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蘇長青的野心:保衛滇緬公路,拿下蒲甘

字數:4940   加入書籤

A+A-


    奉北。
    “此番入緬,前期準備非常重要。”
    “我們的兵大多是奉北人,對南邊的天氣與氣候可以說是相當不適應。”
    “古往今來,這種氣候上的不適應所造成的戰鬥減員非常嚴重。”
    “我大夏國的疆土之所以遲遲不能向南推進,也是因為古代的東南亞一帶區域瘴氣彌漫、士兵往往還未抵達目的地,就因為瘴氣、病疫等減員嚴重。”
    “一支生病的軍隊,又怎麽可能打勝仗呢?”
    “所以,醫療體係得跟得上,而且得適應南方叢林的氣候,做出相應布置。”
    南方不比北方,尤其是像蒲甘、交趾這些地區,一旦士卒無法適應當地的氣候。
    再加上戰場的惡劣環境,很有可能導致相當嚴重的戰鬥減員。
    在蘇長青的記憶之中,他的老學長杜律民率領的約1.5萬名大夏國遠征軍士兵,在穿越野人山的過程中,最終僅有約2000人幸存,損失率高達86.7%。
    在這場被稱為“死亡行軍”的撤退中,士兵們麵臨著惡劣的自然環境,包括茂密的原始森林、致命的瘴氣、暴雨、饑餓和疾病等,這些因素導致了大量人員的傷亡。
    此外,還有數據表明穿越野人山的部隊中,有3萬到4萬人葬身原始森林,其中還包括一些女兵,她們在穿越過程中因各種原因不幸喪生。
    穿越野人山的非戰鬥減員比之戰鬥減員,還要來的恐怖一些。
    蘇長青對此,不可能不做任何準備。
    “另外!”
    “後勤至關重要,我們不能將希望寄托在那些顧頭不顧腚,看到小鬼子就抱頭鼠竄的大不列顛人。”
    “雖然大不列顛人,拍著胸脯保證會為我們提供可靠的後勤保障服務。”
    說到這裏,蘇長青話音一頓,“但是!”
    “我不信!”
    “以大不列顛帝國這種海盜起家的國度,坑起盟友來是絕對不手軟的。”
    “所以後勤,我們必須準備充分。”
    “單兵作戰口糧,必須充足。”
    “且適應叢林作戰之需要。”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紮根。”
    “我可不想因為一些人的微操,以及大不列顛帝國、燈塔帝國這些列強的心懷鬼胎。”
    “而令遠征計劃,徹底破產。”
    二戰時期的蒲甘地區極度混亂,在這之前,蒲甘地區一直是大不列顛帝國的殖民地。
    但是!
    其境內的勢力極為混亂。
    軍閥叢生,各自為戰。
    雖說小鬼子對蒲甘地區也是侵略戰爭,但是蒲甘地區本就是大不列顛帝國的殖民地。
    因此,蒲甘地區的一些民族獨立領袖幻想通過東洋人將大不列顛帝國的國殖民者趕走。
    但東洋人比之大不列顛帝國的統治更狠。
    它們在蒲甘地區實行以戰養戰的戰術,將自蒲甘地區掠奪到的大米、石油、礦石等資源運回其本土或其他的作戰地區。
    自41年底小鬼子開始進入蒲甘地區。
    到45年8月戰爭結束,蒲甘戰時的全部損失累計高達230.7億緬幣。
    而蒲甘地區在38/39年度的總產值才49.45億緬幣。
    第一次遠征作戰,大夏國遠征軍雖然打出了不少的漂亮仗。
    但因為種種因素,最後不得不撤退。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各方勢力的心懷鬼胎。
    蘇長青的想法很簡單,退是不能退的,退回去,這一戰不就白打了?
    所以,他得站穩腳跟。
    而外鄉人想要站穩腳跟的話,就需要本土勢力的配合。
    這其中,又以同一個民族的更為可靠,能夠利用。
    蒲甘北部地區的漢族人口數量在19到30萬左右。
    自明清時期開始,滇南漢族因商貿、戰爭等原因遷徙至蒲甘北部。
    在明朝末年,南明永曆帝就逃入過蒲甘北部地區。
    而等到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之後,大夏國東南沿海的閩省、粵省等地居民經海路移民至蒲甘南部,從事商業和貿易等活動。
    在蒲甘地區,就有不少漢族人口聚集的城市。
    同時,大夏國少數民族也匯聚在此地。
    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力量。
    當然,還有其他的力量可以利用。
    那就是蒲甘地區的紅黨組織。
    二戰時期的蒲甘紅黨成立於1939年8月15日。
    其主要成員已經從鹽安一帶,抵達了奉北地區。
    即將隨蘇長青南下。
    蒲甘地區與大夏國鄰近,受天朝上國的影響很大。
    同時,其底層民眾被殖民壓榨、被封建統治殘餘勢力壓榨。
    日子過得非常辛苦。
    而這種情況,我黨最是有經驗了。
    既然小鬼子都可以以戰養戰,那蘇長青通過發動當地的貧苦老百姓,組建反抗勢力。
    建立根據地。
    想來也是可以達到以戰養戰、在蒲甘地區紮根下去的目的。
    在三方勢力中。
    大不列顛帝國的核心目標是保衛天竺,而並非蒲甘地區。
    其戰略是利用大夏國軍隊掩護大不列顛帝國軍隊向天竺撤退。
    至於大夏國青天黨軍的核心目標是保衛滇緬公路這條生命線,並顯示了大夏國在國際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地位。
    總司令深知這是他的嫡係精銳,極力避免其遭受重大損失。
    至於燈塔帝國(史迪威,其目標是保衛蒲甘地區,反攻仰光,從而支撐整個大夏國戰場。
    但這更像一個理想化的軍事目標,忽視了政治現實。
    這三方目標無法統一,導致行動無法協調。
    此番入緬作戰,蘇長青並不想狼狽的從野人山撤回大夏國。
    同時,蒲甘保不住的話,滇緬公路勢必會受到嚴重威脅。
    甚至麵臨被小鬼子打斷的巨大風險。
    事實上,在42年5月,小鬼子的軍隊為切斷大夏國與外部世界的聯係,阻止國際援助物資的運輸。
    就切斷了滇緬公路。
    而滇緬公路被切斷後,大夏國失去了重要的國際運輸通道,加劇了物資短缺的困境。
    此後,大夏國隻能通過開辟駝峰航線等途徑,繼續獲取國際援助。
    這也讓抗戰時期,大夏國軍隊獲得資源很困難。
    蘇長青此時不會計較於一黨一軍的得失。
    畢竟都是大夏國的國防力量,所以他的計劃與史迪威有高度重合的部分。
    反攻仰光且不說。
    滇緬公路是一定要保住的。
    甚至要將大半個蒲甘地區,控製在手中是最好的結果。
    隻有如此,大夏國才能源源不斷的獲得從燈塔帝國送過來的物資支援。
    而蘇長青作為契合燈塔帝國作戰意圖的將領,和燈塔帝國合作愉快的話。
    我黨我軍從燈塔帝國的物資清單中,拿走相當一部分。
    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個買賣,對於蘇長青而言。
    不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