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古怪體質,消失的記憶

字數:3836   加入書籤

A+A-


    不餓,不累,也不困。
    這就是趙仙羆發現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
    細算下來,他從巳時末醒來,就沒有吃過東西。
    現在是子時,已經過去六個多時辰。
    這對於他這樣一個大病初愈,身體很是消瘦的人來說,太不正常。
    趙仙羆不安的繼續等待,感受著身體狀態變化。
    期間,趙繼遷張氏劉文水,還有幾個仆人來看過他,想留下,被他勸回房間。
    堂妹堂弟也來陪了他一會,他見兩人不停打哈欠揉眼睛,同樣將兩人勸回屋裏。
    轉眼間,時間來到寅時。
    遠處巷子裏傳來清晰的梆子聲,更夫在報時,趙仙羆心裏的不安更加強烈了。
    他還是不餓、不累,身體明明很幹瘦,卻有著耗不完的精力,這太不合常理。
    ……
    深夜,和趙家情況有些相似。
    在長安城另一個角落,一處屋宅內,同樣設著一座靈堂。
    靈堂內,一名五官精致,身穿素麻孝衣的女子,正帶著一個丫鬟,一邊燒著紙錢,一邊垂淚。
    女子名叫李毓婉,乃相州刺史李厚德之女。
    此前李厚德胞弟李好德,因罪押往長安,等待審訊定刑。
    李厚德身居刺史要職,管理一州政務,脫不開身,隻能讓女兒李毓婉跟著前往長安,等待結果。
    李毓婉哪裏想到,自己叔父最終還是難逃一死。
    李毓婉更想不到,自己的準公公,大理寺丞趙蘊古,也因自己叔父牽連,被皇帝下令斬首。
    “小姐,我們什麽時候回相州?”
    夜風中,丫鬟抽泣著問李毓婉。
    李毓婉手中動作一停,抬起螓首道:“等我先給父親去信,告訴他叔父的情況,再去趙家吊唁一下趙叔叔再說吧。”
    趙蘊古在任大理寺丞之前,曾在李厚德門下做事。
    兩人因為脾氣相投,結為摯友。
    在趙蘊古離開相州前往長安那一天,兩家為兒女定下婚約。
    這就是趙李兩家關係的由來。
    趙蘊古就是頂著這樣的壓力,他人的質疑,想為李毓婉叔父李好德爭取正確的量刑。
    因為如果他不這麽做,那麽以李好德所犯之事的特殊,將沒人敢替李好德說話,李好德必死無疑。
    趙蘊古哪裏想到,他的努力和堅持,最終換來的卻是被李世民殺頭。
    相比於他信守的那本大唐律,李世民隨口的一句話,才是對天下百姓最高的審判。
    ……
    趙家,清晨。
    所有人都在用著早餐。
    惟獨趙仙羆看著麵前的粥、餅,一口也吃不進去。
    一雙雙不解的目光投來。
    “簡之,怎麽不吃?是沒有胃口嗎?”
    張氏問道。
    其他人也都露出關切的神色。
    趙仙羆無奈,隻能解釋自己已經偷偷吃過東西。
    聽他這麽一說,眾人沒有多問。
    但趙仙羆心裏有苦說不出。
    他還是不餓,食物剛拿到嘴邊就會有強烈的厭食感,半點吃不進去。
    可體力精神卻很充沛。
    雖然不知道身體為什麽會如此,但趙仙羆感覺要是一直這樣下去應該不是好事。
    一個人如果長時間不吃不喝也不休息,怎麽活下去?
    趙仙羆搜索記憶,發現記憶裏半個月前的自己,還是個身體健康體型正常的少年郎。
    但後來有一天,他跟好友裴行儉去驪山踏青,中途他因有事和裴行儉分開,再之後就沒有之後了。
    記憶在這裏中斷。
    這中間發生了什麽他一概不知。
    趙仙羆努力想回憶起這段記憶,結果頭疼欲裂。
    就在這時,一道聲音打斷了他的思緒。
    “公子,外麵有人找你。”
    管家林伯走了過來。
    趙仙羆起身朝著大門方向走去。
    ……
    趙仙羆來到門口,看到一個白衣少年正站在門外。
    對照記憶他認出這少年正是前不久,和他一起去驪山踏青的好友裴行儉,比他大一歲。
    趙仙羆沒有料到裴行儉會在這個時候來,還是第一個來。
    他把裴行儉迎進院子裏。
    裴行儉單從外形上看,就是個沒有半點心眼,率真坦誠的翩翩公子。
    他一進院就臉色羞愧的朝著趙仙羆揖身一拜:“簡之,對不住,昨天我實在脫不開身。”
    趙仙羆將裴行儉扶起,示意自己不在意。
    裴行儉能來,他就已經有些意外。
    見趙家親眷都注意到了自己,裴行儉臉色沉重走向趙家靈堂。
    在張氏等人注視下,裴行儉為去世的趙蘊古上了一柱香,再鞠了一躬。
    然後回到趙仙羆身邊。
    似乎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麽說一些安慰的話語,裴行儉看著趙仙羆許久,最後鼓勵道:“簡之,你一定要振作起來。”
    趙仙羆點頭,正想問裴行儉,兩人當初去驪山踏青,後來回長安的具體經過。
    就在這時,外麵又響起了叩門聲。
    趙仙羆下意識以為是親家,也就是自己姐夫劉家來人。
    當即他讓林伯把裴行儉請到一邊去喝茶,他自己則是去開門看看。
    豈料他走到門口,剛拉開門縫,就看到兩個女子俏生生站在門外。