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蘇長青的百萬移民計劃,豫南填奉北,奉北大開發

字數:8056   加入書籤

A+A-


    除了以工代賑等方式,賑濟豫南災民之外。
    蘇長青此番調動如此之多的物資,對豫南省進行賑災。
    在災情逐步穩定之後,其後續計劃也自然而然的浮出水麵。
    豫南作為四戰之地。
    老百姓飽經戰亂、天災的摧殘,而此地人口數量又是極多。
    旱災影響下,豫南顆粒無收。
    這對於普通老百姓們而言,心理陰影可想而知。
    而與豫南相比!
    黑土地土地肥沃、麵積廣闊。
    人煙稀少!
    剛好與豫南形成了完美的互補。
    眼下,北滿地區正在大發展。
    無論是工業還是農業,對人都是極度渴求的。
    故而,蘇長青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老高!”
    “你看,長青從豫南發來的電報。”
    “看來,我們的大遷徙計劃可以正式展開了。”
    “將豫南受災的老百姓轉移至北滿,再來一次闖關東。”
    “這可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啊!”
    政委將蘇長青發來的電報,遞給了負責工業發展的老高。
    這段時間,老高一直在政委的耳邊念叨著缺人缺人。
    如今!
    豫南那邊,最不缺的就是人。
    “我看行!”
    “此事又救了豫南省的老百姓,又能推動北滿的發展。”
    “何樂而不為呢?”
    “政委!”
    “我舉雙手讚成,豫南賑災,我黨出了大力氣。”
    “我想人民群眾,是願意相信我們的。”
    “隻要我們能組織起來,就能把他們帶到北滿來。”
    “再來一次闖關東!”
    所謂的闖關東,是指從同治年到這個時期時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被迫或主動跨過山海關以及渡過渤海,到奉北地區闖蕩、墾荒和定居的事件。
    1668年,為維護奉北固有風俗和保護八旗子弟生計,前朝朝廷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奉北實行封禁。
    故1669年以後,再移民山海關以東者,便被稱為“闖關東”。
    19世紀中後期,為加強邊疆地區的統轄、開發以及籌措資金解決財政困難,前朝政府的封禁政策有所鬆動。
    因鴉片戰爭後前朝政府對邊疆控製日益削弱,老熊國不斷侵蝕黑省邊境,1860年,前朝政府正式開禁放墾,鼓勵移民實邊,以振興關外的經濟。
    1907年,奉北裁將軍設行省,隨後實施的東北新政也大力鼓勵移民墾荒,於是“闖關東”從潛流演變為此起彼伏的移民大潮。
    據統計,18511911年,黑省人口由20多萬迅速增至180萬,且發展趨勢仍有增無減。
    催動闖關東的因素有多方麵,其中關內因素:齊魯、冀北、豫南等省人口壓力巨大,地少人多,天災人禍頻發。
    如1855年黃河改道、1877年丁戊奇荒等,導致百姓為求生計冒險闖關東。
    關外因素:奉北地區地廣人稀,資源豐富,有大量未開墾的荒地,隨著侵略者對奉北的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為關內百姓提供了謀生的機會。
    豫南爆發如此之大的旱災,老百姓在經曆了這麽一次大災之後。
    往往也會有出去闖蕩一番的想法,這時候隻要宣傳得當。
    形成第二次的闖關東風潮,也不是不可能。
    ……
    晉豫鐵路施工場地。
    一位年過半百、胡子拉碴的精幹男子,蹲在工地上大口大口吞咽著雜糧餅子。
    對於剛經曆過了大饑荒的老百姓而言,眼下這摻雜了各種粗糧的雜糧餅子簡直是人間美味。
    就連一些掉落在破舊衣服上的雜糧餅渣,這個精幹的男子也沒有放過。
    餓怕了!
    才知道糧食,有多珍貴。
    這段時間,對於豫南省的老百姓們而言。
    簡直是如墜地獄!
    如果不是如同救星一樣的賑災隊到來,怕是他和他的家人。
    都要餓死在這百年一遇的大饑荒中了。
    如今!
    他和他的家人,都能在這場大饑荒中活下來。
    這讓精幹的男人,內心充滿了感激。
    “老張,聽說沒?”
    “隔壁的指導員說了,目前北滿地區缺人。”
    “缺大量大量的人,他們說是勞動力。”
    “對,勞動力!”
    “哪裏沒有旱災,更不缺糧食,遍地都是寶啊!”
    “我們吃的這些紅薯、土豆和玉米,都是產自北滿一帶的。”
    “你想想,這麽多張嘴啊!”
    “那地界上,竟然能長出養活我們這麽多人的糧食。”
    “那地方!”
    “可不就是傳說中魚米之鄉了嘛?”
    “如果我們能過去的話,在那裏生活下去。”
    “就再也不會餓肚子了,再也不會像之前那樣,吃樹皮、吃樹根,吃觀音土了。”
