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省級開發區批下來了
字數:2543 加入書籤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兩年又過去了。兩年期間,發生了很多事情。首先是大家年齡都增加了兩歲。經濟發展局職工大雜院的房子拆遷了,王旭一家人住進了新開發建設的住宅小區,用小平房換了100多平米三居室的樓房,當然,也和很多人一樣,背上20年的房貸,不過居住環境的確是明顯改善了,兩口子在家說悄悄話不用關窗戶了。女兒小雅在縣實驗中學上初二了,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馮凱考上了省城的警官學校,看來是要子承父業。雅娟超市發展為全縣規模最大的超市,王娟被選為縣政協常委,王茹也成為超市的副總。周新身體也已完全恢複,正式上班了。這一年,王旭和蘇穎兩人正好是四十歲,進入了不惑之年。
大家各自的工作都在有條不紊、不瘟不火地向前推進著。開發區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往日鄰海的“克拉瑪依戈壁荒原”變成了鄰海的“大油田”和經濟增長極。更讓人興奮的一個消息是,年底前,鄰海經濟開發區被省政府正式批準為省級開發區,行政級別是正縣處級。也就是說馬平陽、韓勁鬆和王旭三個人都麵臨著一次職務和級別的重大調整。
一天,李亞到開發區,和王旭說,為了鄉鎮企業的統計數據,準備到廣陽公司和陳文強見個麵,因為當時廣陽公司落戶時,開發區和向陽鄉有個協議,就是廣陽公司的統計數據歸向陽鄉,企業稅收雙方按五五分成。三年來,廣陽公司的經濟數據已經占據了向鄉陽的大半個江山,廣陽公司一咳嗽,向陽鄉就得感冒。所以,秦建國讓李亞親自全程跟蹤廣陽公司的發展動態。特別是,年底就要換屆了,要衝刺副縣級,向陽鄉的經濟數據要好看才行,也就是說廣陽公司的各項經濟指標必須要好看才行。
我們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搞經濟搞了這麽多年,還沒有找到一個比GDP更科學的指標去衡量和評價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程度。所以這個指標一直被沿用下來,各級地方黨委政府對比先進程度,首先就是要看經濟總量,上級領導看一個地方工作搞得好不好,也是首先要看這個數據。這三個洋字母把我們的幹部耍得團團轉,有些幹部為了麵子和個人進步,甚至想出許多心照不宣的辦法。秦建國是老牌的鄉鎮領導幹部,自然也深諳“幹部出數字、數字出幹部”的道理。
李亞和王旭說:“這次向陽鄉的經濟數據至關重要,影響深遠。直接關係到這次換屆中我和建國書記的去留。”
王旭說,那你不要找陳文強了,找他效果相反不會太理想,不如直接把事情安排給副總柳青,於是親自打電話請柳青過來。
柳青是個明白人,答應得非常痛快,說數據都是報出來的,需要多少,您兩位領導盡管吩咐就是,實在不行,讓統計員多加個零不就是了。
王旭和李亞忙說:“柳總你誤會我們的意思了。企業的數據必須要實事求是,不能虛報、瞞報、漏報。特別是廣陽公司,落戶三年來,企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各項指標也實現跨躍式增長。目前公司的問題不是虛報,而是有可能存在瞞報、漏報現象,也就是說,請你讓統計員認真核查一下,是不是還有應該統計的沒有統計進去,應該報的數字還沒報上來。”
柳青聽了哈哈大笑起來,說你兩位領導真是有水平,就是人們常說的既想怎麽樣又想怎麽樣,最後這個黑鍋讓我們公司來背。算了,為了領導的大好前程,這個鍋我背了,不過可得請我好好撮一頓。
王旭和李亞被柳青弄了個大紅臉,忙說,還是鎮長夫人明白。我們也是幹活的,客還得讓建國書記請,讓他直接請你和海東書記,我們倆做陪。
柳青見自己人情也送了,說話還占了上鋒,高高興興地走了。
王旭接著讓李亞交代好鄉經濟發展辦的同誌,要特別關注一下這個月廣陽公司的統計數據上報工作。李亞說兄弟你心挺細啊。王旭說,不是我們不信任柳青,我怕中間有差錯,數據一旦上報,再改就難了。
事情落實了,李亞心裏也踏實了許多。他換了話題,問王旭:“開發區升格的事情已經都知道了。你們仨都麵臨著要晉升一級的人生機遇。但聽說,有些鄉鎮黨委書記和縣直部門一把手也準備從中分一杯羹,這不是想竊取革命勝利果實嗎。”
王旭說:“這幾天,我看馬主任表現得並不是多麽高興,畢竟是一個正縣級職位,有多少副縣級領導虎視眈眈地盯著。一個縣城,原來正縣級職位一共四個:縣委書記、縣長、人大主任、政協主席。多少資深縣委常委到退休都還沒熬到正縣級。況且,現在書記和縣長兩個正縣級領導也都要實行回避製度,異地交流任職。所以留給我們本地幹部的隻有兩個正縣級職位名額。現在好不容易又爭取來一個,馬平陽要想順利進位,有難度啊!還有這兩個副縣級職位,我想也是同樣的道理,我是不找也不問,任憑組織安排,相信組織是公平的”
李亞說你分析得對,不過縣裏也不能拋開開發區一班人所做出的成績不談,隻為了照顧和平衡各方麵的關係吧。
王旭說如果單純從工作角度考慮,我們三人都是有希望的。
李亞說那我就提前祝賀老弟了。如果這次能成功,你也是全縣最年輕的副縣級領導幹部了。
王旭苦笑了一下說,高輝提副縣長時也是剛剛40歲,比我現在的年齡要小一點點,於曉鳳當時的年齡也不大。關於提副縣的事,我們也就是在家裏關起門來過過嘴癮罷了,大哥到外麵不要宣傳,免得以後事不成倒給人家留下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