意降低菜品質量,降低價格,搶占低檔的市場。
    因為就算是隻需要300文左右,就能在杜家酒樓點一碗麻辣燙吃到飽,但是也有一部分的老百姓,可能全家老小一個月的嚼用也才300文左右。
    所以,其他商家用仿製的低配版麻辣燙,去搶占低價市場的現象,一定會有的。
    杜家人也沒那個雄心壯誌說,自己一家無官無爵的小老百姓,還能走太白樓那樣的路子。
    他們沒這個自信,自然也不會去強求太多。
    所以杜氏酒樓在迎來了一個半月的高峰期之後,生意開始緩緩地回落。
    因為,京城的各個街道突然出現了很多,打著某某家麻辣燙的招牌,悄然開業了。
    這些麻辣燙鋪子背後的東家是普通商人,還是豪門大族,杜家沒有去深究。
    倒是杜幼菱讓三哥帶著自己,去幾家新開的麻辣燙店鋪裏吃過。
    吃完了幾家之後,兄妹倆反而放心了。
    這些新開的麻辣燙店鋪裏,味道隻能說頂多做出了杜氏酒樓一半的美味。
    他們湯底裏也是用香料熬煮的,但是明顯香料不齊。而且骨頭湯熬煮的時間普遍都不夠,最起碼骨頭裏的骨髓肯定沒有熬煮出來。
    更重要的就是,用茱萸果代替辣椒的麻辣燙完全就是失去了麻辣燙最大的特色。另外花椒昂貴,也很少有店鋪舍得用。
    總之就是用料不紮實,蔬菜肉類也沒有杜家的新鮮。麻辣口味更是和杜家的完全沒法比。
    隻有很多想嚐嚐風靡京城的杜氏麻辣燙,但手中不甚寬裕的百姓之家,去光顧。
    杜氏酒樓的顧客也的確被吸走了一些,畢竟有時候地理位置也是食客們考慮的一部分因素。
    總之,杜氏酒樓回落過後的生意,就保持在每日賺一百五十兩左右的銀錢。
    這樣,杜家人也都很滿意。
    甚至,酒樓生意平穩,杜家人騰出手來,想回村看看了。
    五月初十,這一日,正好三個哥哥也休沐。
    於是全家八口人,都回了千水村。
    兩輛馬車叮當叮當地從城裏往回趕。
    一路上,呼吸著田野中清爽的空氣,杜幼菱看著官道兩側的田壟裏,及膝的麥子。心情頗覺美好。
    他們是早晨吃了早飯回來的,等到了千水村猜差不多上午十點左右。
    杜老二帶著妻女兒子們駕著馬車,正好順路先拐到了姨婆的家裏。
    他們回來,林江林河是店裏的夥計,自然不能跟著就回來了。
    所以在知道表姐一家要回村裏的時候,林江就帶著弟弟林河,在昨天吃午飯的時候出來集市上買了許多東西,托表姐他們幫忙帶回。
    其他幾個人一聽,也都買了一些東西,請裏正帶回。
    杜老二自沒有不應的道理。
    所以他們回來兩輛馬車,其中一個車廂裏,大半都是給這幾戶在杜氏酒樓裏做工的人,捎回家的東西。
    多是生活用品,像是白米白麵,油鹽,茶,糕點,臘肉,布匹,等等。
    總之,都是家裏人用的上的好東西。
    杜家人先去了家在村口的姨婆家裏,自然受到熱情歡迎。
    杜幼菱甚至有些驚訝地看到唐詩涵,挺著個微凸的肚子出來給杜家人倒茶。
    原來是如今林家的經濟情況也越來越好了,向氏和千水村的一些媳婦兒也慢慢聊在了一起。如今就是向氏去串門不在家,隻有唐詩涵這個小兒媳,懷著孕出來幫老林氏招待杜家一家人。
    其實這番場景在大家看來,也是正常的,畢竟鄉下婦人,就是懷胎八月也有下地幹活的。
    唐詩涵如今月份小,隻是端茶招待一下客人,到是完全不礙事。
    雖然許久未見姨婆了,但是他們既然回千水村了,除了三個上學的兒子和回頭要回去照看酒樓的杜永豐,杜家其他人是要在千水村住一段時間的。
    所以,與姨婆敘舊來日方長。如今,杜老二還是帶著家裏人先去將其他幾家的東西也給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