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9 章 貨幣問題

字數:4052   加入書籤

A+A-


    房間裏的氛圍徹底輕鬆下來,眾人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陳林看著老者,心裏滿是敬佩:“領導,還是你們考慮得周全!
    我之前還在愁50億不夠花,現在看來,根本不用擔心錢的問題!”
    老者笑著擺擺手:“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
    隻要方向對,目標一致,再難的問題也能找到解決的路子。
    不過,小陳,你也得注意,雖然錢變成了‘數字額度’,但也不能浪費。
    這次帶人去大明,要提前規劃好時間和人數,把每一分‘額度’都用在刀刃上,爭取最大的效果。”
    陳林連忙點頭,心裏的底氣更足了。
    他看著眼前的眾人,突然覺得,自己不是在孤軍奮戰。
    有這麽多各行各業的專家保駕護航,有國家作為堅實的後盾,不管是帶大明君臣學知識,還是帶現代人才去大明,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一旁的軍事專家也笑著接話:“既然錢的問題解決了,那我們就可以盡快製定‘雇傭兵派遣計劃’了!
    我建議先從退伍軍人裏挑選一批有工程、醫療、軍事背景的人,進行短期培訓,熟悉大明的曆史背景和注意事項,爭取下個月就能派出第一批小隊!”
    “我同意!”負責教育的專家也說道。
    “正好可以和楊士奇他們的教學計劃同步推進,讓現代人才去大明後,既能指導實踐,又能和大明君臣互動學習,相輔相成。”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再次熱烈地討論起來
    但每個人的心裏,都仿佛燃起了一團火,這是對大明未來的期許,更是對華夏文明傳承與發展的堅定信念。
    陳林坐在其中,聽著這些充滿智慧的討論,心裏暖洋洋的。
    他知道,一個連接現代與大明的“橋梁”,正在眾人的努力下,一點點搭建起來。
    而這座橋梁,不僅能改變大明的命運,更能讓華夏文明的根脈,在曆史與現實的交融中,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真好,有國家兜底就是不一樣。
    就在這時,陳林突然想到什麽:“等等,還有重要的問題,銀子!”
    這話像顆石子投進沸水裏,原本圍繞新鈔版式爭論不休的議論聲瞬間掐斷。
    “大明中央銀行要讓新鈔流通,本質是讓百姓相信‘這張紙能換真金白銀’。”
    一直沉默旁聽的經濟學家推了推不存在的眼鏡:“這是貨幣信用的根基,古稱‘鈔本’。
    洪武爺當年推大明寶鈔,為啥後來成了廢紙?
    就是因為沒有足額的金銀銅做鈔本,官府強行攤派,百姓拿紙鈔換不到實物,久而久之誰還認?”
    他頓了頓後繼續說道:“如今咱們要避免重蹈覆轍,就得讓新鈔和白銀牢牢掛鉤。
    百姓拿著新鈔,隨時能到銀行兌換成官銀,這紙鈔才有‘底氣’。
    可問題是,大明的銀儲備,夠嗎?”
    這話戳中了要害,議事廳內頓時靜得能聽見窗外的蟬鳴。
    曆史學家解釋道:“我大明銀產量本就微薄。
    宣德年間,全國銀礦歲課最高不過三十萬兩;
    到了嘉靖朝,雲南銀礦枯竭,歲課驟降至幾萬兩。
    能調用的現銀不足千萬兩,還要應付邊軍餉銀、河工開銷.....
    更別說大明剛開國的洪武年間。”
    “所以啊,就得靠諸位‘從天而降’的本事。”陳林突然咧嘴一笑。
    “我算過,新鈔初期發行量預計一千萬兩,隨著大明經濟發展,今後勢必會增發。
    諸位要是能幫著弄個百八萬噸銀料,這事就穩了!”
    “百八萬噸?!”經濟學家指著陳林的手都在抖:“放屁!你可知我大明一斤白銀能換多少東西?
    一兩銀子夠尋常百姓一家五口過一個月,一斤十兩,便是十戶人家的月用度。
    百萬噸白銀……
    你也不怕撐死!”
    另一個學著笑道:“別急嘛,小陳不懂經濟,就是隨口一說。
    隨即他又解釋道:“全球已探明的白銀儲量約57萬噸,2023年全球白銀產量才3.6萬噸,其中工業用途占比超過60%,比如光伏板、電子元件、醫療器械,這些都離不開白銀。”
    他頓了頓,看著眾人茫然的眼神,換了個通俗的說法:“簡單說,白銀在現代是‘工業金屬’,不是專門用來當錢的。
    各國央行的白銀儲備加起來,總量也才三萬多噸。
    咱們國家的官方白銀儲備,加上民間儲備,能調動的現貨白銀,一次性拿出1萬噸應該不是問題。”
    “1萬噸……”陳林掰著手指換算:“一斤十兩,一噸是兩千斤,便是兩萬兩。
    1萬噸就是……兩億兩?”
    曆史學家點點頭:“洪武年間,朝廷歲入不過兩千萬貫,其中現銀不足百萬兩;
    就算到了萬曆朝,張居正改革後歲入巔峰,現銀也才四百多萬兩。
    1萬噸白銀,是大明五十年的現銀收入!”
    “你算得沒錯,但也不用這麽誇張。”
    現代經濟學家笑著補充,“貨幣儲備不是‘發多少鈔就存多少銀’,這是古代‘十足準備製’的局限。
    現代央行用的是‘部分準備製’,比如儲備金率設為20%,意思是銀行每放出去100兩貸款,隻需要存20兩白銀應對兌換。
    咱們給大明設計的儲備金率,初期設為30%就夠了。”
    他拿起筆在紙上畫了個圈:“按新鈔發行五千萬貫計算,隻需一千五百萬兩白銀做儲備。
    要是向上邊申請,協調工業用銀調撥、央行儲備拆借,給你們湊個3000噸問題不大。
    換算成大明的兩,差不多是6000萬兩。
    這是什麽概念?
    按萬曆年間的糧價,一兩銀子能買兩石米,6000萬兩能買1.2億石米,夠京城百萬百姓吃二十年;
    按鹽價算,一兩銀子能買三斤鹽,6000萬兩能買1.8億斤鹽,夠全國百姓吃五年。”
    “而且要注意,古今計量有細微差別。”
    “大明的‘兩’是‘庫平兩’,一斤等於十六兩,一兩約等於37.3克;
    現代的‘噸’是公製,1噸等於1000公斤,3000噸就是3億克,換算成庫平兩,約等於804萬兩?
    不對,等一下,我算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