    蹲在老張頭身邊的另外一個漢子,目光中充滿著向往。
    “你……你……你說的是……”
    “是真……真的?”
    “北滿……北滿在哪裏……”
    老張頭的眼睛瞪得大大的,露出一臉難以置信的表情。
    “我還能騙你不成,這是隔壁的指導員說的……”
    “指導員們從北滿將糧食運過來,救我們的命!”
    “這些活菩薩說的話,你還能不信麽?”
    “他們真有必要騙我們不成?”
    “再說這些糧食,可都是實打實的,一車一車運過來。”
    “你也親眼看到了,這可都是北滿生產的。”
    “你說那地方,能差到哪裏去?”
    “再說了,就算是再怎麽差,還能比眼下的豫南差?”
    “這旱災,鬼知道什麽時候才能過去呢!”
    “難不成,咱們要把自己的命,寄托在這不開眼的賊老天身上?”
    “我們求了滿天神佛,求了多少菩薩、多少神仙,他們管過我們嗎?”
    “他們下過一滴雨嗎?”
    “要是沒有紅黨,沒有蘇將軍的話。”
    “我們!”
    “都得餓死,以後,還能比餓死更差嗎?”
    蹲在老張頭身邊的那個男子,在生死之間遊走了一回之後。
    似乎看清了很多東西。
    誰真心對他們好,老百姓的眼中都是看得到的。
    在瀕死之際,得到一塊續命的餅子。
    大部分都會對給自己那塊餅子的人,感恩戴德。
    “闖關東,你也聽說過,我們村子裏就有一些叔伯去過。”
    “如今,我看也輪到我們了。”
    “那地方,不是很冷很冷嗎?”
    “地凍得邦硬的,聽說以前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老張頭問了一嘴。
    “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
    “老張頭!”
    “咱們是兄弟,都是從鬼門關中被蘇將軍撿回一條命的人。”
    “這世道!”
    “出現這麽一個活菩薩,願意為我們這些爛命奔走的人。”
    “我們不跟著他走,跟著誰走呢?”
    “你說是不是?”
    “話就說到這裏了,我家裏的老母親年歲大了,我是跟不過去了。”
    “我和我媳婦兒留下,我的大兒子、二兒子,三女兒他們還年輕。”
    “我不想他們!”
    “在經曆一次沒吃食的日子,與其活活餓死。”
    “不如!”
    “闖出一條生路!”
    “人的命!”
    “有時候,是由自己的選擇決定的。”
    “我信蘇將軍!”
    “信紅黨!”
    “他們是我們的救星!”
    待到老友離開之後,老張頭的眼神由迷茫、逐漸變得清澈。
    是啊!
    人的命,是自己的選擇決定的。
    如果蘇將軍都不能信的話,還能信誰呢?
    就算是不為自己想,也要為自己的孩子們想一想吧。
    他們還年輕!
    想到這裏,老張頭的心底也有了決定。
    這一夜!
    老張頭將工分兌換來的糧食,全部帶回了家。
    他做出了一個決定。
    這些糧食,連同他媳婦兒的糧食。
    都分給了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爹這輩子,給不了你們什麽了。”
    “這些糧食,你們都收好了。”
    “跟著紅黨們北上,去奉北。”
    “在那裏!”
    “能找出更多活下去的路。”
    “我和你娘年紀大了,爺爺奶奶的腿腳也不好。”
    “這麽遠的路,就算是我們能撐住。”
    “你們的爺爺奶奶,怕也很難撐得住。”
    “你們還年輕!”
    “不應該跟我們這把老骨頭一樣,把命交給老天爺。”
    “爹隻希望!”
    “在往後的日子裏麵,你們不會再挨餓。”
    “不會再有這一年遇到的事情。”
    “走吧,走吧!”
    “跟著紅黨走,跟著蘇將軍走。”
    “活下去!”
    這一夜,老張家幾個年輕人跪在老張頭夫妻、以及年邁的爺爺奶奶麵前,磕了不知道多少個響頭。
    哭聲!
    在夜空中回蕩。
    為了活下去,不再受饑荒的折磨。
    無數像老張家的一兒兩女一樣的年輕人,從豫南出發。
    在奉北野戰軍派來的政工工作人員組織下,朝著北滿地區轉移。
    這次大遷徙計劃,集中於年輕人。
    經曆過大旱災的豫南省年輕人們,也不願意將自己的命交給老天爺的審判。
    即便前往的是一片未曾踏足的土地。
    在分離的悲痛中,他們也心存希望。
    “豫南省幾千萬人,我們遷走幾十萬、上百萬。”
    “對於北滿地區而言,也是巨大的推動。”
    “北滿的人口還是太少了,未來拿回了外奉北之後,更需要人口的填充。”
    “這往後啊!”
    “遷徙計劃,還得執行下去。”
    “如今這個好機會,我們決不能放過了。”
    “宣傳工作,還得繼續進行下去。”
    “讓老百姓們,用自己的腳投票。”
    “是,司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